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品德教育理论意义4篇

对幼儿品德教育理论意义4篇对幼儿品德教育理论意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教育科学2020年6月 13中华传统节日对幼儿品德教育的意义及实践开展 任晓蓉重庆市武隆区示范幼儿园,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幼儿品德教育理论意义4篇,供大家参考。

对幼儿品德教育理论意义4篇

篇一:对幼儿品德教育理论意义

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教育科学 2020 年 6 月

 13 中华传统节日对幼儿品德教育的意义及实践开展

 任晓蓉 重庆市武隆区示范幼儿园,重庆 408500

  摘要:幼儿园教学中结合传统节日活动是幼儿园教师促进幼儿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养成良好思想行为的根本方式。新课改背景下,幼儿园教师需立足中华传统节日对幼儿品德教育的意义,发挥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和引导性特点,从而引导幼儿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学习德育知识,小小年纪便成为承继传统“忠、孝、仁、义”之人。本文主要从中华传统节日对幼儿品德教育的意义、幼儿德育教育的落脚点以及结合传统节日活动促进幼儿践行德育知识的实践策略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各位幼儿园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传统节日活动;幼儿;尊老敬老;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

 B844.1

  文献标识码:A

 基于新课程理念要求,优化活动引导方法作为发挥传统节日活动优势,促进幼儿尊老敬老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是幼儿园教师在现代教育领域中面临的全新的研究课题。新时代的活动引导方法需以解决传统幼儿园教学的问题和不足为基本切入点,融合现代教育新思路和新模式,立足传统节日活动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和思考能力,从而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促进幼儿成人成才。下面是笔者的详细分析。

 1 中华传统节日对幼儿品德教育的意义

 1.1 驱邪祈 福,关爱老人 —— 重阳节(老人节)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唐朝的时候就已经被定为民间的传统节日,所谓重阳两字的来历源自我国古代经典著作——《易经》,《易经》中,六为阴和九为阳,九月九日即是“重阳”,故得名“重阳节”,也成“重九日”。新中国成立以后,在 1989 年我国将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重阳节,而其含义更加深远,倡导全社会要尊老敬老,故现在的重阳节也被称作“老人节”。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人的数量越来也多,发起尊老敬老活动对构建和谐社会非常有帮助,也是促进幼儿学习尊老敬老,树立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当然,所谓尊老敬老也不只是针对上了年纪的老人,对幼儿来说,他们的爸爸妈妈虽然年轻,但总有一天也会变老,如何在尊老敬老的基础上开展“孝道”教育,也是在重阳佳节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1.2 辞旧迎新,和平幸福 —— 春节

 春节无疑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是由上古时期的岁首祭礼演变而来。春节可以代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在传承发展中记载了丰厚的历史岁月,现代社会,春节更是成为了象征辞旧迎新,和平幸福的重要节日,是幼儿必须要知道的传统节日之一。客观来说,幼儿都喜欢过春节,因为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还有大大的红包可以拿,大家对于春节的记忆尤为深刻,这为践行品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 幼儿德育教育的落脚点

 2.1 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常识

 2.1.1 与父母的点滴回忆是其成长的养料 对幼儿来说,父母是比老师、小伙伴更加重要的人,因为有着牵扯不开的血缘,父母与孩子之间那份心灵的默契难以磨灭,在他们的记忆里,父母的身影总是挥之不去,那些美好的点滴回忆最终会成为其成长的养料,伴其一生成长,成为其成人成才的基础性要素。

 2.1.2 别人的夸奖和承认是其成长的动力 所有幼儿无一例外都喜欢别人的夸奖和承认,因为这可以让他们产生莫大的幸福感和成就感。结合传统节日活动促进幼儿尊老敬老,活动之后每名幼儿都是“尊老敬老”的好孩子,都会受到他人的表扬和称赞,为了这一目的,他们也会积极参与活动,并与尊老敬老中体会付出的快乐。

 2.2 立足幼儿的 生活经验和常识规划德育思路

 2.2.1 组织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最能激发幼儿实践兴趣的方式,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确保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引导性和实践性。所谓趣味性就是要符合幼儿的审美观念,满足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性就是要让幼儿在实践中自主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深刻内涵,并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实践性就要体现幼儿的自主实践能力,教师要懂得放手放权,营造自由、无压力的教学实践环境。

 2.2.2 进行品德渗透 从实践当中引导幼儿进行感悟,让幼儿知道那些做法是对的那些做法是错的,不同的做法会让自身产生何种情绪反应等等,然后立足幼儿的情感体验渗透品德教育,引导幼儿明是非、知善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成为思想高尚,品德优秀之人。

 3 结合传统节日活动促进幼儿践行德育知识的实践策略

 3.1 重阳佳节活动践行品德教育

 3.1.1 重阳佳节倍思亲——开展孝敬爸妈活动 (1)绘画活动——“50 年后的爸爸妈妈” 教师组织绘画活动,以“50 年后的爸爸妈妈”为主题引导幼儿进行绘画,教师先展示多张耄耋老人的照片,引导幼儿与自己爸爸妈妈的照片进行对比,想象一下如何过了 50年,爸爸妈妈就会变成耄耋老人的样子,虽然变老变丑了,但慈祥的目光仍然饱含幸福。幼儿一边想一边作画,自然能在回忆中念起爸爸妈妈的好,为开展孝敬爸妈活动奠定基础。

