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难点及对策5篇

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难点及对策5篇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难点及对策 /现代农业/・155・DOI: 10.16675/j.cnki.cn14-1065/f.2021.17.068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难点及对策5篇,供大家参考。

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难点及对策5篇

篇一: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难点及对策

现代农业 /・ 155 ・DOI :

 10.16675/j.cnki.cn14-1065/f.2021.17.068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林大思( 闽侯县上街镇农业服务中心福建福州 350108 )摘要: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是夯实农业经济基础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

 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发展状

 况 , 有利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 深化农村经济改革 。

 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背景入手 , 分析了农业产业发展

 的意义及其面临的困境,提出发展对策 , 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 :

 乡村振兴;农业产业 ; 困境;对策文章编号 :

 1004-7026 ( 2021 )

 17-0155-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F323 ; F203

 文献标志码: A乡村振兴战略提岀的产业兴旺是农村经济建设

 的有力保障 。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农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o 以

 农业产业兴旺发展推动农业经济建设,有利于统筹城

 乡发展平衡 , 缩小城乡差距 。

 发展农业产业是实现农

 民增产增收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基础 。

 探究乡村振

 兴战略背景下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 有利于汲取经验教

 训 ,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 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 保障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1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发展背景1.1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基础我国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面临一系列

 发展问题 。

 农村农业发展备受关注 。

 毛泽东同志提岀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 邓小

 平同志提岀 “ 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 ” 。

 21 世纪以来 , 我

 国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首要任务 [1]

 o 随着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 ,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

 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

 发展之间的矛盾 。

 在农业农村发展中 , 主要体现为城

 乡发展不平衡叫为缩小城乡差距 , 党的十九大提岀产

 业兴旺 、 生态宜居 、 乡风文明 、 治理有效 、 生活富裕的

 乡村振兴总体要求 , 为深化农村改革及有效解决 “ 三

 农 ” 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 。1.2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义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战

 略规划之一,包括经济建设 、 政治建设 、 社会建设 、 文

 化建设及生态建设 5 方面的内容,立足于 “ 五位一体 ”

 的总体规划,全面建设现代化农村 、 农业三农 ” 问题

 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 , 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难点在于农村 、 重点在于农民 。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 有利于实现农村高质量

 发展 , 促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 可以进一步发展农业生

 产力 ,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

 实现全面富裕是农民对美

 好生活的追求 , 也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 。

 乡村振兴

 在农业产业发展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乡村振兴提

 升了农业供给质量 , 融合了农村一二三产业,拓宽了

 农民增收渠道 , 提高了农民就业质量,进一步改善了

 农民生活水平与质量 , 缓解了相对贫困 , 使农村向全

 民富裕和小康社会迈进了一大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 , 优化乡村发展布局 ,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 持

 续不断激发农业 、 农村 、 农民的发展潜力与动力 , 减少

 贫富差距和保障民生的关键举措叫1.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发展意义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点 。

 农业产业

 是衔接农民和市场的关键枢纽,是农业生产运营中各

 要素相互联系和有效运转的关键 。

 我国农业产业发展

 仍处于较为薄弱的地位 , 农业产业转型尚未完成 , 产

 业竞争力和自生能力均较弱 。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

 农业产业的核心内容是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 ,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均低于欧美发达国家 , 农业

 产业国际竞争力仍有待提升 。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失严

 重,急需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及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

 业 , 从而缩小城乡差距 。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是由我国

 现阶段具体国情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决定

 的 , 对于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 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

 展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 “ 公司 + 农户 ” 形式开展农业产业经营 , 能够

 将分散的农户与农业生产相对接 。

 农业产业发展将农

 民和产业经营者联系起来 , 使农民享受到利润分成 ,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

 农业产业往往聚集在乡镇地

 区,其发展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 , 创造

 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了农业人口流失 。

 大力发展

 农业产业,将科技手段规模性地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

 中 , 使科技兴农落到实处 , 提高农产品质量 , 为农业现

 代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叫2 农业产业发展困境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 , 农业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 取得丰富的成果 , 但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

 作者简介: 林大思 ( 1980 — )

 , 男 , 汉族 , 福建闽侯人 , 本科 , 农业经济师 , 研究方向 :

 农业经济 。

 - 156

 -山西农经 /

 2021 年 17 期一定的困境 。

 了解农业产业发展困境,有利于发现农

 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汲取经验 , 从而更好

 地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2.1 城乡产业发展不平衡 , 劳动力缺失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 城乡产业融合程度低 , 城乡

 差距仍然存在 。

 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 , 农村 “ 空

 心化 ” 现象严重 。

 农民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

 主体意识欠缺 , 缺乏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 , 综合素质

 有待提高 。

 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 农民绿色环保理

 念不强 , 绿色农业产业发展受阻 。农业产业发展受地形 、 交通等因素影响 , 产品销

 售渠道较小 , 难以实现农业产业大规模经营 , 限制了 农村生产力提高 。

 相对于城镇而言 , 农村资金和人才

 投入不足 , 发展潜力受到极大限制 O2.2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 生产效率有待提高大多数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到位 , 导致农业

 产业发展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 。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

 机械化生产程度低 , 农业机械化操作往往存在噪声

 大 、 粉尘多 、 仪器使用安全隐患等问题叫农业基础设

 施建设缺乏资金支持 , 农业生产设备的购买和维修无

 法得到保障 , 限制了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升,严重影

 响了农业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 。市场在农业产业中导向性作用不明显 , 常常存在

 土地荒废 、 资源和资金配置使用不合理等情况 , 导致

 农业资源的效益无法发挥 、 农业经济整体效率难以提

 升 , 进而影响农业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问 。2.3 农业产业缺乏创新发展动力涉农产业创新能力低 , 技术研发能力不强 , 产学

