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100字7篇

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100字7篇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100字 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TEACHINGFORUM2020年3月第13期Mar.2020No.13浅谈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摘要:教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100字7篇,供大家参考。

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100字7篇

篇一: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100字

教学论坛EDUCATION TEACHING FORUM2020 年 3 月第 13 期Mar. 2020No.13浅谈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摘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明理,在于“穷理正心,修己治人”,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人们对个人品德、独立生活能力的关注度应远超过对技术、知识的掌握度。一个人的成长会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而前两者对人的影响特别重要,其中,家庭的影响又是最为重要的。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不能将希望完全寄托于学校。胎教是家庭教育的开始,从母亲怀孕时起,就要注意胎教, “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良好的家风培养出来的孩子未必绝顶聪明,但一定是人格独立、愿意为社会造福的人。关键词:教育目的;古代教育精神;品德;技能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3-0351-02收稿日期:2019-07-16作者简介:谈倩雯(1992-),女,江苏常州人,本科,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目前在申报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德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摘自四书之一的《大学》上的第一句话,也是揭示全书核心、开宗明义的最关键的一句话。点明了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明理,需不断改革自新,以圣人的境界为目标。这里的“大学”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高中毕业后进一步深造而去就读的场所,而是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六岁入小学,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也就是说,古代孩子的教育是先从生活的劳动教育入手的,养成清洁整齐的习惯;然后施以待人接物的礼貌教育,这便是所讲“应对”的内涵。可见,古代的教育精神重点在人格的培养和礼仪的规范方面,在孩子学会做人后才学习生存所需的技术和知识。《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主张可为其印证。反观我们的现代教育,7岁开始上小学,学习课程为语文、数学、英语、自然、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思想品德等。乍看之下,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艺术、运动、品德的培养,非常完美,孩子能在这种体制下成长,一定能成为全方面发展的人。但凡是经历过的人都有体会,除了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与今后升学有着直接关系的学科外,其他的课程都是摆设。关乎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是他的品德,而品德课也只是一周一节,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许多行为几乎看不出他上过这门课,而这门课的实际作用便沦落为向大众交代已教育过孩子的品德。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一周一节课,一张考卷+空洞说教就能够形成的。好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贯穿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存在于我们所做的一点一滴。这种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从胎教开始的。古时都有规定,夫妻分房,然后家里的东西都要改变,因为胎儿会知道。刘向所著的《古列女传·母仪传》中写道:

 “太任,文王之母,太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娠文王,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单脚站立),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颂诗,道正事。”从这段文献我们可以得出:一、太任的德行本来就很好,史料记载,王季也是位有德的贤君。故可说这对夫妇已具有良好的素质(他们已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而非仅具备生养孩子的能力);二、太任在妊娠期间更注意眼、耳所见所闻善恶对象的感受,知道这些会影响到胎儿;三、生了文王之后,太任又亲自加以教育,体现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良好的家风培养出来的孩子,未必绝顶聪明,但定是人格独立、愿意为社会造福、于大众有益的人。父母是孩子最先接触到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所作所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及三观。如果父母不能为孩子树立榜样,又如何能要求孩子品行端正、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呢?例如,一个父亲谈倩雯(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351 - -

 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TEACHING FORUM2020 年 3 月第 13 期Mar. 2020No.13自己喜欢打游戏、玩手机,却要求儿子好好看书,禁止他打游戏,儿子如何肯服?假若这个父亲自己勤奋工作,工作之余还会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阅读书籍、弹琴、钓鱼、书法、绘画、书法、摄影、下棋等提升自己修养、开拓眼界的活动,即使孩子不爱读书,但在长期良好的学习氛围的濡染下,他也会走上一条学习之路。这就是所谓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庭教育外,就是学校教育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就明确规定,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天职。但在学校,由于升学压力,教师往往把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按照学生的成绩,将其分为好学生和差学生,而学校则根据成绩将班级进一步分为好班和差班,这让孩子的心理如何平衡?与此同时,现代人将孩子送往学校后,将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于学校的心理,更是加剧了家校间的矛盾。家长希望孩子成龙成凤固然是人之常情,但孩子已经积年累月地受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问题往往反映了这个家庭的问题、家长的问题。此时,家长更应反思自己,而非把责任推给学校。比如,有家暴的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有暴力倾向,家庭离异的孩子往往更为敏感、自卑、孤僻;而出自和谐家庭的孩子更平易近人、更愿意关心他人。学校与家庭引导学生向上、向善的教育的缺失,会如一颗种子种在他们的心里,一日一日地增长,孩子就会通过打架、厌学、欺负同学,甚至偷窃、抢劫等违反法律的事来发泄,以前在山西晋中榆社县云竹中学校发生的事件:女孩因不给同学钱遭围殴2分钟,被扇40个耳光。受害人的父亲就意识到:

 “这不是简单的医疗费的问题,是社会教育的缺失,更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成绩固然重要,但教师如果只是传授知识,那就只是一个搬运知识的“教书匠”。除了讲授书本知识外,教师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品德,注重他们人格的成长。如果一个孩子成绩不好,教师要尝试着寻找这个孩子其他的优秀、突出的地方,如,他的自理能力很强,很会烧饭,你可以夸奖他;或者,他虽然学习不好,但很孝顺,或有其他的艺术特长,正如泰国有部电影《地球上的星星》:8岁男孩伊夏在老师眼里是坏小孩,但一个叫尼克的美术老师发现了伊夏独一无二的天赋—— — 美术,并有意识地培养。事实上,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是别人无法取代的,教师不能以成绩作为对学生的唯一评价,而学校也不能以学生的升学成绩,或是毕业后学生的月薪、地位、名气作为对该生的评价。技能、知识是一个人在社会生存的必需能力,而一个人良好的品德则是一个人之所以配称为人的前提,应是融于血液,根扎于骨子,且化于气质中的。社会从不缺乏头脑聪明的人,若是这聪明的脑袋没有正确的三观的引导,往往会走向损人利己、危害大众的一方,如地沟油、毒奶粉,都是高智商的人利用现代科技做出来的,而目的就是节约成本,为了利益最大化。为此,他们枉顾人伦、枉顾天道、枉顾众生生命!没有了道德的底线,没有了敬畏之心,人就会无所畏惧而无所不为。唯有重新拾起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返璞归真,清静无为”,佛家的“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等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才能做到做事时为人着想,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出现一个秩序井然、人与人安然相处的社会。参考文献:[1]王国轩译注. 《大学》[M].中华书局出版,2016.[2]刘向(西汉)著. 《古列女传·母仪传》[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3] 周勋男. 在香港文教基金会上的演讲《胎教与胎养》[R].1998.[4] 南怀瑾著述.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M]. 东方出版社,2013.[5]南怀瑾著述. 《亦新亦旧的一代》[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The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TAN Qian-wen(Changzhou Technician College Jiangsu Province,Changzhou,Jiangsu 213001,China)Abstract: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to make sense,to "correct one"s mind and to cultivate oneself and governone"s life".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al education,peopl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personal character and independentliving ability than to the mastery of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A person"s growth will be affected by family,school,society and so on.The first two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people,and family is the most important.As the first teacherof a child,parents should set a good example for their children by setting a good example and not place their hopes onthe school.Prenatal education is the beginning of family education.From the time of mother"s pregnancy,we should payattention to it."Do not look at evil,do not listen to lewd voices, no words of arrogance."The children brought up by agood family style may not be extremely intelligent,but they must be independent and willing to benefit the society.Key words: educational purpose;ancient educational spirit;moral character;skills352 - -