 (2)讨论活动——如何关爱自己的爸爸妈妈 绘画过程中幼儿会不自觉的生出心理感悟,讨论活动就是要为这些心理感悟提供“出口”。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组织“大家来讨论”活动,以“如何关爱自己的爸爸妈妈”为主题引导大家讨论自己的家庭生活,大家畅所欲言,有的说要帮妈妈打扫卫生,有的说要给爸爸捶腿捏肩。

 (3)实践活动——为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 实践活动即引导幼儿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际行动,从“实践”入手开展尊老敬老,继承孝道活动。为此,教师需要给各位家长提前打好招呼,告知其活动内容和方式,积极配合幼儿开展实践活动,看到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的时候不要阻挠,切实培养其“孝道”。

 3.1.2 重阳佳节祈福佑——开展关爱老人活动 (1)卫生活动——帮助老年环卫工人打扫卫生 现在仍有许多老年环卫工人正在为城市的干净整洁默默奉献着自己,他们是城市的无名英雄,需要被尊重和关爱。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卫生活动”,引导幼儿进社区帮助老年环卫工人打扫卫生,哪怕是拾起一片废纸、帮忙倒垃圾这种小事,也会让老年环卫工人感受到的莫大的感动和欣慰。

 (2)爱心活动——去敬老院为老奶奶和老爷爷表演节目 敬老院里有许多孤寡老人,他们的业余生活非常枯燥,缺乏亲人的陪伴使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也是尊老敬老活动的重点关怀对象。所以教师可组织“爱心活动”,引导幼儿去敬老院为老奶奶和老爷爷表演节目,载歌载舞的表演不仅丰富老人的业余生活,更会让他们被蓬勃的朝气所感染,增强生活自尊心和自信心。

 (3)工艺活动——制作“茱萸”送给自己的爷爷奶奶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 14

 2020 年 6 月 工艺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幼儿制作许多精美的工艺品,并当作礼物送给老年人。说到“重阳节”,我们会想起这样一句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的“茱萸”是重阳节的标志,所以教师可组织“工艺活动”,大家用彩纸、胶水一起制作很多很多的“茱萸”送给自己的爷爷奶奶,既表达对亲人的关心,也让爷爷奶奶感到幸福和快乐。

 3.2 新春佳节活动践行品德教育

 3.2.1 辞旧迎新福来到——开展大家来拜年活动 (1)手工制作新年贺卡 制作新年贺卡的过程可以培养幼儿的文化审美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让组内的小朋友互相给对方制作新年贺卡,针对那些不会制作的小朋友,教师可以先展示具体实物,让他们比着做,核心是让幼儿写上几句简单的话,比如“新年快乐”“大家新年好”等等,重点体现新春时节人与人之间的祝福和尊重。

 (2)绘画设计新年新衣 新年要穿新衣服,根据这一民间习俗,教师可以让小组绘画设计新年新衣,这个过程中大家通力合作,于集体活动中感受大家协同互进、互相帮助的快乐和幸福,不仅能提升幼儿的合作学习能力,更能收获满满的友谊。

 3.2.2 和平幸福岁岁行——开展歌颂幸福生活活动 (1)合唱《最美中国》 美好的生活总是需离不开动人的歌曲,为了让幼儿体味现代“年”的新寓意,教师可以组织合唱活动,大家合作《最美中国》,在悠扬的旋律声中为祖国母亲送去新春祝福,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感受现代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可有效提升幼儿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张贴大美中国春节照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关于春节的民间风俗非常多,也格外有趣。教师可组织“照片贴贴贴”活动,让幼儿从家中找来新春佳节的家庭合照,张贴在班级“照片墙”上,同时进行“班级展示”,幼儿要向大家介绍照片内容,还要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喜欢春节,春节时自己都遇到过哪些奇闻趣事等等,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自然能营造快乐和谐的氛围,体味中国年味。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学需在活动引导方法的辅助下才能克服教育短板,从而结合传统节日活动有效促进幼儿学习忠、孝、仁、义等中华传统美德。所以,幼儿园教师应当在新教育时代中深入分析活动引导方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引导下积极优化教学方式,让幼儿能在活动引导方法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并学习尊老敬老知识,成为承继传统“忠、孝、仁、义”之人。以上的分析论证虽然只是笔者的个人建议,但是仍然希望能够为各位幼儿园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帮助,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周静.结合传统节日活动促进幼儿"爱"的实践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9). [2]顾丽娟.利用节日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5(9):48-49. [3]朱叶美.结合节日活动促进幼儿“爱”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教研版),2016(12):258. [4]高佳妮.传统节日活动培养幼儿社会性品质探讨[J].人文之友,2018,5(8):287. [5]把多梅.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在幼儿园大班中的实践研究——以幼儿园节日主题教育活动的应然追求为例[J].华夏教师,2018,110(26):80-81. [6]李仙玲.幼儿园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14):83-195. [7]刘敏.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19,(10):34-34. [8]张延华.传统节日文化在儿童德育中的价值作用与实践路径[J].当代青年研究,2018(6):37-66. (上接第 12 页)

 4 幼儿美术教育的实施策略

 4.1 生活化教育一切文化艺术都来

 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美术艺术也不例外。所以,幼儿美术教育也应当回归到生活当中去。将美术教育进行生活化,已经成为了幼儿教育工作者所具备的共识。幼儿美术教育要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幼儿更多地观察身边的事物,从画自己身边的物品开始,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利用绘画来表现自身的情感。