 研联系不够紧密 。

 近年来 , 政府已经加大对涉农产业

 的资金投入 , 但人才保障制度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

 目

 前 , 我国自主研发能力较弱 , 创新推广与服务水平较

 低 , 尚未形成完善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制度 , 存在成

 果转化利益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

 农业产业缺乏创新发

 展的内在动力 , 创新技术普及程度不高 , 专家与农民

 接触机会较少 , 技术交流频率有待提高 , 导致科技成

 果难以直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值 。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发展对策3.1 以农民为主体 ,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应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

 位 , 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及专业技能 。

 建立有效的专

 家帮扶制度 , 为农民答疑解惑 , 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

 技能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 加强村干部的带头作用 ,

 提高基层干部带领村民发展经济的能力 , 保证惠农兴

 农政策能够有效落地生根 。

 精简基层干部管理结构 ,

 放宽基层干部的权限 , 减少基层干部工作阻力 。

 促进

 城乡产业联合发展 , 以城带乡 , 促进农业产业多辐射

 面发展叫充分调动农民和基层干部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 提

 高乡村振兴战略参与性 ,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 促进农

 民共同富裕 。

 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对乡

 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应加强农村建设 , 缩小城乡差

 距 ,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3.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 加大农业

 机械推广宣传力度 , 降低农业基础设施的生产成本和

 维护成本 。

 对传统农业机械进行升级改造 , 研发新型

 农业生产装备 , 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 避免低效生产 O

 优化农村资源配置 , 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 分

 区进行农业生产 , 对极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加大政策扶

 持力度 。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水平,打造别具一格

 的特色农业产业 , 带动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

 深化农村

 土地制度改革 , 优化产业结构 ,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产

 业 , 激发农业产业发展活力 。

 加快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

 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3.3 发展高新农业产业 , 提高科技创新力提升科技创新在农业产业上的驱动作用 , 以科技

 创新 、 产业创新 、 人才创新改善乡村落后风貌 。

 依托互

 联网优势 , 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 拓宽农产品销售

 渠道 , 培养新型农民 , 提高农民收入 , 带动农业产业发

 展 。

 运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 鼓励发展高新农业产

 业 , 培育特色农产品 , 提高产品质量 。

 构建多功能的农

 业产业 , 发展 “ 技术 + 市场 + 农户 + 公司 ” 的经营运作

 模式 , 实现生产 、 经营和销售一体化 。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 , 大力开展 “ 大学生村官 ”

 “ 三支一扶 ” 等活动 , 吸引一批有文化 、 有能力的有志

 青年投身于乡村建设 , 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

 增长 , 为我国成为农业强国提供创新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 ]

 于思文 . 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D ] , 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 , 2019.[2 ]

 张赛. 《 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2018 — 2019 ) 》 发布优势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扩大 [J]. 中国食品 , 2019(10 ) :

 155-156.[3 ]

 陆梦秋 .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研究 [J ] . 农村经济与科技 , 2019 , 30(5 ): 32-33 , 138.[4 ]

 白晓 , 刘俊浩 . 农业产业化的战略意义与未来方向 [J ] . 人民论坛 , 2016(14 ): 71-73.[5 ]

 徐建莉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D ] . 武汉:武汉工程大学 , 2019.[6 ]

 吕孝武 . 绿色金融助推农业产业发展的探究 [J ] . 南方农业 , 2021 , 15(9 ): 176-177.[7 ]

 胡艳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J ] . 南方农机 , 2021 , 52(6 ): 94-95.(编辑:郭瑞)

篇二: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难点及对策

学咨询/科技人文

  2019年第36期(总第655期)·12·本刊特稿摘 要:自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1] 之后,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实践。目前,我国乡村振兴存在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为了政绩,大搞形式主义;急于求成,照搬它地经验;单打独斗,忽视群策群力;目标不明,缺少系统规划;缺失创新,跨界发展艰难。这些问题桎梏了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对此,本文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关键词:乡村振兴;问题;对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意在从全局把握解决“三农”问题和城乡统筹问题,对于我国农村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如何振兴乡村,社会各界都在积极探索,各地都在积极实践。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我们发现,我国乡村振兴存在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桎梏了我国乡村振兴进程,对此,本文提出五个方面地对策建议。一、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实现这个总要求对于解决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有深远影响 [3]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主要有五个方面:(一)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实现伟大中国梦是我国城乡携手并进、统筹发展的伟大事业。目前,中国还有近6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只有通过重振乡村战略,实现乡村振兴,农民才能实现增收致富共富目标,农业才能实现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和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农村才能实现现代化,伟大的中国梦也才可能实现 [4] 。(二)重塑乡土空间的重要契机乡土空间包括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交流空间、信仰空间、道德空间等,这些空间是维系乡村存在的重要元素,也是此乡村区别它乡村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乡村衰落,很大程度上是某些乡土空间在衰退、在消失。因此,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是重塑我国乡土空间的重要契机。(三)繁荣乡村文化的有效途径我国乡村振兴的五大问题及对策胡