篇二: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100字

大学教育的理解母 国 光提 要 什么是大学教育? 母国 光院士从五个方面阐 述了 他对大学教育的领悟。

 第 一, 现代大学教育的地位、作用 与功能正发生深刻的变化, 大学正从幕后走向前台 , 成为经济舞台上的主角 。第 二, 大学教育面临着普及与提高的双重任务, 只有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办学, 才能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第三, 大学是为 大学生办的, 应为大学生的成才提供必要的氛围 , 应给大学生更大的选择自 由。

 第 四, 大学要强化改革意识, 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第 五, 大学应当是综合性的, 学校建设的核心是搞好学科建设, 使学科结构适应社会结构。

 本文系 母国 光院士今年 4 月 在原华中 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为在职进修博士学位课程的大学校长班学员所作演讲的演讲稿。关键词 教育功能 高等教育规模 办学氛围 改革意识 学科综合化作 者 母国光, 中 国科学院院士, 南开大学原校长  我曾是南开大学的一名学生。

 毕业后又留校从事教师工作。

 遥想当年, 那时对高等教育的理解相当肤浅。

 后来我又先后担任系主任、副校长、 校长。

 离任以来, 继续搞科研, 带研究生。

 现在回过头来追忆几十年来参与大学教与学的历程, 对于高等教育, 特别是大学教育, 似乎有了些理解。这里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一、 大学教育的地位、作用 与功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教育的对象是人。

 教育的功能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把自 然人变成社会的人, 而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骨干人才。

 教育是人类为了维系和发展自 身而采取的一种社会行为, 所以在任何时代,教育对社会的维系与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甚至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盛衰荣辱、生死存亡。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这一点, 教育的地位、 作用与功能总是如此。然而教育又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的时代对人的素质有不同的要求。

 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来改革体制、机制、内容和方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 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知识存量的增长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在知识经济已露端倪, 最近又有人说是扑面而来。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有人指出,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以知识和信息作为基本生产要素, “ 知识进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经济的关键是知识创新, 这就要求劳动主体智能化, 即广大劳动者是具备一定的知识容量和科学创造精神及能力的人才。

 在这个背景下, 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的地位、 作用与功能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虽然在我国知识经济的真正逼近也许还要一段时间, 但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过去许多人在社会上取得成就之后便购置不动产, 并力图把财富、资本和权力传之于子孙。现在知识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资本和权力, 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配力量, 成为人们取得社会成就的主要手段。

 现代社会竞争与发展的事实告诉人们: 不接受足够的教育, 就不能获得系统的知识, 而缺乏必要的知识, 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这就使人们认识到与其为子孙留下遗产, 不如让他们受较高程74/2000 高等教育研究

 度的教育, 掌握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技能。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知识的创新。在这种情况下, 教育已不仅是原来意义上的教育。

 它除了培养人才的功能外, 还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

 知识成为一种经济因素,它像房产、 地产、存款一样, 是一种资源。

 既然受教育、掌握知识已成为获取资源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那么学校也就具有了产业的性质。

 这是时代的特征之一。

 然而由于教育是人类为了 维系和发展自 身的一种社会行为, 这一性质至今也没有改变。

 所以在谈学校具有产业性质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教育有别于一般的产业。现代化的进程必然把大学从经济舞台的幕后推向前台。

 未来的知识经济是以“ 知识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 而教育又是这一主导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现在讲“ 科教兴国”, 而实际上没有教育就没有科学, 没有教育就谈不上知识创新。无论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今天, 还是在完成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过程的明天, 教育, 特别是大学教育都是经济舞台上的主角。

 教育是一个能够不断提高生产力并带来丰厚经济利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 它的地位、作用与功能已今非昔比。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教育, 包括大学教育已取得不小的成绩和可观的发展, 这是尽人皆知的。但是以要在 21 世纪初叶建成为一个不逊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 建成为一个与世界各国并驾齐驱的国家的标准来要求, 我国大学教育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就需要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革除陈旧的观念和作法。

 我们必须尽快建立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新一轮的大学教育改革迫在眉睫。二、大学教育面临普及与提高的双重任务, 只 有调 动各种社会力 量办学,才能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每一个时代的教育都有普及与提高的任务。

 总的发展趋势是: 教育的层次越来越高, 而较高层次教育普及的程度也越来越广。

 我国现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普及初等教育指日可待。而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已经提出普及高中教育的目标。

 现在希望自己或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 这方面的需求日益旺盛, 教育已成为新兴的消费热点。

 它既是民众的需求, 又是国家赖以兴盛的根本大计, 所以,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高等教育也必将面临普及和发展的问题。终身 教育的发展也要求大学教育的 普及与提高。

 1998 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面向21 世纪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明确地提出高等教育的终身性。

 终身 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从二次大战后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情况看, 教育体制方面总的发展趋势具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 就是由一次性学校教育向终身 教育发展; 由原来的学校教育向两头延伸, 一头是学前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以期尽可能完善人的智能发展的早期培养, 另一头则是走出校门后不断地进行再学习、 接受再教育,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 成人教育”、 “ 继续教育”和“ 更新教育”等新的教育形式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所以, 现代化的大学应该从过去单纯进行第一次学位的正规教育变成在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方面发挥多种功能的与社会息息相关的开放性学府。

 大学教育的对象不仅包括修第一次学位的学生, 还应特别积极地接受进行深造或再学习的在职人员。

 对成年人实施终身 教育既有普及的成份, 也有提高的成份。普及与提高的双重任务, 使我们面临着教育需求很大而办学力量不足的矛盾。

 怎么办? 现在常听一些人说: “ 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 言外之意似乎我们现在已经办多了教育。

 殊不知广大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和国家的兴旺发达的根本大计首先在于发展教育。

 依据宪法, 人民有受教育的权利; 依据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 应当有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 依据市场法则, 人们想自费求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要求, 简单地限定规模、品类和发展速度是不可取的, 多些人受到高等教育, 我们国家就多一分竞争力, 因而应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来满足人们这种日 益增长的需要。

 调动社会各种办学力量, 充分发展高等教育, 是富国兴邦的最为重要的基础建设, 是满足人民需求和提高人民素质的根本途径。

 于政府为德政, 于人民是万福, 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办学所需经费可以多方筹措。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办学已不再是单纯的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 它同时又是一种市场行为。

 从商品角度看, 享受了 服务,获取了知识和技能, 占有了知识的资源, 就应该付出相应的报酬。大学教育可以不是义务教育, 个人掏腰包是理所应当的。

 这就是说, 办学经费要由国家投入、社会投入、个人投入三部分构成。

 发展教育是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当然应以政府和社会投入为主。

 不过也必须改变只由政府提供办学经费的公益8我对大学教育的理解

 消费观念, 在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的前提下,让受教育者适当缴费, 以缓解长期困扰我们的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

 教育既然有产业性的一面, 就应当与市场经济接轨。

 这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行的作法。三、 学校是为 学生办的, 大学是大学生的大学, 要让大学生有更大的选择自 由办学, 就是办教育。

 办教育为什么? 就是为了培养人才。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 所以真正反映一个学校水平的, 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正如评价一个工厂, 主要不是看你有多少工 程师, 有多少先进设备, 而是主要看你是否开发出质量优良的产品和这些产品有没有市场。评价一所学校, 应主要看它培养出的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是优是劣。