 4.2 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由于美术教育的特殊性,适当开展一些幼儿喜欢的课堂活动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学活动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既要保证幼儿的身体安全,不会具有危险性,思想上也要积极向上,带给幼儿积极的引导。比如为教师讲的故事画插图等活动,教师可以制定一些奖励措施, 激励孩子们参与到活动当中,对每位小朋友的作品都进行积极评价,激发其创作热情,引起小朋友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在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不能单纯的用好坏来评价,要多多对孩子的长处进行表扬,挖掘孩子的优点,这样才能够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4.3 渗透其他科目的教学中

 除了让美术教育与日常生活构建联系,在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渗入美术教育。这一点在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有所体现。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不仅包括了美术教育,也包括音乐教育、数学教育、语文教育等。在这些科目的教育过程中,同样可以加入美术教育的元素。比如在音乐课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听到的旋律画出自己脑海中构想的画面,建立音乐艺术与美术艺术之间的联系,更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实际绘画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艺术气质. 5 结论

 幼儿美术是一种幼儿自我表达的方式,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正处于一个脆弱的、未成熟的阶段,激发这一年龄阶段幼儿的绘画、动手操作潜力,有利于锻炼和开发幼儿大脑,也为幼儿接受并积极参与幼儿园体、智、德、美各方面的教育活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苏娜.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5(33):67. [2]顾雯雯.浅析幼儿园创意美术教学主题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文理导航,2017(18):2. [3]刘岩.接受美学下幼儿艺术教育实施的新角度分析[J].美术文献,2018(6):75-76. [4]李慧彬.浅析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5(50):120.

篇二:对幼儿品德教育理论意义

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幼儿德育的启示德育 郭 俊

 约 4430 字

  摘要幼儿德育在当前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如何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品质,是社会面临的问题。柯尔伯格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这对培养幼儿优良的品德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本文主要对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进行探讨,通过借鉴柯尔伯格的理论,教育者认识到在幼儿德育中应在了解幼儿自身发展的规律上,通过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然进行道德教育,从而更好地指导幼儿德育活动的具体实施。

  关键词柯尔伯格道德发展认知幼儿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劳伦斯·柯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 1927—1987)是美国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的创办者和领导者,其倡导的认知发展学派的道德发展心理学、 道德发展哲学与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验在世界各地受到极大关注。

 ①他在大量实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 “道德发展阶段论”,指出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与个体的认知水平是密切相连的,这一理论对当前的幼儿德育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1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观点

  柯尔伯格对道德教育的研究深受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儿童开始学习说话以后,要经历直观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以及形式运算阶段等三个重要的推理阶段。②基于对此的借鉴,柯尔伯格认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由于认知结构的不一致,就相应表现为不同的道德水平,据此他把个体的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即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1 前习俗水平

  在这个水平上,儿童凭借已有的认知水平能够区分是非好坏,但他是依据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与自身的利益关系来解释好坏的,着眼于具体的个人认识。这个水平可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一: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

 在这一阶段中的个体认为正确的标准是不违反以惩罚为后果的各种准则,不伤害他人的身体和财产,即以行为对自己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阶段二:以工具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正确的行为就是那些可以满足个人需要,有时也可以满足他人需要的行为。

 人们之间内关系是根据像市场地位那样的关系来判断的.儿童知道了公平、 互换和平等分配,但是他们总是以物质上的或实用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价值的。

 交换就是“你帮我抓痒,我也帮你抓痒”,而不是根据忠义、感恩或公平来进行的。③

  1.2 习俗水平

  在这个水平上,按照个人的家庭、 集团或国家所期望的去行事就被认为它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不管它所产生的后果如何。这种态度不仅服从于个人的期望和社会的秩序,而且是主动去维护、支持和辩护这种秩序,并以与这种秩序有关的个人或团体自居。在这个水平上,有两个阶段:

  阶段三: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或者“好孩子”为定向。凡是讨人喜欢或帮助别人而为他们称赞的行为就是好行为,其中许多符合大多数人心日中定型了的形象的或 “自然的” 行为。第一次把“他的用意是好的”作为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了,好孩子就会获得别人的赞许。

  阶段四: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能够认识到个体的行为是服从权威、固定的规则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他们通过履行各种现实的义务,来维护既定的社会秩序。

  1.3 后习俗水平

  在这个水平上,儿童在努力脱离掌握集团的原则或个人的权威,并不把自己和这种集团视为一体从而去确定有效的和可用的道德价位和原则,其道德水平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开始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这个水平也有两个阶段:

  阶段 5: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

 正确的行为往往取决于一般的个人权利和已为整个社

 会批判考核而予以同意的标淮。

 儿童清晰地意识到个人的意见和价位是相对的,从而相应地强调要求有一个取得—致同意的程序和规则。

 除了在宪法上民主地同意了的事物,权利是关于个人的价值相意见的事,所以其结果是强调法律的观点,但同时也强调要根据对社会是否有用的理性考虑来改变法律的可能性环境。

 在法律领域之外,自由同意和契约乃是遵守职责的一个具有联结作用的因素。

  阶段 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根据良心作出的决定就是正确的,而所谓根据良心作出的决定就是指根据自己选择的具有逻辑全面性、普遍性相融贯性的伦理原则作出的道德决定。实质上,这些原则就是普遍的公正原则、互惠原则、人权平等原则和尊重个人的原则。④