 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成都四川

 610072)较多。由此可见,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学位论文满意度虽整体较好,但仍有提升空间。图2 实践与学位论文相关性的满意度四、建议学校应加强对高校主体性地位的认知,构建内部的质量保障体系。作为专业学位教育的决策者,高校应明确自身主体性地位,要继续发展高、精、深的专业教育本质。同时也需要考量校内资源的重新配置,积极寻找校内外导师作用的强化途径和策略。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注意对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及跨学科性的综合考量。而在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上,对于培养目标的设定,需要更多地开设更多创新型或国际性的课程。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上,要适度恰当合理和多样化,以合理的逻辑为出发点。积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多样化的专业实践,如融合课程讲授和教学方式、设计特定课程、构建综合实验平台、选择更适合的实践基地等,做到有针对性、有效性以及实践时间的合理规划。在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上,学校可通过提升校外联合培养导师的数量和质量来提升专业学位的质量;并做到坚持双师型导师的适当比例及培训。多方筹措资金,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资金投入。实习补助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渴望解决的问题,校外导师在实践环节的指导津贴问题也必须解决。同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需要进行持续建设。完善专业学位实践环节的制度建设。比如从政府层面对企业中研究生实习制度、企业社会责任等内容制定相关法律;制定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相关制度,以激励行业等校外机构。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社会宣传。目前大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受到的是对课程设置的审视、综合素质的考核、导师或学校声誉的考量。学校应该教会学生正确对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差异性对待不是来自于是否是专业学位,而在于处在哪个学科领域里。如本调查研究中对MBA硕士的专业认可度都很高,而对翻译硕士的专业认可度都偏低。五、思考(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向国际趋势靠拢及思考当前各国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很好的趋势,如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基点下的多样化、项目对象的多样化、选择和发展空间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实践时间更简约有效等,这些良好的国际趋势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宝贵经验,希望能去粗取精,为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良好的国际化思想。(二)加强对专业学位和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反思首先,用人单位应该正视专业学位和学术型研究生,注重两者的差异性。是继续保持专业学位的学术性还是更加拓展其专业性和职业性应该进一步考虑取舍。其次,专业研究生教育是与国际接轨还是自成体系更好?若与国际接轨,目前尚没有国际上那套成熟的管理机制,这可能导致若模仿国外方式会根基不牢;但若自成体系,支撑体系环境的持续力的强弱会成为关键。再次,什么是专业学位培养方式的合理设置?合理的标准以及评价的方式由谁制定、如何制定需要达成共识。那么今后对一个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评价是以第三方机构的方式与以教育机构的自律自评估如何相得益彰?最后,随着实践环节更多地与校外机构相合作,谁又将应该成为被评估的对象等,也将是会引发争议的问题。胡勇(1969.9)男,汉族,河南固始,硕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助研,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定量研究。

 2019年第36期(总第655期)

 科学咨询/科技人文

 ·13·本刊特稿繁荣乡村文化是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一潭死水、毫无文化记忆、毫无文化生机的乡村,必然是一个无振兴发展的局面。因此,乡村振兴是繁荣乡村文化的有效途径,对于回归乡土文化,繁荣乡村公共文化,满足农民对于文化诉求等均有重要作用 [5] 。(四)提升治理水平的固本之策乡村振兴实践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固本之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助于实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乡村治理格局,对于提升村“两委”治理水平和增强党组织核心领导力具有重要意义。(五)驱动乡村创新发展的动力乡村振兴是个任重而道远的伟大事业,既需要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也需要创新精神,开拓乡村发展新局面。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必将激发我国基层组织的创新发展潜能,必将调动多种资源参与乡村创新发展的历史洪流,必将驱动我国乡村发展形成创新发展的新格局。二、我国乡村振兴的五大问题自国家提出振兴乡村战略以来,对于如何进行乡村振兴,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有的地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而有的地方却出现了工作偏差。通过文献分析,我们发现,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为了政绩,大搞形式主义为了完成乡村振兴工作考核,有些地方做起了表面文章:刷白墙,建两个广场,弄几套健身器材,搞个合作社什么的。以农村合作社为例,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合作社是空壳合作社,牌子一挂,考核完成就万事大吉了,说是合作,社实质上是1人社;有的合作社会员是在不知情情况下“被入会”,被入会者只是为了为别人做嫁衣,为考核凑个数。(二)急于求成,照搬它地经验学习、借鉴它地发展经验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但是,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有些地区急于应对乡村振兴工作检查,没能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上马它地借鉴项目,对项目是否服水土缺少科学研究,结果是浪费时间精力,搞得农村怨声载道,这种缺失求真务实、照搬它地经验、急于求成的工作作风解决不了“三农”问题,与我国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相去甚远。(三)单打独斗,忽视群策群力乡村振兴是群策群力、老百姓积极参与成为振兴主体的长期系统工程。然而,目前有些地方出现单打独斗、蜻蜓点水式的工作做法,忽视了绝大多数老百姓的力量。单打独斗搞试点、搞示范可以,但长期来看,乡村振兴局面将是群策群力、众志成城的发展之势,大多数老百姓成不了乡村振兴的主角,不知道自己充当什么角色,乡村振兴这台大戏就难以上演,很难继续演下去。就目前来看,有些农村地区,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时,乡村振兴的目标不明确,缺失系统规划。主要表现:在工作目标上,漫无目的,上马什么项目,工作重难点是什么,近期发展目标与远景发展目标是什么都没有规划过,没有理清过;在工作态度上,敷衍了事、应付差事,缺少工作主动性;在工作实践上,眉毛胡子一把抓,甚至胡乱抓,走一步看一步。(四)缺失创新,跨界发展艰难我国有些农村地区出现衰落,除了客观因素影响,实际上,主观影响因素也是主要原因。有些村“两委”人员,尤其主要领导,存在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思想,在工作上,缺少锐意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眼睛中只有附加值很低的农业种植,缺乏跨界发展意识,更没有跨界发展行动,这种僵化落后的思想,错过了很多发展机遇,错过了跨界发展的可能。三、振兴乡村的五个方面建议作家贾平凹写道:“农村的衰败已经很久了,而我这几年去那些山地和高原,看到好多村子没有了人,残垣断壁,荒草没膝,知道它们在消失。”尽管作家贾平凹描述的农村衰落现象现在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但“三农问题”依然存在。我们认为,振兴乡村,需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确立目标导向,提高规划能力振兴乡村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既涉及经济振兴,也涉及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振兴。因此,我们认为,首先要确立目标导向,提高振兴乡村系统规划能力,处理好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关系,处理好主要工作与重点工作的关系,不因噎废食,不顾此失彼。(二)提升领导力,加强人才组织建设针对我国有些村“两委”领导力不强的问题,我们认为,一要选用德才兼备之人成为领头人,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二要加强人才组织建设,提升村“两委”领导能力,强化村党组织核心领导地位,提升村党组织凝心聚力的核心力,推进乡村全面发展 [6] 。(三)创新+实干,培养敢想敢干作风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敢想敢干工作作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 [7] 。因此,我们认为,在乡村振兴进程中,需要培养村“两委”勇于探索、勇于担当、创新实干的工作作风,将“创新+实干”置于乡村振兴的日常工作之中,使乡村形成敢想敢干的工作局面。(四)跨界融合发展,突破农业局限性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效率低的问题非常突出,种地不能养家糊口已成为现实问题 [8] 。因此,我们认为,振兴乡村需要建立“跨界融合发展,突破农业局限性”的产业模式,在确保粮食自给富余的前提下,将触角延伸到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五)挖掘乡土文化,融入新文化元素目前,我国农村文化难以满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 [9] 。因此,我们认为,一方面需要挖掘、回归乡村传统文化,比如重塑村规民约,重建乡愁记忆符号;另一方面需要将现代文化元素融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之中,缩小城乡文化堕距,使回乡者适应乡村文化。参考文献:[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R].新华社,2018-1-2.[2] 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R].新华社,2018-9-22.[3]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Z].[4] 李克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R].央视网,2018-3-5.[5] 魏后凯.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海[N].人民日报,2019-2-28.[6]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2010修订)[Z].2010-10-28.[7] 池建华.从村规民约看乡土社会规范的多元性[J].学术交流,2017(5).[8] 徐勇.政权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J].贵州社会科学,2007(11).[9] 俞可平,徐秀丽.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续)——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的比较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3):23-43.