 固然, 学校规模,系所数量, 学科状况, 设备条件, 科研成果等, 都是衡量一所大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但是, 社会在为一所大学打分时, 还是应该主要看它培养出的人才的质量和顶尖的程度。因为有学生要上学, 才办学校, 并不是为了 养教师, 才办学校, 招学生。

 大学, 从原则上说是一种氛围, 为大学生提供一种环境: 教授、 教材、 实验室、图书馆及其他各种获取知识的手段等等, 还要为青年人之间的交流、切磋和竞争提供条件。大学是培养人的, 而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 大学要培养多种规格的人才, 既要培养能工巧匠, 也要培养大师; 大学必须为中国的现代化和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 培养富于创造力的高度智能化的人才。

 这就决定了 大学不是一台制造同一规格产品的机器, 而是一个学术园地,就像可以培养各种苗木的园圃。

 它为育人成才创造了 必要的氛围。学校是为学生服务的, 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大学中一切工作的中心任务, 这个观点一定要明确。应当说大多数人是赞成这个观点的, 问题是一落实到具体行动, 又往往背离了这个观点。

 例如, 现在我们评价一所大学, 不是让社会拿培养出来的学生作比较, 而往往看你有多少著名学者, 有多少先进设备,有多少博士点、 硕士点, 有多少新的教学楼, 甚至创收是多少, 而学校则往往忽视社会的需求, 忽视学生的要求, 忽视培养创造人才的要求, 常常是有什么老师开什么课, 甚至什么老师都开课, 让学生适应学校, 适应老师, 适应课程。这就把本末颠倒了 , 把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弄颠倒了 。按我们现在的招生制度,学生一旦被某校、某专业录取, 想改是很困难的。

 然而, 学生在上大学前, 不可能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了解得很清楚。何况很多人的专业还是家长、老师代选的。

 进入大学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觉得自己更适合学另一个专业, 要求调整, 这种要求本来是合理的, 应当允许。

 我们常讲, 在开发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 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学习兴趣就是很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对所学的东西无兴趣, 那么学习就不再是一种乐趣, 而成为一种负担、 一种痛苦, 在这种状态下学习, 怎么能够出成绩、出人才? 我们说现在的大学生缺乏创造力, 缺少实践锻炼,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的教育制度造成的。我们长于安排, 缺乏提供。你一切都替他安排, 不给他选择的自由和锻炼的机会, 他怎么会去创造?而我们目 前这方面的管理体制卡得太死。

 这种体制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强调的是“ 螺丝钉”精神, 把你拧在哪 就得在哪干, 要无条件服从, 这怎么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何谈创造性?还有一个“ 教”与“ 学”的关系问题。

 由于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那种认为只有通过老师“ 教”才能“ 学”, 并想在短短数年的时间内把某一专业的全部知识灌输完毕的旧的教育观念, 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的提高, 身 心的发展, 归根结底要依赖他们个人的努力, 个人是内因,学校和教师不应包办代替。

 在“ 教”和“ 学”这对矛盾中, “ 教”虽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终究是外在的东西, 只有“ 学”才是内在的。

 旧时代 讲“ 天地 君亲师”, 它强调教师在教与学中的重要作用, 有合理成份, 即肯定教师在传道、授业、 解惑中的主导作用, 但是把师生关系说成是恩赐与服从和听命的关系也不合时宜。

 由于历史发展、 社会进步, 已经不能用这种旧的观点界定新的师生关系。

 我们不能否定教师在教与学中的主导作用, 但要看到现代社会的师生之间应该既是良师益友, 又存在交换关系。教师是知识的载体, 传道、授业、 解惑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 而学生是求学的主体, 他们有思想、有个人的意志和自 己的主观能动性, 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 教育就不能成功。

 教学相长, 才能“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所以师生关系是良师益友关系。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交费受教育, 教师教学获得收入。所以师生关系又是交换关系, 教育者有义务为受教育者服务。

 因此, 学校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通过积极的引导, 并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余地, 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9我对大学教育的理解

 主动性, 启发学生刻苦学习和钻研, 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 “ 中国是完全有能力开发出大批人才来的。

 我想, 要开发出人才, 关键是我们对青年不能限制太多。

 七限制、 八限制, 把人们的积极性都限制没了 , 还怎么出人才?”他...

篇三: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100字

质教育的理解

 一、中国教育的艰难历程 中国教育发展到今天,走过了极其艰难和艰辛的道路。上个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打破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教育模式,以欧美教育为范例初步建立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确立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此方针指引下,中国教育曾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文革”十年,教育受到巨大的冲击,教育机制被打破,造成了社会的极度混乱与倒退。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85 年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针对当时中国社会百废待兴、人才奇缺的居面,提出了“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口号,口号的提出无疑为中国教育的复兴、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个口号也有有违教育规律的一面,它使中国教育走进了应试教育的怪圈,造成了千军万马共挤高考独木桥的局面,社会的人才观也发生了变化,只有考上大学才是人才,否则就不是人才,至今还在影响着社会,重文凭轻能力,就是其所产生的怪胎。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毕业生成为基础教育的唯一智能,忽视了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死啃书本,忽视实践,脱离社会,要经过若干次的各类考试。走上社会时在学校所学的知识除了在小学所学的简单语文知识和简单算术,其他知识竟毫无用处,当农民、当工人以及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须从头学起,无情地浪费了青少年许多宝贵的生命时光。

 1993 年末,中央出台了《中国教育改革好发展纲要》,1999 年国务院又出台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两个文件的出台,才将教育的落脚点放在了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上。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政府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高度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国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关乎提高全民族素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大事。应当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史上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深刻、最广泛、内涵最丰富的、也是最彻底的一场教育改革。他是涉及教育思想理念、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评价、人才培养、选拔模式等的长期的改革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应该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固然,它要继承我国和世界各国的优秀的教育传统,但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我国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实际,创造出我国自己的崭新的教育。特别是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经济增长方式将根本性的转变,即要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而面对这样的转变,教育创新则成为刻不容缓的的任务。进行教育创新,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不是盲目的否定过去,而是要在总结以往我国教育发展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更加全面地、创造性地贯彻教育方针,使我国教育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要

 求,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以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

 三、素质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素质教育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了明确的表述,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改革课程教材、提高教师素质为突破口,坚持以人为本,强调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的不同,素质教育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统筹兼顾。既强调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又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即将学生从僵死的书本知识中解脱出来,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

 四、目前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几个误区 1.将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完全对立、割裂 有教师和校长认为:我搞了一辈子教育,已习惯与传统方式,让我丢掉原来的去搞另一套,我无法适应。这种想法把素质教育完全看成是标新立异,割裂了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其实我认为,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区别是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的不同,素质教育不是空中楼阁,既然是改革就必然是建立在几十年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的,与传统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任务是继承传统教育中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革除束缚人的全面发展的桎梏。只要我们弄清了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这个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

 2.“穿新鞋走老路” 持这种观点的人,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幌子下,没有进行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手段、人才观等方面的任何革新,标榜的是素质教育,其实走的完全是应试教育的老路。

 3.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音体美等课外活动 有的教育行政机关将学校开展各种课外活动的情况作为素质教育的指标,与学校其他教育教学活动割裂开来,单独考核。开展活动次数多、花样多就是素质教育开展得好,反之则差。其实,这是一种非常肤浅和错误的认识。素质教育就是要追求鱼和熊掌兼得的理想境界,要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养德、健体、立美完美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以这样说,养德、开智、健体、立美几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不可割裂。