  2 对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的探讨

  柯尔伯格把儿童个体的道德水平按照顺序分成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各个发展阶段是不能跨越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个体表现出不同的道德水平,它完整地勾勒出了个体道德发展的趋势。

  2.1 柯尔伯格注重个体的道德认知的发展,并指出个体的道德水平是与其认知阶段相适应的

  个体的道德发展是分阶段、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孩子们的水平来定位他们的道德发展阶段,不能高于或低于这个水平,那种不符合幼儿现有道德水平的教育是不能促进幼儿道德发展的。

 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教育者要完全了解个体正处于哪一种发展阶段,根据幼儿现有阶段的水平,做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幼儿道德水平。⑤

  2.2 强调以理服人,反对道德灌输

  柯尔伯格指出“灌输既不是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 。他倡导的是一种非灌输性道德教育,他认为灌输教育的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是一种无视学生主体,目中无人的教育。

 他反对用强制刻板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主张尊重个体的道德意志。

 教育者通过某种方式,激发个体内部意识,以达到道德发展的下一阶段,促使个体的思维通过自然发展来达到教育目的。柯尔伯格认为,要促使幼儿道德水平的提高,只能采用引起幼儿道德冲突的方法,让幼儿在道德冲突中学会解决问题,实现道德发展。他设计的道德两难问题,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诱发孩子的认知冲突,激发幼儿的道德兴趣,从而达到提高道德认知的效果。⑥

  2.3 个体的道德提高与思维发展是相统一的

  柯尔伯格认为不能以教授儿童不能理解或不愿接受的特定的具体的道德信条和规则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而应特别重视发展儿童的道德思维能力,个体的逻辑思维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

 新的道德思维方式是从内部发展出来的,而不能从外部强加给儿童。

 柯尔伯格提出必须在学生中引起真正的道德冲突和意见不一,他设计出的道德两难问题,促使幼儿为了解决当前困惑,不得不学习更深层次的内容,以达到道德发展的下一阶段,通过激发个体的道德认知冲突,引发个体的道德思考,实现个体自身发展。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研究幼儿德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然,柯尔伯格的理论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如他在编制儿童道德两难故事时忽视社会环境的影响;他虽然论证了儿童道德判断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但对道德判断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道德行为的重视。⑦

  3 用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指导幼儿德育

  好的道德品质要从小开始培养,在幼儿发展过程中,道德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方面。幼儿德育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幼儿施加道德影响,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活动,是幼儿教育的基石。⑧柯尔伯格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这对培养幼儿优良的品德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3.1 教师要充分认识幼儿认知水平,避免道德教育成人化

 幼儿由于认识水平有限,一般处于第一种水平即前习俗个体,此时,各种准则和社会期望对于自我来说是一些外在的东西。

 他们在生活中往往根据自身的满足程度来判断对与错,能给自己带来快感的在他们的眼里就是对的,他们是不能感受到社会规则对他们的约束力的。

 教师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就要以幼儿的认知水平来教会孩子认识生活中的事实,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例如当看到一个流浪的孩子偷吃别人家的食物时,儿童是不会意识到偷窃行为是违法的,他们只能觉得这个孩子肯定是饿了,这个行为没有什么不对的。

 老师在这个时候就要积极引导孩子们,让他们领悟到偷东西是不对的,因为拿别人的东西首先要和别人说一声的,别人同意了才能拿,拿了别人的东西还要还回来的,而故事中的孩子没有和别人说,就吃了食物,是不对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不能通过法律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因为此时的学生心目中是没有法律这个概念的,只能在儿童认知范围内让他们理解对与错。当然,讲道理也要在幼儿认知的范围内,不能以成人的视角来说理。

  3.2 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师生平等

  在我国传统应试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不同而被少部分人理解为教师和学生在主体人格上的不平等,片面强调道德的灌输,致使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被忽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被片面夸大,而没有认识到任何教育活动如果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积极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充分发挥学生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加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和内化,引领学生迈进更高一级的道德阶段。⑨传统的硬性灌输教育,背离了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不符合幼儿身心特点。柯尔伯格设计的一系列反映社会现实的道德两难问题,通过平等的道德对话,从内心激发幼儿道德冲突,实现道德水平的提高。

 作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总以长辈的身份来教育孩子,例如在看待一些问题上,不能以 “我说这就是错的” 、 “老师说他这样做是对的”等口吻和孩子说话,而要认真仔细地给孩子分析讲道理,让孩子充分认识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为什么对,为什么错。

  3.3 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幼儿道德冲突

  幼儿的道德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不仅需要儿童间的相互关注,也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积极引导。

 个体道德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表现出了不同的年龄特点,幼儿思维具有形象的特点,教师和家长应用具体形象的方法让幼儿理解德育的规则,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对幼儿进行德育,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融合德育。⑩培养创造性首先要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教育者应把幼儿面临的道德问题作为需要解决的困惑呈现出来,为幼儿创设能够积极参与的教学情景,激励幼儿积极主动对问题和困难进行讨论,从内心激发幼儿道德冲突。

 例如,在教孩子们节约用水时,仅仅通过告诉孩子们我国很多地方严重缺水的现状,人们没有水喝,没有水做饭,孩子们往往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他们没有缺水的体验。