篇三: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难点及对策

县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发展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XX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科学论断,为实施好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为各地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注入了动力。近年来,通过各地实践证明,产业振兴也面临一些问题,村庄规划布局无序化,产业发展单一化、盲目化,优秀人才流失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乡村振兴产业的瓶颈问题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一、产业振兴面临的问题 (一)村庄规划布局无序化

 由于没有专门制定村庄规划,村庄无序建设,土地利用粗放,导致村庄功能难以完善。有的村庄进行了规划,但效果不佳,缺乏科学的论证和市场理念,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强,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层出不穷。部分地方在进行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调整时,没有结合具体实际,部分荒山变成了耕地,严重影响乡村振兴发展等等。现在老百姓有了经济基础,想改善居住条件,实现“开门就是大自然,关门全是现代化”,但是禁建控建的规定使得农民自主修建住房的愿望落空,只能等着拆迁和集中居住这一条路。对于一些废弃的厂房和宅基地,土地复垦以后,腾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均由上级政府统筹,基本上转移到城镇使用,乡村一级几乎用不上。村庄规划布局无序化严重制约了产业振兴的发展。

 (二)产业发展 单一盲目化

 目前,大多数种植产业只是对农作物进行简单种植,没有深加工,无法形成产业链条,产业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不高,未能融入科普教育、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电子商务等,更没有从“三产”融合的角度去考虑发展产业。业态单一、品种雷同、无法进行有效产业融合等现象是当前全市农村产业存在的普遍问题。有的地方不进行科学论证,盲目跟风,看到近邻种植什么,自己就跟着种植什么,对市场、技术等

 一无所之;有的地方盲目投资乡村休闲产业,产品个性不足,缺乏文化品味及创新性,导致质量不高,缺乏竞争力。

 (三)优秀人才流失空虚化

 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资源向城市聚集进一步加大了城市的吸引力,农村则因为资源匮乏而难以留住人才。乡村振兴需要人才做支撑,但是优秀人才不愿回乡,使得乡村发展缺少活力和后劲。由于支持乡村人才回归的政策举措制度化、规范化不够,各类人才想回回不来,即使回来也很难留住,留住的人才也留不长久。从目前情况来看,农村常住人口中,老人、妇女、儿童居多,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经商。据不完全统计,XX市 XX 县全年有 20 万人在外创业,占常住人口的 30%,优秀人才流失,人才空虚化问题制约着产业振兴的发展。

 二、产业振兴的 XX 实践 (一)规划引领,指导产业有序发展

 XX 市 XX 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深走实“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道路,持续发展“1+3+2”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特色产业,根据高、中、低山地立体气候条件,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打造高、中、低山经济带,到 XX 年山羊年出栏 100 万只,脆

 李栽植 25 万亩、中药材 20 万亩、柑橘 15 万亩、烤烟 8 万亩、干果 15 万亩的规模。持续巩固“县有主导产业、乡镇有支柱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骨干产业”的特色产业发展局面。

 (二)创新模式,加大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创新经营模式。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贫困户)”、“合作社+大户+农户(贫困户)”等方式,实行大户带动,产业联动,实现产业做优做强。

 二是股权扶贫带动创新。通过土地租赁、作价入股、经营权托管、订单农业、技术承包服务、就地务工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XX 县官渡镇天灯村,依托 XX 县昌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实施花椒加工项目,由县扶贫办按照有关文件要求以财政扶贫资金 70 万元作为股本金注入昌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用于企业发展,按照约定,天灯村集体经济组织持股 50%(35 万元),昌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持股50%(35 万元),在项目存续期内(5 年),天灯村集体每年按照所持股金的 7.5%享受固定分红,每年可分红 2.25 万元,其中 40%用于村内贫困户分红,10%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项目到期后,集体经济组织所持股份全额退出,纳入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管理。实现了“资金变股金”,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增强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利益联结机制。XX

 县曲尺龙洞村依托茂盛鲜山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实施曲尺乡龙洞山地公园项目的同时开展“三变”改革。茂盛鲜山地农业有限公司由果茂脆李种植专业合作社(持股 50%)、果盛脆李種植专业合作社(持股 8%)、果鲜柑橘种植专业合作社(持股 8%)、新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持股 34%)四家合作社(公司)出资组建,其中,果茂脆李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带头人陈仁贵持股 40%,新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持股 34%,龙洞村 182 名村民以 400 亩林地持股 26%。真正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三是农旅融合发展创新。以乡村旅游为结合点,打造农家乐,开发乡村民宿,研发 XX 庙党、贡米等旅游特色产品。通过举办长江三峡 XX 国际红叶节、菜花节、李花节、采摘节等活动,吸引人气,增加财气。