 4.素质教育不要考试 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方式,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合理性。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其实,应试能力的培养也应该是素质教育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选拔人才需要考试,各种职业上岗都必须检验应聘者具不具备上岗所必备的条件和技能,也需要考试。但是我们又不能单纯地迷信考试。因为考试它有极大的局限性和偶然性。一考定终生很可能会扼杀一个非常有潜力的人才,所以素质教育理念下的考试,应该是一种科学的、合理的、适应不同需求的评价体系。目前高考指挥棒在极大

 的左右着基础教育,人们的观念亟待更新,教育模式亟待再建,人才观念亟待重树。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我们要深刻理解二者的内在联系。因此,素质教育不是学校一家的事,而是一项系统庞杂的社会工程。

篇四: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100字

实际谈谈你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解? 答: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不同时期表述不完全一致,但是,这些不同的表述在总体上又是统一的。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三点。

 (一)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社会生产和分工的基础上考察人的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既十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坚定的价值取向,又认为社会存在是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和人的闲暇时间极其充裕,消灭了人压迫人和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彻底地实现。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只能是一个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我们制定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和正确认识、处理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关系的方法论。这就既避免了将社会发展与个人全面发展对立起来,抽象地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片面性;又避免了将满足社会需要,在阶级社会实际上是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作为教育的唯一和根本目的,否定个人和个性发展的价值,用社会需要取代个人需要的片面性。

 从我国教育目的的以上表述可以看出,我们始终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向,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这实际上是现阶段落实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表现。但是我们不能将“全面发展”理解为只有德、智、体三个方面。人的精神结构中除了品德和智力两个方面,至少还应包括审美等能力的培养,还应当包括健全的心理素质这一维度。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个性的自由发展,使学生主动和生动活泼地发展更是我国教育长期和根本的任务。当然,全面发展也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我们只能实现在一定历史阶段最大可能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结合实际谈谈教育理论修养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 答: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人才素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也离不开教师,教育改革、教育发展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才能实现。

 教育改革对教师群体、教师个人及教师这一职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形成了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教师发展理论。

 一、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来看。

 首先,社会的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学内容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原来的某些教育内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许多新的教育内容又在不断地涌现,这就要求教师自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要求现代教师具有不断更新自己教育技术的意识,不断追求新知,并有意识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浓厚的科研意识。因此,“教师即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其次,课程改革的实施意使课程开发不再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也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源于学校的教学实践,就是说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采集数据,明确开发的顺序和方法,于是在这个开发过程中,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对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以便对自己的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理解或解释,并发现其中的长处与不足,为以后的改进作好准备。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并成为一个对自己实践不断反思的 “反思实践者”。

 第三,教师的工作,包括教学工作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使自己在职前培养中初步奠定的合理知识结构能在以后的教师工作中发挥作用,就要在保持知识结构的开放性的同时,还必须学习和提高自己“转识成智”的能力,即用智慧去驾驭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转换知识观,而且了解不同学科、不同场合、不同目的所使用的不同知识形态,采取不同的传递方式,指导和帮助学生能够在这些知识面前善于判断、选择、取舍,并能够进行不同知识的组合、转换,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习着手解决问题。教师创造性的这一特点必然要求教师要研究所传递的知识及其构成,研究传递知识的方法与途径,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将知识、方法、价值融为一体。

 第四,在现代社会的知识理论中,由于知识本身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知识的含义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知识的建构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和突出。知识成了人们进行思维的原料,教学是通过作为思维系统的知识来增进人的自由,发掘人的创造力,所以知识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在于理解,而不在于认知与回忆。根据这种新的知识观,教师的教

 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也是一个创造新知识的活动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主体而进入教育过程的,他们通过协商、互动的方式共同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建构,这就意味着对教师素质、能力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即教师必须是一个研究者,才有资格、有能力担负起建构性知识的教学任务,创造性地设计一种开放的、有助于师生合作及学生独立探究的学习情境,在积极的、主动的、创造的学习活动氛围和背景中,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包办他们。

 二、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因分析,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要。首先,教师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就教师的知识结构而言,以知识的功用出发将教师知识分为本体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即关于课堂情境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且并非本体性知识越多越好。同时,条件性知识也只有在具体实践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功效,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和确认,靠他人的给予似乎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看,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其次,从普通教师到优秀教师,大致需要经历掌握学科知识、获得教学技能、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等三个阶段。知识是通过职前和职后的学习获得的,技能的提高主要靠自我的悟性与经验的积累。但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不管其实际教龄有多长,其真正价值也只是经验的重复,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教书匠”。要想成为优秀教师,需要的是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索精神,要带着理性的目光,审视自己的昨天和今天,审视从他人那里学习来的经验,审视一切正在使用的方法与正在讲授的知识,他会自己设定活动的目的,自己把握教学的过程,并会根据整体的需要去调整自己,会主动地、超前地意识到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会走在改革的最前沿,有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在更高的层次上拓宽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教学技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第三,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形成教育信念的必要前提。教育信念是人们确证、认定、坚信并执着追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是支配教育者教育行为的内驱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一旦上升为教师的教育信念,就会成为其生活、工作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愉快的追求。教育信念是使教师摆脱“教书匠”的困惑,使平凡的工作得以升华,变得更富有价值的关键所在。形成教育信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但教师的教育信念不是教师头脑里固有的,它除了受理论指导,经验的总结,更是通过对已有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审视、反思和辨析,经过自己潜心的理论钻研和探索,敢于坚持自己深思熟虑的教育观念,并不懈地确信、恪守、实践,才能形成自己成熟的教育信念。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机遇;而对于我们这些实践者,要用自身的发展为课程改革打好每一块基石!

 

篇五: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100字

0 0 2 年第11期学科教育( Jo u r n a lo fS u b je c t E d u c a tio n )・课程与教学论坛・谢唿时蟹骝褥国嗡诒褥王鸣迪(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北京10 0 0 8 8 )[ 关键词]理解; 教育学理解; 主体性[ 摘要]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马克思・范梅南认为, “教育学理解” 是一种敏感的聆听和观察, 具有情境性、 应用性、 规范性的特点, 其结构包括非判断性理解、 发展性理解、 分析性理解、 教育性理解和形成性理解, 是“信任的同情心” 促成了“教育学理解” 。

 据此反思可以发现, 当今学校日常教育实践中存在着的许多问题都与“教育学理解” 的结构性缺失有关。

 给予学生全方位的、 真正的“教育学理解” , 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而只有指向学生主体性形成的理解, 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理解” 。

 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育就是对成长历程的一种守望。[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0 2—530 8 ( 20 0 2)11- 0 0 10 —0 6[ 中图分类号]0 4 0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师生交往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教育者普遍强调平等、 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强调理解与沟通。

 但我们的许多学校日常教育实践却总是不尽人意, 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问题的解决需要多侧面、 多角度的反思。

 国外研究者的相关理论, 常常可以为我们的反思提供一个必要的“参照系” 。

 本文拟介绍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 “现象学教育学” 的开创者之一马克思・范梅南的“教育学理解” 理论, 并以其为框架反思当今学校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最后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提出我个人对“教育” 本身的一点看法。一、 范梅南教授“教育学理解” 的有关理论①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一书里, 范梅南教授在第五章“教育学的实践” 中专门讨论了有关“教育学理解” 的问题。

 作者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提出了对许多实际问题的全新看法, 读了之后使人获益匪浅。