 在实际教育中,老师可以结合实际,告诉孩子们今天停水了,然后让孩子们在没有水的前提下学习生活,在接受现实考验后,幼儿对水就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且会主动节约用水。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强制、服从、单纯说教的传统道德模式进行了积极有力地批判,这对当前加强幼儿道德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作为教育者,在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幼儿所处的认知水平,积极创设良好氛围,引导幼儿健康发展。

篇三:对幼儿品德教育理论意义

hellip;论…建. . 鳇…黼煳嘲黼湖剃隧夏朗嗍[ 摘要]道德教育现代性的生成与转换是社会现代化和人自身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幼儿道德教育也应实现这一转变。

 当代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的发展成果是其实现现代性的基础。[ 关键词]道德教育; 现代性; 道德哲学; 道德心理学从根本上讲, 没有人会怀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尤其是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远离粗俗和粗野, 是个道德高尚的人。

 对德性的弘扬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与民主、 法制等问题同等重要的问题, 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未来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

 但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现代性的德育, 当前德育实效性不高, 根源正在于其现代性不足。

 本文论述了幼儿德育的现代性内涵及其当代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的基础。一、 幼儿道德教育的现代性内涵幼儿时期是个很特殊的时期, 对道德教育来说, 也是个很重要的时期, 俗话说“三岁看小, 七岁看老” , 抛开其科学性不言, 其中反映出的道理多少还是有些启示的, 所谓“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 。

 正因如此, 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重视儿童早期的道德教育, 从古罗马的昆体良、 普鲁塔克到近代大教育家夸美纽斯, 从中国古代的颜之推到近代文人斗士鲁迅等, 都是早期道德教育的倡导者。但是传统德育的影响并不全都是积极的。

 如以“使为则为, 使止则止” ( 《颜氏家训・教子》 )为核心特征的重命令轻理喻、 重权威轻个性、 重控制轻选择、 重规训轻德性、重服从轻体验等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家庭和幼儿园里还大量存在。

 这些都与德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不相一致。道德教育需要尽快完成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现代化需求。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性而言的, 从其表现形式看, 应体现在道德教育的性质、 目标、 功能、 价值、 内容、 过程、 方法、 手段、 途径等方方面面; 从其存在特性看, 则应具有科学性、 民主性、 终身性、 全面性、 主体性、 发展性等特性, 其中主体性与发展性是核心, 因为“现代德育以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为中心, 或者说以促进主体现代德性发展为根本。

 主体性、 发展性也就成为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

 ” IJl因海洋此, 所谓“幼儿德育的现代性” 就是坚持以幼儿为德育主体, 在发展性德育理念的指导下, 通过幼教工作者的启发、引导与幼儿的认知、 体验、 践行的互动, 促进幼儿德性的健康发展。

 德育的现代性要求幼儿道德教育必须走出以往片面主知或主情或主行的德育模式, 走向知、 情、 行协调发展的德育模式。

 幼教工作者不仅要使自身工作更贴近幼儿心理特点, 而且要认真反思在社会现代化背景下幼儿德育的发展方向及其功能价值。

 为此, 我们必须利用当代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来充实幼儿德育的现代, 眭蔓枣础。二、 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哲学基础从哲学视角观照道德教育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道德总是哲学在思考伦理价值时的首要选择。

 道德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是引领一个时代道德发展的航标。

 美国著名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曾说:

 “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是研究道德教育的两个基本领域, 道德心理学是研究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 道德哲学探讨道德应该怎样发展的问题。

 在我们为道德教育找到一个合理的基础之前, 必须把心理学上的‘是’ 和哲学上的‘应该’ 这两种研究结合起来” 。

 ‘燃而, 令人遗憾的是, 直到今天道德实践领域并没有很好地实现二者的联姻, 不仅如此, 教育者的观点和行为也较少明确地从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出发。

 这种现象在基础教育包括幼教阶段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非常明显, 直接表现是道德教育的人为痕迹随处可见。

 “如果说人们对道德哲学家很少直接就道德教育问题发表言论还只是感到遗憾的话, 那么教育工作者不能或很少自觉利用道德哲学的成果, 则可称之为教育的不幸了” 。

 131实际情况正是这样, 教育工作者还缺乏对道德教育价值的深刻反思, 对当前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和进行什么样的道德教育等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也缺乏主动寻求道德哲学研究成果的意识。

 然而道德哲学对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推进道德教育现代化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诚如著名教育哲学家乔治・奈勒( G ・F - K n eller)所言:

 “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像力, 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

 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 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

 教师通过哲理的思考, 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型生Q 篁曼塑 万方数据

 种重大问题。

 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

 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 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 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_ f旦. 是, 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

 ” [ 4 1因此, 与所有教育工作者一样, 幼儿教育工作者首先也应是一位道德哲学家, 对幼儿道德发展应有自己的且符合时代要求的思考, 从而使人的德性在生命的幼年就能得到深深的培植。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对人已从多方面提出了要求, 而最根本的是要求人从唯知是求、 唯知是德的“知性人” 困境中解脱出来, 将人的发展融人与社会、 自然及环境和谐发展之中, 建构起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德性人。