 四是全程社会化服务管理创新。以村为单位组建专业合作社,农户就近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申报 100 元/亩的脆李管护资金,采取政府补助一部分、农民自筹一部分的方式,统一开展修枝、整型、施肥、除草等产业管护,全面提高了脆李管护水平和产品质量。

 (三)健全体系,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着力构建组织机构,为产业发展贴心服务。成立果业发展局、中药材产业办、烤烟生产办公室、山羊产业办公室,优化发展产业布局,兑现产业奖励政策,提高产业发展效能。

 二是着力构建政策体系,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严格对标对表中央、市委工作部署,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XX 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聚集发展难题精准实施五个振兴的实施意见》《产业振兴实施方案》《人才振兴实施方案》《文化振兴实施方案》《生态振兴实施方案》《组织振兴实施方案》乡村振兴战略“1+2+5”政策体系和《关于脆李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山羊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烤烟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柑橘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5 个配套产业政策体系,为群众发展产业提供坚实保障。

 三是着力构建市场体系,为产品营销打通渠道。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平台,淘实惠电商平台等实现村(社)全覆盖。与京东、顺丰速运、中国邮政等合作建成脆李专业销售体系,助推 XX 脆李“快捷便销”。XX 脆李成功入选央视“国家品牌计划——广告精准扶贫”项目,在中央电视台各大频道持续滚动播放。着力延长产业链条,引进特色产业深加工企业,实行鲜销、加工一体化。

 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历史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说了就干,干就干好,让 XX 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经过近几年的发展,XX 年出栏山羊达到 X 万只,年产值达到 X 亿元。栽植脆李 X 万亩,脆李产量 X 万吨、产值突破X 亿元。发展庙党、川牛席等中药材 X 万亩,中药材产量 X万吨(干货)、产值 X 亿元。发展纽荷尔、柑橘 X 万亩,年产量 X 万吨、产值 X 元。发展烤烟 X 万亩,产烟叶 X 万担,实现烟农销售收入 X 亿元,税收 X 万元。发展核桃为主的干果 X 万亩,年产量 X 万吨、产值 X 万元。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XX 产业发展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农业农村部授予 XX 脆李品种权证书,XX脆李上榜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XX 年 10 月 22 日新闻频道特别报道:石山种出金银果,柑橘种植战脱贫;12 月 2 日《新闻直播间》报道:XX 红叶层林尽染;XX 央视新闻频道特别节目《我和我的祖国》以 XXXX:脆李树下剪枝忙,山村奏响“交响曲”为题报道 XX 脆李产业扶贫长达近 4 分钟。XX 年,全国人大代表,XX 县委书记 XX 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 XX 在绿化造林和脱贫攻坚过程中发动群众种好 XX 脆李这一“摇钱树”,很多农户靠种果树致了富,习近平总书记表现出浓厚兴趣。他仔细询问脆李是否属于李子的一种,个头有多大?颜色是红色、青色还是黄色?李春奎解释道,XX

 脆李就是李子,已有上千年种植历史,颜色偏青色,因为质地脆嫩、汁多味香,所以叫做脆李。

 三、推进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编制 乡村规划

 由县级统筹制定乡村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地域特点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规划经济效益好,产业发展前景大的优势产业。根據村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科学做好村庄建设规划,做到与城镇规划相衔接,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全覆盖,突出农业生产、农村居住、生态环境保护和农耕文明传承等功能。要因地制宜立足长远,科学做好乡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持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和乡村建设的科学性。始终做到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机统一、和谐共生,为乡村产业振兴把好舵,指好向。

 (二)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趋势,要尊重自然规律,在保持传统农业解决人们衣食问题功能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乡村的旅游休闲、生态修复、产业发展功能。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载体,推进特色农业发展。依托乡村农业禀赋和农产品资源优势,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发展特色农产品初加工、精深

 加工、主食加工,打造产加销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集群。二是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充分利用山水自然田园风光、农业劳作生产、民俗风情、民居等乡村要素,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森林、水面等资源,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观光园、采摘园,开发建设特色民宿,推出特色餐饮、特色商品,拓宽农业增收途径,实现“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动变运动,农产品变旅游商品”。三是推进农业与文化、健康养生、传统手工业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养眼、养心、养肺、养神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培育乡村经济新增长点,推进乡村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创新乡村人才激励机制

 实施乡村产业振兴,不仅要解决乡村人才流失问题、力争留住本地人才,还应做好人才引进及人才培育等工作,把带头的人扶起来、投资的人请进来、创业的人招回来、城里的人引下来,全方位、多角度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懂农业、懂管理、懂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一是制订激励乡村人才政策机制。解决乡村人才的待遇问题,在公务员招考中择优定向招考村干部和本土人才,让乡村干部有盼头。二是通过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增进故土情结等措施,积极引导支持城镇居民下乡和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创业,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三农”

 事业。三是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建立动员激励机制,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等方式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四是扶持培养一批产业发展经营管理人才,创业者、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使各类人才在乡村土地上施展才华,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兴起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篇四: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难点及对策

市乡村产业振兴实施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首先要解决的是农民的钱袋子问题,也就是要让农民富裕起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因为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够带来农民收入的提高,增强农民消费能力。从以往的经验看,农村产业选择基本上离不开种养加,没能脱离乡村禀赋的局限,拓展更广阔的产业空间,原因就在于乡村缺乏吸引产业资本的投资环境,特别是产业成长所需要的后勤保障和服务体系,再加上人力资源素质较低,配套设施不健全,物流成本较高,由于农村生活质量不高,社会保障水平低,职业发展前景暗淡,使资本和人才缺乏向乡村流动的积极性,所以投资乡村的投入产出比较小,从而减弱了产业资本投资乡村的冲动。

 XX 市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产业振兴,即通过乡村产业振兴来提高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但是,在强调产业的核

 心地位的基础上,同样不能忽视产业扎根甚至成长的基本要求和条件,要能有效地打开摆脱自然禀赋的产业空间。体制机制创新是实施 XX 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突破口。如何围绕乡村发展中的劳动力、人才、资金等核心要素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是 XX 市乡村振兴战略能否取得应有成效的关键。