 需要提起注意的是, 这里的“理解( u n d ersta n d in g )” 是指“进入或分享他人情感或兴趣的行动或能力( th ea c t o rc a p a c ityo fe n te r in gin to o rsh a r in gth ef e e lin g so r in te r e sts o f a n o th er)” , 而不是我们平时用得最频繁的“懂、 了解( k n o w in g )” 。1. 概述“教育学理解” 是一种敏感的聆听和观察。

 它是教育者对正在成长中的个体在身体、 知识、情感、 道德、 行为等各方面发展状况的一种信任性的同情。

 它包含了反思性的和交互作用的因素, “要求成人能控制自己, 同时了解什么时候和怎样主动地、 积极地与孩子交流” 。

 ②“教育学理解” 具有如下特征:

 ( 1)情境性:

 “它总是与特别的、 具体的情境有关” , 要求成人对某一特定青少年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定问题做出反应。

 ( 2)应用性:

 “教育学理解始终是一种应用型理解( a p p lied u n d ersta n d in g )” , 是“对孩子在具体的情境中生存和成长的一种实际的阐释学” 。

 这就提醒我们, 仅仅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 它要求教育者能够迅速地、 直接地、 有效地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

 ( 3)规范性:

 “教育学理解又涉及到什么对孩子才是最好的; 换句话说, 它又是规范性的, 它是指向‘善’ 的思想——对孩子的‘善’ 的思想。

 ” 责任感驱使我们总是把[ 收稿日期]20 0 2一0 9 一0 5- ——10‘J——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2 0 0 2 年第11期学科教育( Jo u r n a lo f S u b je c tE d u c a tio n )N o . 112 0 0 2孩子向好的方向引导, 力图使他们具备健壮的体魄、 丰富的知识、 高尚的情操, 使他们能够应对社会的飞速发展与变化。

 @教育学理解与一般理解的区别在于:

 它的总目标指向青少年完善自我的形成, 即为了使孩子能逐渐做到自我感知、 自我调控、 自我省查。

 如果说教育就是为孩子提供成长中所需要的帮助, 其最终目标是使个体最小限度地依赖这种帮助的话, 那“教育学理解” 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可以最小限度地依赖于他人的理解而能自如的应付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2。

 教育学理解的结构①非判断性理解( n o n —ju d g m en ta l u n d e r sta n d in g )非判断性理解与开放型的聆听有关, 常出现在朋友之间或某种疗法的情形中。

 它最基本的实例就是友谊, 主要表现为一种接受性的、 开放性的、 同情性的、 真诚的、 帮助性的倾听。

 倾诉者没有任何顾虑地向对方诉说自己的经历、 迷惘、 困惑、 兴奋、 痛苦、 挫折, 不必担心受到批评与指责, 甚至不需要对方提出具体的建议, 仅仅是“倾听” 就能够帮助消除压抑的情感、 紧张的心情、内疚不安的情绪。

 “然而, 被动的聆听还不足以令人满意; 仅仅是开放性的、 接受性的聆听还不够。

 只有当非判断性理解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自我责任意识、 自我理解、 自我方向感以及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的时候, 它才能变成教育学理解。

 ” ①它要求教育者知道何时该保持沉默, 何处该给予支持, 以及如何提出一个问题, 以便让双方分享的思想和感情的意义更加明了。②发展性理解( d ev elo p m en ta l u n d e r sta n d in g )“发展性理解的优秀实践者是儿童心理学家和学校咨询专家。

 这样的专家们拥有丰富的理论智谋。

 他们理解年轻人生活中所特有的发展的、 家庭的、 文化的和社会的各种模式。

 ” @ 但仅仅具备心理学、 儿童发展学、 学校人种志、 青年社会学和儿童人类学的一般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教育者更需要知道怎样帮助一个具体的孩子在具体的情境当中克服障碍, 使之更加成熟。

 只有这样, 发展性理解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学理解。③分析性理锯( a n a ly tic u n d e r sta n d in g )分析性理解主要运用于困惑的良知或内心深处困扰不安的问题。

 那些最能表现分析性理解的人是教士、 牧师或精神咨询顾问。

 这些专业人士帮助我们处理生活中的黑暗方面和一些使人感到耻于谈论的事情, 比如秘密的恐惧、 伤心、 卑贱的感觉、 懦弱或受挫折的抱负。“但是, 仅仅作为对罪孽的忏悔者还是不够的。

 只有当分析性理解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形成强烈的良知、 精神和勇气时, 这种理解才真正成为教育学理解。

 ” @ 也就是说, 教育者应该力图把孩子隐藏起来的有害的情感转换成个人成长的积极力量。④教育性理解( ed u ca tio n a l u n d e r sta n d in g )教育性理解的最好例子是由教师展现出来的。

 “教育性理解是基于对孩子如何体验课程的理解, 基于对孩子学习过程中长处和短处所进行的评价。

 教师需要知道对儿童现有的能力和潜在的能力如何作出评价。

 ” 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教育性理解的范围应该包括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各方面情况, 至少包括知识、 情感和道德发展的状态, 不能只局限于学业成绩上。⑤形成性理解( f o rm a tiv e u n d e r sta n d in g )形成性理解最基本的来源是父母。

 它是“教育学理解” 的最主要的形式。

 形成性理解是基于对一个孩子的生活和他的特别之处全面而亲密的认识。

 对于父母来讲, 威胁他们形成性理解的有效性的最主要因素, 恐怕就是不顾孩子各方面现有的发展状况而一味制定好高鹜远的计划。

 结果只能是既增加了孩子的焦虑, 又无法提供可行的帮助。

 也就是说, 他们只是希望给予一11—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2 0 0 2 年第11期学科教育( Jo u r n a lo f S u b je c tE d u c a tio n )孩子最好的, 而并不清楚在特定情境下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

 因此, “只有在父母( 或替代父母的人)能够自我反思地将自己希望孩子成功的动机和计划, 与成人所固有的对孩子走向自我责任和成熟方面什么对孩子有利的感觉区分开来后, 形成性理解才变得具有教育学意义。

 ” ⑧我们可以将以上“教育学理解” 结构的有关情况在下表中进行一番梳理:使之“教育学化”适用范围典型人物一般特征的特征非判断性理解困扰倾诉者的任何问朋友①全身心投入的倾感知和理解孩子在情题听; ②不做任何判断感、 情绪和建构意义方面的主体性发展性理解年轻人特有的发展心理咨询专家专家利用丰富的理论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的、 家庭的、 文化的和智谋帮助咨询者更好体解决方案、 办法社会的各种行为问题的了解自身状况分析性理解困惑的良知或内心深 牧师帮助罪孽的忏悔者从帮助孩子形成强烈的处困扰不安的问题教士黑暗的苦恼中解脱出良知、 精神和勇气精神咨询顾问来教育性理解学生的知识、 情感和教师关注知识和学业成绩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道德发展的状态形成性理解儿童的全面、 整体的父母基于对一个具体的孩在亲近( 希望给予孩发展子的生活和他的特别子最好的)与距离( 了之处全面而亲密的认解什么才是对孩子最识好的)之间保持张力3. 信任的同情心( tr u stf u l sy m p a th y )促成了“教育学理解”“教育学理解” 是一种投入式的理解, 它要求成人从关心的意义上“理解” 儿童或青年人的情境。

 而具备同情能力, 就是“能够分辨孩子的声音、 眼神、 动作和神态的细微差异表征” 。

 对孩子保持同情心, 教育者才能帮助孩子更快的成熟、 更好的成长。二、 对学校教育现实的反思首先, 我们应该清楚, 在日常生活中, 在真实的学校教育情境中∥ 教育学理解” 是很难做出明确划分的, 即它的上述几种结构是交织在一起的。比如, 一个学生找到老师谈自己的“情感问题” ( 对异性的朦胧渴望及与其交往中遇到的困惑)。