 这就需要从幼儿阶段做起, 要让幼儿德育走出传统的重智轻德、 重护轻养( 修养)、 重教轻育等诸多怪圈, 真正使幼儿德育建立于现代性之上。

 从当代道德哲学的角度来看, 当前幼儿德育要认真反思并处理好以下若干重大问题:一是道德教育与习俗教育的关系。

 学界普遍认为, 道德与习俗同属社会规范, 但习俗是非道德性社会规范, 道德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而习俗则是特定社会的一致性认同或权威的规定。

 对幼儿道德教育来说, 如何看待道德与习俗的关系, 涉及到对幼儿德性价值的不同认识。

 有些幼教工作者倾向于认为幼儿还处在道德睡眠时期, 对幼儿谈道德不切实际, 有“小题” 大作之嫌, 他们往往以习俗教育代替道德教育, 认为幼儿需要的只是遵守。

 显然, “单纯服从并不是道德, 道德不只是盲目地接受习俗和传统。

 ” [ 习二是道德、 社会准则与个人选择的关系。

 在幼儿是否需要自己的道德选择这一问题上, 不少人认为幼儿太小, 还不懂得选择。

 其实这是对幼儿作为道德主体这一事实的极大漠视。

 无视幼儿的道德选择, 道德教育就只能是成人的意志,是成人的随意干预和强迫控制, 所培养的也只是一种“听话” 道德。

 作为道德哲学的一个公设, …道德的’ 不仅指服从和适应特定社会所认可的习俗和规则的行为, 而且指个人在面临各种不同原则和行为时所作的选择行动。

 ” 【q 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 W illia m - K ・F ra n k en a )也说“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 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

 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 但不能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

 ” [ 7 1与这一现代德育思想相一致, 教育部20 0 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规定, 幼儿园必须“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 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 计划活动, 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 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 三是纪律与道德发展的关系。

 教育者习惯将纪律诠释为对外在强加的各种社会准则的服从, 是控制孩子的一种手段。

 这种纪律观值得认真反思。

 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纪律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结果, 而不是个别的特殊的方法” . 作为一种教育的结果, 其目标状态表征为“自觉纪律” 18 1( 即不论有无监督, 主体能始终做出正确的行为)。

 比较上述两种不同的纪律观, 可以发现包含于其中的各自不同的道德主张和明显不同的道德教育趋向, 在前者纪律是一种工具, 有很强的成人取向, 而在后者纪律则成为发展的目的, 是一种儿童取向, 纪律不再是束缚儿童自身的一种手段, 而成为有益于儿童发展的发展性纪律, 即实现了纪律教育由外在控制到内在自我调节的恰当转换。以上三方面相互联系, 集中到一点就是当代道德哲学要求人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下, 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建设方向、 德性培养等问题予以重新思考和判断。三、 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心理学基础正如柯尔伯格所言, 道德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幼儿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

 对幼教工作者来说, 了解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是为了熟悉和掌握幼儿道德发展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幼儿有灵有情也有智, 他( 她)不是行为主义者手中操纵的机器, 也不是认知主义者所解读的那种冰冷理性, 甚至也不可以当作被解读的“文本” 。

 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既不是成人经验的总结,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 而是随幼儿生活的发展一起发展, 随幼儿的成长一道成长的。

 幼儿生命的鲜活性使得他对生活有着无比的热爱, 对人类道德有着不尽的探索兴趣, 他对道德有着一份天然的情感, 这种情感就是善。

 幼儿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会构成他对道德理解的一部分, 也是他今后道德自我建构的重要内容。

 因此, 教育者有责任呵护并珍视幼儿对待世界的这份情感, 并使对幼儿的道德教育能很好地适应其成长的特点和规律。作为道德心理学领域的旗帜性人物,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已于上个世纪先后研究了儿童以道德认知为核心的道德发展规律, 从总体上揭示了道德发展遵从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趋势。

 然而, 从20 世纪下半叶以来, 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启示, 道德心理学领域关注的问题开始转向儿童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方面, 这使得传统单向度的社会决定论道德教育开始走向它的尽头, 突出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体验、 移情与社会行为的研究, 二是关于选择、 建构与道德发展的研究。

 这两方面的理论及其应用对于提高幼儿德育的现代性水平, 增强其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首先, 当代道德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转向之一是确立道德品格自我建构的范式。

 根据“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 [ 9 1的观点, 人的道德品格就不再是一些固定不变或与情景无关的特质, 正如“人们并不像拥有一定的眼睛颜色和身高那样拥有人格特质和道德德行” , [ 1叫道德品格是儿童对情景选择并与情景相互作用的结果。

 “自我建构观” 强调品格建构的主体性和情景性特征, 突出了品格形成过程中自我选择、 情景支持等因素的作用, 对幼儿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皮亚杰的研究表明, 儿童到幼儿晚期时已有自律道德的萌芽, 我国学者的研究也表明, 我国幼型堡Q 簋里塑 万方数据

 理论建设儿4 岁时就已经基本能摆脱成人的影响, 做出许多独立的判断, 7 岁时主观性判断已有明显发展, 到9 岁时这种判断基本取代了客观判断。

 ( 李伯黍, 19 8 1)既然幼儿时期已有初步自律道德的意识( 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是一种自律的道德), 那么发展幼儿自律道德就要尊重其自我选择的权利。

 其实, 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 A ・L ・G esell)早已提出“二岁危机期” 的概念, 埃里克森( E ・H ・E riek so n )对此解释说是幼儿向父母寻求自我选择的一种反抗表现, 在他的理论中, 主动性与自主性被视为幼儿阶段发展的核心任务。其次, “体验” 正被学界认为是道德生成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