 本课题拟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和资料查阅等方法,对XX 市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进而了解我市乡村产业发展的现状,寻找并分析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合理并适合我市发展实际的新对策、新机制,为我市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战略寻找关键突破口并提供参考。

 一、我市乡村产业基本情况 XX年XX市紧紧抓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全市农业经济总量突破 X 亿元。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 X 亿元,增长 X%;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X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X%;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X 亿元,增长 X%;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 X 亿元,增长 X%,增速继续保持位居全省前列的优势。增速继续保持位居全省前列的优势。XX 年末全市总人口 X万人,其中乡村人口 X 万人,占总人口的 X%,农村人口仍占据很大比重。年末全市从业人员 X 万人,其中从事农业产

 业 X 人,占 X%,下降 X 个百分点;从事非农产业 X 万人,占 X%,上升 X 个百分点,农业产业从业人员占主导。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X 元,比上年增长 X%;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X 元,增长 X%,但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全市有村(社区)居民委员会 X 个,其中:村民委员会 X 个,全部通电话、通公路、通电、通自来水。XX年 XX 市农业农村经济运行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农村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未根本解决,城乡差距仍然较大,给乡村振兴带来很大困难。

 二、XX 市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一二三产融合程度不深 1。农业产业规模不大,与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有名无实、成长慢、创新能力较差,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

 2.三产融合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创新。虽然出现了农民电商专业合作社、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等,真正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

 3.农民技能素质相对低,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但是,目前乡镇企业数量不够多,二三产业发展的步伐不快,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容纳劳动力的能力还不够强,不能满足季节性务工人员的需求。

 (二)乡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乡村劳动力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主体及主要参与者。但目前,脱贫攻坚政策性的劳动力转移明显,导致劳动力调配难度加大,直接影响了乡村振兴主体作用的发挥。同时,留守农村劳动力中多为妇女、儿童、老人等,基本上都是能维持家庭正常运转,对产业发展的热情不高,加之文化素质整体不高,就业观念相对落后,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的能力有限。又没有灵活机动的服务队和互助组织,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劳动力的合理配置还需要进一步组织和引导。

 2.城乡缺乏双向流动。过去限制农民进城,把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人为割裂了城乡之间的关系。现在又出现了另外一种极端倾向,进城购房成了普遍的追求,也成了城镇化的一项指标。在乡村建设的一些优秀典型案例中我们看到,在外人才返乡带动,往往能成就一个乡村的振兴发展,他们利用在外学到知识、技能和管理经验,凭着对家乡的一腔热情和情怀,为家乡注入了活力,带动了百姓致富。人才难以

 回流农村、农业,在外人才返乡积极性不高,虽不是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因素,但确实是乡村振兴中的一个短板。

 3.农村留守劳动力的数量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之间产生矛盾。留守劳动力季节性短缺,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随着农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特别是在农忙时期,劳动力的需求剧增,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

 4.缺乏系统培训,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农村劳动力培训仍然是急需破解的难题,现有的培训内容及方式、方法对劳动力的培训提高慢、效果不理想,缺乏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农民在产业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5.乡村就业岗位有限,直接制约劳动力的就近转移就业。从调查情况看,受农业季节性特点的影响,长期往返于城乡之间,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这部分人渴望就近寻找增收门路,降低打工成本。但是,目前乡镇企业数量不够多,二三产业发展的步伐不快,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容纳劳动力的能力还不够强,不能满足季节性务工人员的需求。

 6.教育与社会心理的影响。千百年来,我们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几十年来,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是围绕“远离农村、远离农业”展开的,“不好好学习,就当农民”是乡村家长、教师激励孩子学习动机的最有效口号。人们骨子里潜移默化的渗透着一种观念,没出息的人才当农民,甚至只要和农业、农村有关的人与事都会“低人一等”,这样的说法虽然略显极端,但却是当前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观念。

 (三)农业服务技术力量不足 受体制和机制的制约,基层农林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专业技术职称实行聘评分开,受岗位设置制约,高级技术职称人才匮乏,科技支撑力度不够。基层农林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科技支撑力度不够,要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农村产业,急需大量农林专业技术人才支撑。

 (四)农民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工作推行难 由于我市多数农村经济实力有限、农民素质不高,很多群众对乡村振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为乡村振兴是政府的事,是上级的要求,等靠要思想严重,对一些惠及自身的项目存在政府投入就干,不投入就无法运作;遇到困难和问题习惯于等政策、靠扶持、要条件,过度依赖政府,缺

 乏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从而出现上头热、下头凉的现象,缺乏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导致乡村振兴的部分工作推行难。

 (五)农村新型经营组织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 一是管理不规范。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成员账户不健全、不规范。农村合作社虽然覆盖率在 90%以上,但严格按合作社章程正常开展经营活动的不到 50%。有些合作社虽然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运行正常,但内部运行不规范,合作社的章程、制度流于形式,形同虚设。二是发展资金短缺,后劲不足。农民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自身的经济基础弱,积累少,经济实力差,严重制约了部分合作社的发展。

 三、XX 市乡村产业振兴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一)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兴旺是农村长远发展的基础与生命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新时期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核心理念。要真正实现农村的产业兴旺,并促进农民增收,就需要引入新的发展思维。

 1.创新体制,营造氛围。乡村振兴首先要破除阻碍各路资本和技术人才向乡村流动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给各路资本以更大的腾挪空间。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不仅仅在于商事制度改革和压缩审批事项方面,更重要的是避免政府随意干预企业生产经营的行为,特别是名目繁多的检查调研等。乡镇机构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体制机制要求进行适应性合并机构,精减人员,原则上应该大幅缩减经济管理职能,做好商事服务就行了,把更多精力用于社会管理,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方面。而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应该在政府主导下着力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方式,合理确定自治边界,创新自治的方式方法,使自治合理有效。