 学生能够主动找老师聊类似的话题, 说明他非常信任自己的师长, 期待着从那里得到的是理解与帮助, 而绝非批评和指责。

 面对这样的情境, 教师首先需要的就是“非判断性理解” , 敞开心扉地倾听学生讲述自己的喜怒哀乐, 避免做出似乎“符合教育者身份” 的价值评判。

 因为, 一般而言, 学生在青春期对异性的情感都是比较朦胧的, 是自己也说不十分清楚的一种向往与与之亲近的渴望。

 这时候, 不做判断的倾听可以帮助他们理清自己的情绪, 而理清情绪可能是找出解决办法的第一步。

 当学生说完了他的“感情故事” , 教师可以顺势引到其带来的现实负效应上, 比如说学习状态不稳定、 学习成绩的下降、 交际圈的缩小等, 这非常容易做到。

 因为, 如果“情感” 与日常的学习、 生活没有发生任何冲突的话, 学生根本没有必要向外界求助——找教师谈话这一举动本身就表明他已产生了“不胜任感” , 力图借助外力摆脱困扰。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可以同学生共同商量, 找出一两种解决办法试行。

 教师可以提出几种解决方案, 供学生选择,一12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2 0 0 2 年第11期学科教育( Jo u r n a lo fS u b je c t E d u c a tio n )或者根据具体情况, 对某些想法加以变通, 最终找出适宜于“这个学生” 的办法; 建议学生试行一段时间, 建议他与自己的异性朋友一起再想想其他的办法。

 这时候, 教师更像一名“心理咨询专家” , 力图提供给学生的是“发展性理解” 。

 而“分析性理解” 也可以渗透于“早恋” 情境中。

 学生对异性产生了好感之后, 一般而言, 会感觉到难以启齿, 甚至觉得这是很“可耻” 的一种情绪。在同异性的大多都是偷偷摸摸的交往中, 也时常会有一种隐约的“罪恶感” 。

 此时, 如果教师还站在“主流教育” 的“反对早恋” 的立场上, 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 错失一次教育的良机。不妨采取迂回的策略, 来达到使学生认清自己任务的目的。

 比如, 可以利用中学生渴望独立的心理, 激发他们的责任感:

 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成长负责, 如果因为“感情问题” 而影响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这显然是一种对自己、 对对方都不负责任的行为。

 要力图使他们明白, 成长是他们自己的事, 一个人可以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才是真正的成熟、 真正的独立。

 如果“感情故事” 继续下去, 他能承担相应的后果吗?这类问题的提出, 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如何发展是我自己的事情, 而我应该对此负责” 。

 最后, 如果我们对于这名学生的关心不仅仅局限在“学业成绩”上, 而同时关心他的社交情况与情感状况, 那自然已经包含了“教育性理解” 。

 如果这种全面的关注又持续了一段时间的话, 尽管教师伴随学生的特定成长时间不会有父母那么长, 我们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对他们的“形成性理解” 的。其次, 对“教育学理解” 的结构性分析为我们反思日常的师生交往提供了一个框架。

 这种反思自然是因人而异的。

 我根据自己的教学教育经验, 提出以下两点, 以求教于方家。①“教育学理解” 的结构性缺失是师生交往失败的原因之一“教育性理解” 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实践中是最常见的。

 可惜我们往往过分关注于学生的学业成绩, 对他们的情感和道德发展状况不甚关心。

 一个学生只要考试成绩好, 就似乎代表了一种“最佳发展状态” , 以致其他方面有些缺点存在, 都很容易被“忽略” 。

 虽然, “德育” 一直是我们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 但现实中的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 因而才会出现有关“德育实效性” 的讨论。

 对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 总是占据了学校学生管理的大部分时间, 但违规违纪现象总是出现。

 师生交往与一般的日常交往的不同之处, 就在于前者是以“学生的最优化发展” 为目的的。

 因此, 这些在学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表明师生交往的失败是大量存在的。

 而造成这种失败的原因之一, 就是“教育学理解” 的结构性缺失。为什么这样说呢?在日常的学校教育实践中, 代替“教育学理解” 出场的是无处不在的批评和指责。

 如果一位学生迟到了, 教师肯定要对其进行一番“批评教育” 。

 但是, 提供具体解决策略的“发展性理解” 在哪里?触动人灵魂深处的“分析性理解” 在哪里?简单的惩罚措施也许能在短期内奏效, 但它的真正的育人效果又在哪里?为什么我们这些教育者总在扮演“消防队员” 的角色:

 “火灾” 发生的时候才出现, 而无法提高人们的“防火意识” ?( 或者说, 我们提高“防火意识” 的办法总是成效不大)我们常常抱怨学生不“理解” 做老师的一片苦心, 而我们对学生成长中的希望、 兴奋、 困惑、 焦虑的理解在哪里?“惩...

篇六: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100字

quot;"# 年第 $ 期(下)总第 !## 期 学 习 月 刊我从教 %" 余年,其间任校长 !" 余年,虽然当时凭着一腔热情,先后把两所比较落后的学校 (原肖港镇五爱中学、原孝感市书院中学)改变成了小有名气的先进学校;虽然读过一些教育专著和文章,所学专业是教育管理,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对教育的实质与功能还是缺乏真切的理解,因而在办学行为上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 年 & 月,年过 $" 岁的我被组织从教委机关安排到又一所濒临关闭、师生比大体相当的薄弱学校(孝南高中)任校长,让我获得了对教育事业继续延伸、重新弥补、并不断完善对教育真谛的理解和感悟的机会。面向全体学生,坚决不分快慢班,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在认识上有这种办学思想不难,但在实践上坚持这一办学行为是很难的。我们当时就经受了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也经历过反复。面对“升学率就是学校的生命力”的压力,面对有的教职工认为学校没有升学率就难以生存、就只能死路一条的悲观情绪,面对少数家长和学生在初中经历过的快慢班习惯,当了解到不分快慢班时,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基础较好的就义无反顾地不辞而别,面对有人直接提出批评,没有遵循“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原则,面对本来难以招生、招优生更难、在绝望中求生存的学校等等复杂情况,我们曾经彷徨过、动摇过,而且违心地将 !""% 年秋季所招学生分了快慢班。但分班之后,带快班的老师和带慢班的老师分别表现出完全不同并且不利于教育的情绪,许多家长和学生有的找到学校,有的托人求情,要求调换班级,经慎重权衡思考和开展关于端正办学思想的讨论,一周之后我们又果断地将新组合的快慢班重新打散平行分班并平衡分配教师。自此,我们坚持至今,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追求教育的公平性,坚决不分快慢班,由此也促进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事实证明,面向全体学生,受社会欢迎也不影响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 年、 !""$年高考我校共有 $! 名曾经中考落榜且分数很低的学生奇迹般地分别考上各类本科院校,一举突破了我校连续多年来高考上本科院校为零的记录。把各班学生巩固率作为考核评价教师工作、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指标。提高在校学生巩固率,这既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负责的方向,也是一所学校不断发展的标志,同时也是学校前身的经验总结。我校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学校,就读的学生有的是无奈中的选择,有的是临时过渡,且大多数属学习基础差、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学生易于流失。如!""" 年招生 !%" 多人,到 !""% 年高考毕业只剩 $& 人。鉴于这一情况,学校除要求广大教职工端正教育思想之外,还采取了一系列防流控辍的措施。如对经济有困难学生实行学杂费减免缓,对生活有困难学生利用各种渠道筹资给予经济扶助。两年来,学校共减免学杂费 %" 余万元,筹资救助生活有困难的学生 ’ 万余元,确保了学生不因家庭经济条件差而辍学。帮助学生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一方面要求学生刻苦学习,努力提高学业成绩,不能轻意放弃学业;另一方面进行前途理想教育,运用大量非名校毕业而成就大业的典型事例让学生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树立“现在学业非状元,将来事业成状元”的理想和为将来生活幸福奠定基础的自信心,让学生不因成绩差产生厌学而退学。要求教职工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学生学习成绩差不是差学生,自控能力差不是坏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行为习惯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坚信在通常情况下,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越是学业基础差的学生越需要教师的理解、尊重和关心。许多学业基础较差的同学,他们常常因为成绩不好而苦恼,因为听课难懂而心烦,因为作业不能独立完成而自卑,因为考试分数低而难以抬头。越是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越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教育。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转化人的思想和行为,这正是老师的神圣职责,也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不然“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桂冠就不会戴在教师头上。树立办学的自尊心、自信心,努力争创好学校,争当好老师。虽然我校现在还很薄弱,没有什么耀眼的光环,但不同的价值观就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我们认为能充分实现教育功能,培养出思想品质较高的有用人才就应该是好学校、好老师。一位在高中一年级上学期就先后被迫转学两次,无奈中第三次转入我校的学生在班主任程震和有关教师的关怀、引导下,运用鼓励的教育方式,使该生学习逐渐勤奋了、行为文明了,各方面转变很大。这位学生家长十分高兴而深有感触的多次感谢学校,说我们学校不仅给了孩子希望,也给全家带来了希望和幸福。他认为我校是好学校,我们的老师是好老师。其实这就象医院和医生能救治别人医治不了的疾病就是好医院、好医生一样,能挽救或成功地转化被别人拒之校门外、认为难以教育的学生就应该是好学校、好老师。基于这样的认识,两年来我们接受了近 ("" 名来校插班就读的学生,以充分显示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能力,赢得社会的肯定。