 研究表明, 幼儿一般还不会明确考虑行为的道德后果、 做出道德上的自我批评或自我反思, 其道德体验源于行为的直接结果。

 这种特殊的体验方式连同成人对他的处理方式共同决定了幼儿是一个“愉快的生活者” 还是一个成人眼中的“侵犯的快乐者” 。

 心理学家吉尔・诺姆( G il N o a m )的研究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他认为“儿童早期的一些不良经验会导致一种‘不良意愿’ 模式的建构,而长期的伤害和同伴的拒绝则会扭曲儿童道德互惠心理机制的建立, 从而使孩子感到‘有权力’ 以攻击和剥削的方式对待别人。

 ” 111】

 显然, 对教育者来说, 防止幼儿建构“不良意愿” 模式并代之以“良好意愿” 模式是件极为重要的事, 否则, 当幼儿将这种不良模式整合到道德自我建构中时, 就会在以后生活中解读社会道德情景时形成个人偏见。此外是移情( em p a th y ), 一种替他人着想的道德能力。目前, 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一致表明, 儿童亲社会道德行为与其移情能力密切相关, 而禁止性道德行为则同负疚、 羞愧及厌恶感联系在一起。

 这说明移情有助于儿童做出亲社会道德行为或利他行为, 而且它同儿童的道德判断、 道德推理甚至道德习惯的形成也是整合在一起的, 是影D I甸JD 童道德图式建构的重要因素。

 这种研究喻示了幼儿道德教育的新方向, 并成为培养幼儿亲社会意识的道德心理基础。总之, 反映道德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现实需要, 它必然要求幼教工作者在尊重幼儿道德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 积极转变观念、 改革教育模式, 从而不断增强道德教育对幼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参考文献:【1]班华. 现代德育论.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3, 第12页[ 2]( 美)柯尔伯格著. 魏贤超, 柯森译. 道德教育的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0 0 0 , 第1页[ 31161鲁洁, 王逢贤. 德育新论.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第1、 7 页[ 4 ]陈友松. 当代西方教育哲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 82,第13 5页[ 5][ 7 】

 ( 美)威廉・弗兰克纳著. 黄伟合等译. 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 87 , 第24 7 页【8】

 于钦波, 刘民. 外国德育思想史. 四川教育出版社,19 9 9 , 第4 9 7 页【9 ]郭本禹. 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 山东教育出版社,20 0 3, 第310 页[ 10][ 11]( 美)拉瑞・P ・纳希著. 杨韶刚, 郭本禹主编. 道德领域中的教育.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第154 、 165页( 作者单位:

 24 10 0 0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O n th eM o d ern ityand‰relic B a sis o f P r e sch o o l M o ra l E d u c a tio nT ia nH a iy a n gA b st r a c t :

 T h eg e n e r a tio na n d tr a n sf o r m a tio n o f m o d e r n m o r a l e d u c a tio n isth e in ev ita b lere——q u ir e m e n to f m o d e r n iz a tio n o f b o th th eso c ie tya n d h u m a n h im se lf . P r e sc h o o l m o r a le d u c a tio ...

篇四:对幼儿品德教育理论意义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吴梦洁(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淞南幼儿园,江苏 昆山 215300)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人们对于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幼儿阶段的教育,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深刻理解,分析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实际意义。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幼儿教育;意义幼教园地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如果教育脱离了生活那么也就失去了教育的实际意义;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涉及到各个方面,综合起来大致包含三个方面: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等三个方面,这三大中心思想对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根据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结合幼儿的教育情况以及幼儿教育本身固有的特点,对幼儿教育进行全面的创新和改善,推动了我过幼儿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一、概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包含着三个重要的方面: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都对幼儿的教育生活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首先,生活即教育理论,它的具体含义是教育教育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生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教育也要不断的根据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教育要以实际生活为前提,不能脱离实际,幼儿教育尤其如此,针对幼儿阶段生活规律以及成长变化的特点,制定出适合幼儿教育生活的策略。其次社会即学校理念,学校是幼儿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环境,作为学校要积极的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用良好的学校环境对孩子们的言行产生积极的影响,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再次,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的内容来选择,做可以对学进行指导,尤其是针对幼儿教育,虽然说幼儿阶段离独立自主社会生活阶段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从幼儿阶段的教育开始,就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幼儿教育,对幼儿的教育的发展方向能够起到指引的作用。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幼儿教育哪痛的生活化,生活是教育的主体,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独立进行,否则将失去幼儿生活化教育的实际意义,但是现阶段很多幼儿园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忽略了幼儿生活的实际状况,为了教学而教学,将幼儿教育变成了枯燥的说教课堂,因此影响了幼儿教育的质量,而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能够让幼儿教育变得生活化,在生活化教育的过程中锻炼孩子们的生活能力,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其次,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幼儿教育环境的生活化,对于幼儿来讲学校是他们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群体中,她们需要学会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等等,所以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生活化环境,让幼儿们能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再次,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方式,陶行知先生认为在进行生活化的教育时,要让孩子们去亲身体验和感受生活,才能获得最终的教育效果,所以说作为幼儿教师在未来的幼儿教育中要为孩子们多创造生活化的教育情境,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工具,在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三、运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幼儿教育的策略(一)采用生活化的幼儿教育方式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在幼儿教育的工作中要采取生活化的幼儿教育方式,让教学的内容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抽象的教学内容变的生活化、具体化,让孩子们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能够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在幼儿园教育生活中可以设定一定的活动区域,如微型农场等,每年到了种植蔬菜水果的季节,教师可以让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一些瓜果蔬菜的种子,然后亲自动手播种在学校的农场当中,教师带领孩子们定期给种子浇水,观察种子开花结过的过程,让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过程,也能够让孩子们发现大自然的神秘力量—— — 种子的力量,一颗小小的种子能够破土而出,其中经历了千难万阻,但是最终种子发芽、开花,长出果实,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机会给孩子们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孩子们之后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二)采用游戏化的幼儿教育方式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一种玩乐方式,作为幼儿教师可以将游戏教学作为一种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的方式,以幼儿园的全景数学教学为例,传统数学知识的学习对于孩子们来讲可能过于抽象、枯燥,不能激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游戏教学的方式贯穿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游戏168万方数据