 2.城乡融合:充分发挥农村生态优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质上就是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构建一种新型城乡关系。在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不再被简单地定义为城市的粮仓或者菜篮子,应该看到农村在培育新型业态方面的潜力。尤其是对于 XX 的山区农村来说,如何发挥和利用生态优势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一是依托农业的观光、采摘体验游。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居民对农产品的安全与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推动了农业向生态化、农庄化的方向发展,并催生出一些主打农事体验的新业态。观光、采摘农业拓宽了农产品的销路,也极大地提升了其附加

 值。二是以自然观光、度假为主的民宿产业。城市居民的休闲旅游需求不断提升,越来越注重升级型、个性化的旅游产品。生态环境良好、靠近城市的村庄成为理想的短途旅游目的地。三是依托气候、生态条件的康养产业。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养老产业呈现出巨大的潜力。农村的青山绿水成为最大的资源,能够满足城市老人养生和休闲的需求。一些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区农村,可利用自身气候条件的优势,打造季节性养老服务。相比于走高端、个性化路线的民宿,季节性养老提供一种更加平价的体验,普通村民更有可能成为经营和服务的主体。

 上述三类农村新业态之间也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农业和生态资源是产业融合的基础条件。农村产业布局和发展需要紧盯城市市场的新需求,将城市人的乡愁转化为农村产业发展的新机遇,这也是青山绿水转变为金山银山的重要突破口。

 3.经济社会融合:夯实产业发展的社会基础。构建利益分享机制,增强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一直是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有的项目刚展现出发展潜力,就因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而折戟。解决方案的关键在于构建一种利益分享机制,使得各个发展主体之间的关系得到调整。建议大力发展各类经济性的中介组织,应该将这样的思

 路拓展到社会领域,不断强化农民的内部团结,同时引入社会性中介组织促进农村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利益调整,从而构建一种合作共赢的局面。

 (二)优化乡村振兴中人才与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与规划,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支撑 人才和劳动力是乡村发展的真正推动者,是乡村振兴最为关键的核心要素。要积极探索人才下沉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持续吸引更多的人才主动投入到乡村振兴。

 1.培训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有效途径,必须立足全村产业发展需求和劳务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需求性的开展劳动力技能“定制”培训,是人才及劳动力由苦力型、体力型向智能型和科技型转变。建立长效农民技术培训机制,积极搭建平台,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传播科技成果、传授经验、提高农民素质。

 2.优化留守劳动力资源配置。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在产业规划中,充分考虑区域性劳动力资源特点和分布情况,合理配置留守劳动力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 3.创新农民返乡就业创业的专业服务机制,引导更多外出务工人员带着资金和技术回乡参与乡村建设;建立灵活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统筹长期闲置土地,适度予以调整,

 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落户乡村的企业提供适当的土地优惠,并在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予以照顾,从而营造良好的创业发展氛围,吸引企业投资。

 (三)

 建设现代农业经济体系,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1.发展壮大合作经济,促进全体农民共同富裕。要把发展壮大合作经济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安排和有效实现途径。无论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都应尽可能地走合作经济,让合作制来促进广大农民共创共富。应积极推进参与主体合作化,积极推进服务环节、产业环节、销售环节等各个环节上经营主体的合作制创建,努力形成能人带动下的农民合作创业形式,打造农民共创共富的利益共同体。

 2.抓好龙头企业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基地。坚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为重点,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基地农户签订订单,发展订单农业。

 3.创新产业链和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围绕股份合作、订单合同的利益联结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与农户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强调以土地林地为基础的各种合作形式,凡是享受财政投入或者政策支持的,承包经营者均应该成为股东方,并采取“保底收益加按股分红”等形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收益。引导龙头企业创办或者入股合作社、合作组织,支持农民合作社入股或者兴办龙头企业,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深度融合,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的激励机制...

篇五: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难点及对策

市加强 乡村产业振兴 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为做好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加快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的前期准备工作,X 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 XX 副主任带领部分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赴 ZZ 县、XX 县、XX 市,实地调研茶叶、蔬菜、水果、林竹、食用菌、中药材的种植基地、加工厂和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交易市场及乡村文创、乡村旅游发展情况,与当地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相关部门、乡村、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及部分群众等进行深入交流,收集意见建议。X 月下旬,召开市直部门座谈会,听取相关工作开展情况汇报,认真研究探讨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应对措施。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全市各级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围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重点围绕做强做优做大“8+1”乡村特色产业,大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不断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

 ( ( 一) ) 坚持高位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产业振兴,主要领导多次研究部署,把乡村产业发展摆到突出重要位置。一是健全领导机制。市委书记任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下设乡村产业振兴小组,定期研究、协调推进乡村产业政策扶持、项目支持、技术服务、宣传推介等工作。建立重点工作跟踪落实制度,将乡村振兴列入绩效考核内容。二是强化政策支撑。去年以来,出台《中共 XX 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重要精神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决定》,制定《XX 市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方案》《新时代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助推乡村振兴实施方案》《XX 市乡村产业发展奖补资金管理办法》《XX市茶树品种改造和低产低质茶园改造等项目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打好政策组合拳,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帮扶产业薄弱村。全市梳理出“群众收入最低、集体村财最少、产业基础最差”的产业

 薄弱村 X 个,建立市县领导挂钩帮扶制度,下发 XX 市乡村振兴“抓两头带中间”示范线创建指导意见,集中选派市县两级乡村振兴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联乡驻村,实现薄弱村全覆盖。截至 7 月,全市产业薄弱村已实施农业产业项目 X 个。