 !(作者系孝感市孝南高中校长)责任编辑 ! 刘长容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 杨辅民校 园 之 声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篇七: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100字

家庭教育的理解

  篇一:我对家庭教育的认识

 我对家庭教育的认识

 我对家庭教育早就有了切身的认识,我从小走过了苦难;自身成我对家庭教育早就有了切身的认识,我从小走过了苦难;自身成

 长的经历使我深深地懂得家庭教育对社会、对家庭、对子女极端重要性。长的经历使我深深地懂得家庭教育对社会、对家庭、对子女极端重要性。

 中华民族的家庭源远流长。孟母断枳择邻育子,岳母刺字训子精中华民族的家庭源远流长。孟母断枳择邻育子,岳母刺字训子精

 忠报国等许多家庭教育美谈也流传至今。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中,家庭教育处于主要地位,影响着学校与社会教育,且作用于人的一生。家庭教育须讲究科学的方法,必须用激励杠杆。常常听到周围的人抱怨孩子管不了,管不好,恨铁不成钢,细究原因还是个方法问题。我反对暴力式教育,也反对溺爱式管理,更多地运用鼓励、鞭策、诱导等正面方法。尽量不用训斥,打骂等反面方法。我感觉父母与子女应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在心灵上实现无障碍沟通,形成无话不说,无事不谈,共同勉励的好风尚。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孩子的独立自我意识逐渐加强,孩子的逆反心理也开始滋忠报国等许多家庭教育美谈也流传至今。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中,家庭教育处于主要地位,影响着学校与社会教育,且作用于人的一生。家庭教育须讲究科学的方法,必须用激励杠杆。常常听到周围的人抱怨孩子管不了,管不好,恨铁不成钢,细究原因还是个方法问题。我反对暴力式教育,也反对溺爱式管理,更多地运用鼓励、鞭策、诱导等正面方法。尽量不用训斥,打骂等反面方法。我感觉父母与子女应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在心灵上实现无障碍沟通,形成无话不说,无事不谈,共同勉励的好风尚。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孩子的独立自我意识逐渐加强,孩子的逆反心理也开始滋

  长,所以家长会觉得孩子越来越难管,越来越难以理解,其实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家长与孩子之间由于角色身份;认识水平;生活经验;世界观等各方面的差异,这时沟通,交流是最好的桥梁,也是缩短之间距离的最好方法。所以家长特别重视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不要忽视孩子对他们不屑一顾,认为他们世界太幼稚。相反要敢于放下架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别借口忙而很少与孩子沟通,甚至对孩子武断包办,不管孩子意愿,等到出了事还觉的不可思议。其实交流方法很多,像聊天,留言,长,所以家长会觉得孩子越来越难管,越来越难以理解,其实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家长与孩子之间由于角色身份;认识水平;生活经验;世界观等各方面的差异,这时沟通,交流是最好的桥梁,也是缩短之间距离的最好方法。所以家长特别重视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不要忽视孩子对他们不屑一顾,认为他们世界太幼稚。相反要敢于放下架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别借口忙而很少与孩子沟通,甚至对孩子武断包办,不管孩子意愿,等到出了事还觉的不可思议。其实交流方法很多,像聊天,留言,

  电话等都可以,但千万别因为忙而不交流。

 创造宽松的家庭环境,家长应重视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让孩创造宽松的家庭环境,家长应重视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让孩

 子知道家长的态度,考好了,分享你的快乐;考砸了,分担你的忧愁;以减轻孩子的压力。在帮助孩子减轻考试压力的同时也要让孩子充分地复习,让孩子有个良好的心态参加考试。最可怕的是父母对子女的焦虑,这种焦虑是套在父母心上的一把锁,也最终沉甸甸地压在孩子身上,具体表现就是过于重视孩子某一种弱点,采取了不恰当的手法,千方百计地围、堵、截、以至于无形中夸大孩子弱点,弱点便成了孩子无法跨越的天堑,天长日久孩子便会丧失了再去跨越的信心,逐渐麻木。真正帮孩子不是打骂监督他,而是切实地融入孩子的学习中。子知道家长的态度,考好了,分享你的快乐;考砸了,分担你的忧愁;以减轻孩子的压力。在帮助孩子减轻考试压力的同时也要让孩子充分地复习,让孩子有个良好的心态参加考试。最可怕的是父母对子女的焦虑,这种焦虑是套在父母心上的一把锁,也最终沉甸甸地压在孩子身上,具体表现就是过于重视孩子某一种弱点,采取了不恰当的手法,千方百计地围、堵、截、以至于无形中夸大孩子弱点,弱点便成了孩子无法跨越的天堑,天长日久孩子便会丧失了再去跨越的信心,逐渐麻木。真正帮孩子不是打骂监督他,而是切实地融入孩子的学习中。

 家庭环境和谐与否对孩子是致关重要的。一个在不和谐的环境家庭环境和谐与否对孩子是致关重要的。一个在不和谐的环境

 中, 在打骂吵闹声中长大的孩子,他对于快乐的感受能力是弱的,他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吵闹会影响他成长后对家庭的看法。家庭的阴影有可能让孩子失去对生活意义的追寻,在打骂吵闹声中长大的孩子,他对于快乐的感受能力是弱的,他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吵闹会影响他成长后对家庭的看法。家庭的阴影有可能让孩子失去对生活意义的追寻, 从某种意义上说,家更该是精神的港湾。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应该向社会上成功的家长学习,学习他们成功的家教经验,要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改进教育方法。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会教和不会教的父母,所以家长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找到适合自己孩子成长的方法,才可能让孩子健康成长,谁都知道成功的家长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不断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家更该是精神的港湾。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应该向社会上成功的家长学习,学习他们成功的家教经验,要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改进教育方法。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会教和不会教的父母,所以家长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找到适合自己孩子成长的方法,才可能让孩子健康成长,谁都知道成功的家长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不断的学习。