 幼教园地的方式让孩子们在玩乐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有全面的认识, “小鼹鼠找家”的游戏就非常适合小朋友们进行数学知识的认识和学习,两个小朋友一组,每组小朋友 2 个鼹鼠,2 个骰子,一张迷宫图,通过掷骰子的方式来进行比赛,看谁能够先帮小鼹鼠找到家。这个游戏看似简单,但是却能够让孩子们通过这个游戏认识数字,还能够对数字大小的认识产生初步的认识,帮助孩子们建立起最基础的数学学习观念。游戏化的幼儿教学的方式是贯穿于幼儿教育的始终的,不仅仅只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学科,游戏作为幼儿的主导活动之一,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中也表达出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等六个方面,而游戏化的幼儿教育方式正好能够符合这一教育理念的六大解放策略,在游戏中解放孩子的身心,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不断提升孩子们的创造力。(三)采用“自由式”的幼儿教育方式所谓自由式的幼儿教育方式,就是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要减少对孩子的束缚,传统的幼儿教育理念下教师对孩子们的管理往往都是过于严厉的,生怕孩子们在幼儿园出现问题无法和家长交待,随意对孩子们的管理过于严苛,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孩子们的天性。幼儿阶段的孩子们大都比较喜欢室外活动课程,在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和体能课老师一起做游戏,很多孩子到了室外活动课就异常兴奋,在和老师一起做游戏的过程当中孩子们经常会从地上捡一些东西,然后一些小班的孩子就会不经意的把东西放到嘴里,一般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冲孩子大喊“不能放,多脏啊”,虽然这样能够起到保护孩子的作用,但是由于孩子的年龄较小,他们并不一定能够明白老师的这种做法是为了保护他们,有的胆子小的孩子一看到老师很严厉,直接就哭了,由此可见这种教育的方式不但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一不小心就会适得其反。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转变教育方式,采用“自由式”的幼儿教育方式,让孩子们多参加一些适合的有意义的课外活动,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比较恰当的时机,让孩子们带上手套在校园进行“净园活动”,让孩子们找到幼儿园藏在角落里的“垃圾”,教师也要参与到这一过程中,而不是指导或者监督孩子们,在孩子们找到“垃圾”之后,教师要给予孩子们恰当的引导:教师:

 “孩子们,我们找到这些没有用的东西之后应该怎们办呢?”“放到垃圾箱里”,一个孩子大声的回答。“对,表扬小朋友们,你们说的非常对,我们找到没用的东西应该把他们放到垃圾箱里,这样我们的幼儿园就会非常干净,没有垃圾,对不对?”“对。”“那么小朋友们想一下如果我们把捡到的脏东西放进嘴里会怎么样呢?”“会生病。”“对,你们太棒了,都知道脏东西放进嘴里会生病,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讲卫生,吃饭前要洗手,上完厕所也要洗手,对吧。”以这种“自由式”的方式进行随机教育,不仅能够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够让孩子们养成爱护环境,珍惜环境的好习惯,由此可见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起到最基本的幼儿教育效果,还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四)家校合作促进幼儿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除了要在幼儿园中教育进行良好的贯彻和执行,还需要有家庭的充分配合,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个主要的场所,对于孩子来讲也是一个小型的社会,现阶段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很多老人和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没有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家庭生活和学习环境,作为幼儿教师要及时的和家长进行沟通,如开展一些幼儿园亲子活动,让家长们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看看孩子们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幼儿园生活之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借此机会教师要和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让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给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家校合作的关键在于,教会孩子们不仅要尊重老师还要尊重家长,让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幼儿园可以借助中国传统节日让孩子们对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爱,如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又叫做老人节,幼儿园可以借此机会开展“敬老活动”,让孩子们邀请自己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来参加幼儿园的活动,或者让孩子们每天坚持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帮父母减轻负担等等,看似简单的活动但是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能够让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活动明白,自己已经长大,也是家里的一份子,应该帮助家里承担一定的责任等,为孩子们之后的小学生活乃至社会生活打下基础。四、结论综上所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深刻理解生活教育理论的意义,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认真贯彻和执行,将幼儿教育生活化、实践化,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全面型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蒋雯英.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素质教育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7.[2]马慎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3]薛彦平.陶行知思想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7.[4]凌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素质教育中的应用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7.[5]朱承婷. “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6.169万方数据

推荐访问:对幼儿品德教育理论意义 品德 幼儿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