 ( ( 二) ) 强化要素保障,乡村 产业振兴发展动能持续增强。一是强化财力保障。健全财政投入机制,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和重点农业项目资金使用效率。今年 1-8 月,全市各县(市、区)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项目 X 亿元,比例为 X2%,同比提高 X%。福鼎市下达 17 个乡村产业项目,总投资 X 亿元。二是完善技术服务。在持续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基础上,大力发展经营性农技推广服务,创新农技服务新模式,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支持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服务组织等开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科技服务。坚持和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统筹选派 X 名市级科技特派员,到全市 X 个乡镇(街道)开展科技服务,重点服务 X 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和 X 个产业薄弱村。三是加强人才保障。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分类型、分层次重点培训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的骨干成员。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全面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育农村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大力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春潮行动”,今年 1-8 月全市共培训 X 万人次。福鼎市设立“候鸟人才”计

 划,清华大学全国首个乡村振兴工作站在福鼎启用。四是创新金融服务。印发《关于做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示范点创建的通知》《关于在 XX 市推广普惠金融产品“畲乡贷”的指导意见》、《XX 市金融支持食用菌、茶叶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探索开发具有 XX 产业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海参仓单质押贷款、渔排养殖贷、茶贷通、家庭信用贷、民富中心等做法得到各界好评。

 ( ( 三) ) 立足资源禀赋,乡村特色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编制发布《XX 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 XX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总体设计和阶段谋划。按照“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思路,坚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方向,对水产、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中药材、畜牧、林竹花卉及乡村旅游“8+1”特色产业作出规划设计,着力实施特色现代农业“五百工程”,力争到 2022 年培育形成“8+1”百亿特色产业集群。二是壮大“8+1”特色产业。围绕 8 大重点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着力实施项目带动,拓展农业功能,延长农业链条,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XX 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X 亿元,其中 X 大产业累计产值占 X%;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X 元,增长 X%。全市实现乡村旅游人

 数 X 万人次,比增 X%,乡村旅游收入 X 亿元,比增 X%。环太姥山麓生态休闲线路,被农业农村部列入精品线路。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市乡村产业振兴取得良好成效,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但与高质量发展超越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 一) ) 产业发展质量还需提升。一些地方乡村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产业薄弱村,表现在产业特色不够鲜明、产业结构不够优,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农产品供需存在总量和质量上的结构性失衡,表现在中低端产品多,高端产品不足。农业科技、乡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不足,工艺水平不高,影响乡村产业增值增效。一些地方特色农产品营销手段单一,宣传推广力度不够,部分特色农产品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不高。

 ( ( 二) ) 农业组织化程度仍然较弱。农业经营方式相对单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总体实力仍然较弱,对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带动能力还不强,多数农户还处在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状态,有效组织生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偏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仍不够紧密,特别是建立股份合作等紧密型机制的合作社不多,联农带农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

 ( ( 三) ) 乡村产业发展要素保障有待进一步强化。农村人才紧缺问题仍然突出,留在农村务农的普遍年龄偏大、素质偏低,既缺少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经营管理、营销、电商、金融等人才,也缺少与乡村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本土实用技能人才。市科技特派员选派渠道相对单一,大部分选派人员仅限于本市科技人员,对高端人才引进、选聘不多,部分特派员服务能力有限,缺少实践经验。农村地区金融体系依然不够健全。在农村地区布局的网点主要是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邮储银行和农业银行,其他大部分商业银行虽均设立了“三农”事业部,但在农村地区没有分支机构或经营网点。农业保险普遍实行“低保费、低保障、广覆盖”,保障水平较低。

 ( ( 四) ) 乡村一二三产业有待进一步融合。一些地方对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缺少规划,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和举措有待进一步完善,表现在一产比重较大,多以初级产品供应为主,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不足,农产品产地损耗率较高,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农产品新型流通业态发展也相对滞后。一些有一定规模的基地和产业冷链配套设施跟不上,冷链物流体系也不够完善,乡村产业效益受到一定影响。观光农业、

 休闲农业等乡村产业新业态仍处于培育试点示范阶段,乡村旅游产品供给质量不高,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匮乏,同质化较为严重,缺乏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三、几点建议 乡村产业振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实现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 ( 一) ) 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质量。一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乡村振兴“8+1”产业发展规划,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种养结构优化调整,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着眼于消费需求升级,增加绿色优质高端农产品的市场供给,推动农业由增产转向提质增效。二要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大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个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形成产业紧密相连、协调配套的块状经济。三要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和“一品一码”可追溯管理。积极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加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名牌农产品培育宣传力度,把我市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打得更响。

 ( ( 二) ) 进一步激发乡村产业振兴内生动力。一要着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推动乡村特色产业朝“五化”方向发展。落实企业总部经济、民营企业发展等政策措施,吸引域外大型企业、投资公司与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开发,努力打造行业龙头企业。二要不断完善共建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发展一批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各类成员建立紧密的产业、要素、利益联接机制,实现合理分工、利益共享。三要加强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科技特派员按市场化运作方式,带技术、项目、资金到农村领办创办经济实体,或以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入股、资金入股、技术服务和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与服务对象结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建议出台 XX 市级层面的扶持政策。分批次组织科技特派员能力素质以及专项实用技术培训,为科技特派员咨询、沟通、交流搭建信息平台,提高科技特派员服务能力。加强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支持职业院校扩招农村生源,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 ( 三) ) 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一要延伸产业链,在持续做大做强现代种养业、抓好粮食安全保障与主要农产

 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重点推进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中心及冷藏库建设,提高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和农产品入市品级,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二要提升价值链,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休闲观光、文旅康养、新型服务业等乡村产业新业态,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三要加快补齐农村电商基础设施短板,扎实推进福安、古田 “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建设,继续实施现代农业智慧园和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项目,畅通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

 ( ( 四) ) 进一步强化乡村产业振兴投入保障。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整合相关财政资金,继续加大各级财政对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品牌农业、设施农业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快构建完善与乡村产业振兴相匹配的投入保障机制。二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增加金融机构在“三农”领域特别是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贷款规模,支持发展农村合作金融,进一步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引导金融机构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更多、更有效的信贷支持。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和特色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引导各级财政适度增加保费补贴,增

 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三要加大社会资本引导力度。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兴办带动能力强、受益面广的乡村产业,让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参与乡村产业振兴。

推荐访问: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难点及对策 难点 振兴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