 孩子学习不好有很多的原因,有一种情况是家长教育孩子时定的孩子学习不好有很多的原因,有一种情况是家长教育孩子时定的

  标准太高,孩子达不到。更糟的是,有的家长在孩子学习基础很差情况下,定一个家长自认为最低的标准;结果孩子连最低的要求也达不到,就认为自己不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因此,家长定的标准要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对孩子必须因材施教,确立科学的目标。比如,做得比以前好,字写得比以前工整进步。要善于发现这些细小的变化,及时表扬他,让他有种成就感,进以激发他进取心。一旦你不重视这些,那他很快就会丧失兴趣了,坚持不标准太高,孩子达不到。更糟的是,有的家长在孩子学习基础很差情况下,定一个家长自认为最低的标准;结果孩子连最低的要求也达不到,就认为自己不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因此,家长定的标准要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对孩子必须因材施教,确立科学的目标。比如,做得比以前好,字写得比以前工整进步。要善于发现这些细小的变化,及时表扬他,让他有种成就感,进以激发他进取心。一旦你不重视这些,那他很快就会丧失兴趣了,坚持不

  下去了,所以作为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确立孩子力所能及的目标。并及时抓住孩子的细小进步,肯定他,表扬他,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有更大的进步,心灵才会更健康,才会长成一个阳光的少年。下去了,所以作为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确立孩子力所能及的目标。并及时抓住孩子的细小进步,肯定他,表扬他,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有更大的进步,心灵才会更健康,才会长成一个阳光的少年。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也非常重要,它与家庭教育是密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也非常重要,它与家庭教育是密不

 可分的,要想全面了解孩子,除了学习成绩外,还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是否积极发言;是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班主任每天布臵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平时的考试成绩必须要家长签字,这样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成绩波动,以及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帮助。孩子思想上,情感上等方面的细微变化,家长也应及时向老师反映,有的言语通过老师的加工再传达效果会更好,同时家长还需要了解学校的作息时间,收费情况等。减少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管理之间钻空子的机会,以便和学校共同配合,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合格的人才。可分的,要想全面了解孩子,除了学习成绩外,还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是否积极发言;是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班主任每天布臵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平时的考试成绩必须要家长签字,这样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成绩波动,以及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帮助。孩子思想上,情感上等方面的细微变化,家长也应及时向老师反映,有的言语通过老师的加工再传达效果会更好,同时家长还需要了解学校的作息时间,收费情况等。减少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管理之间钻空子的机会,以便和学校共同配合,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合格的人才。

 要取得好的成绩,必须端正学习态度,要有一套适合自己好的学要取得好的成绩,必须端正学习态度,要有一套适合自己好的学

  习方法。第一,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老师布臵的家庭作业,课本知识要提前预习,课外知识要多学多看。第三,要在学校好好表现,让老师喜欢你,同学尊敬你,为读创造习方法。第一,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老师布臵的家庭作业,课本知识要提前预习,课外知识要多学多看。第三,要在学校好好表现,让老师喜欢你,同学尊敬你,为读创造

  照一个宽松的环境。第四,家长应鼓励孩子多读一些报刊,杂志上好的文章,好的诗词,这样也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激起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是从文章中可以启发孩子做人的准则,同时让孩子感受其中有意义的东西。第五,学生不光要成绩好,体育,劳动,学校的各项活动也得积极参加,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照一个宽松的环境。第四,家长应鼓励孩子多读一些报刊,杂志上好的文章,好的诗词,这样也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激起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是从文章中可以启发孩子做人的准则,同时让孩子感受其中有意义的东西。第五,学生不光要成绩好,体育,劳动,学校的各项活动也得积极参加,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有位哲人说得好,从某种意义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有位哲人说得好,从某种意义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

 不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而是掌握在少年们的父母手中。我非常欣赏这段话,赞同它的深刻含义,人们喜欢孩子,因为孩子是明天,是希望,是我们生命的延续。子女不光要为自己一辈子的前程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还得站在对社会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下一代负责的高度来认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我曾暗暗下决心要做家庭教育的有心人,尽最大能力让孩子成长为有用之才。家庭是一个人的幸福之源,欢乐之所,人的一生有一半的时间在家里度过,有没有温馨的家实在在乎一个人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对子女的培养,撇开社会意义不说,单就家庭而言,影响着几代人的生活,事关做父母者下半辈子的幸福。有一个好的孩子,比什么都好。不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而是掌握在少年们的父母手中。我非常欣赏这段话,赞同它的深刻含义,人们喜欢孩子,因为孩子是明天,是希望,是我们生命的延续。子女不光要为自己一辈子的前程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还得站在对社会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下一代负责的高度来认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我曾暗暗下决心要做家庭教育的有心人,尽最大能力让孩子成长为有用之才。家庭是一个人的幸福之源,欢乐之所,人的一生有一半的时间在家里度过,有没有温馨的家实在在乎一个人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对子女的培养,撇开社会意义不说,单就家庭而言,影响着几代人的生活,事关做父母者下半辈子的幸福。有一个好的孩子,比什么都好。

 由上所述,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11 班陈海涛家长陈龙

  2014 年 年 4 月 月 21 日星期一

  篇二:谈谈我对孩子家庭教育的理解

 谈谈我对孩子教育的理解

 孩子的教育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部分构成。相对于学校、社会教育的专业性,我们家庭教育的执行者,也就是广大的家长,并没有经过任何培训,从孩子呱呱坠地时就自然而然的直接上岗,成为一名教育者。那我们如何有效而愉快的进行家教呢?我想只要多用心,多学习,多反思,每一位家长都能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良师。孩子的教育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部分构成。相对于学校、社会教育的专业性,我们家庭教育的执行者,也就是广大的家长,并没有经过任何培训,从孩子呱呱坠地时就自然而然的直接上岗,成为一名教育者。那我们如何有效而愉快的进行家教呢?我想只要多用心,多学习,多反思,每一位家长都能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良师。

 积极进取

 独立思考

 虽然我们做父母的都想要把子女呵护一辈子,但培养他们积极独立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并不是说当孩子三岁的时候,你就让他要独立。当孩子还分不清楚对与错的时候,父母还是要辅导。但是父母要学着慢慢去放手,慢慢地让孩子自己去决策。那些一味听从父母安排的孩子虽然我们做父母的都想要把子女呵护一辈子,但培养他们积极独立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并不是说当孩子三岁的时候,你就让他要独立。当孩子还分不清楚对与错的时候,父母还是要辅导。但是父母要学着慢慢去放手,慢慢地让孩子自己去决策。那些一味听从父母安排的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等着别人帮他作决定或做事情,那他进入社会就算不被欺负,也不会被重视。当一个孩子有积极性的时候,无论是要读书,还是要做其它的事他都可以自己安排,自己设计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等着别人帮他作决定或做事情,那他进入社会就算不被欺负,也不会被重视。当一个孩子有积极性的时候,无论是要读书,...

推荐访问: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100字 浅谈 理解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