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品德教育理论意义10篇

对幼儿品德教育理论意义10篇对幼儿品德教育理论意义 幼儿教育2016年5月17浅谈幼儿园的品格教育杨小华(四川省攀枝花市攀钢生活服务公司地龙井幼儿园 四川攀枝花 617002)摘要:幼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幼儿品德教育理论意义10篇,供大家参考。

对幼儿品德教育理论意义10篇

篇一:对幼儿品德教育理论意义

教育 2016 年 5 月17浅谈幼儿园的品格教育杨小华(四川省攀枝花市攀钢生活服务公司地龙井幼儿园 四川攀枝花 617002)摘 要:幼儿期是人生中品格发展的敏感期和关键期,对幼儿成长及其一生,都将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有的家庭教育在幼儿品格教育中出现偏差,幼儿园主动在一日生活中教育幼儿,发挥拾遗补缺、及时纠偏的作用。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让良好的品格深入孩子们的内心,让孩子的变化感染家长,同时通过家园联系的各种方式引导家长,让品格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词:潜移默化 品格教育 品格明星 耳濡目染幼儿期是人生中品格发展的敏感期和关键期,在品格教育中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和干预,对幼儿成长及其一生,都将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一、家庭教育在幼儿品格教育中出现的偏差自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城市孩子多为独生子女,“4+2+1” 的家庭生活模式,让很多家长重视给孩子充足的营养、丰富的知识,却忽略了孩子的品格教育;古人云“三岁看老””五岁成习,六十亦然”,充分说明人的品格养成是从小培养并基本定型的,所以幼儿园应该抓住幼儿品格发展的敏感期和关键期,每天都把品格教育融入到幼儿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对幼儿的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反复实践,坚持不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也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成为幼儿的表率,在情绪上感染幼儿;对其进行扎实有效的引导和规范,才能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健康成长。

 [1]二、全园开展品格教育1.幼儿的行为习得的特点是“模仿学习”,只要身边有这样的人、事,天长日久,耳濡目染,孩子们自然就会习得;因此幼儿教师要身先士卒,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增加品格教育的理论知识,并用良好的品格行为武装自己,发挥行为示范的作用;每月评比出是品格明星,让我们的幼儿园成为处处懂礼仪,处处有礼仪的良好品格幼儿园。

 [2]2.品格教育贯穿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早上入园时,每天安排幼儿园老师带领几名幼儿轮流站在幼儿园门口当礼仪小卫士,与来园的老师、同伴、家长相互问好,和家长一起来入园的孩子,看见同伴身披绶带站在幼儿园门口,听到同伴清脆的问候,你会发现孩子羡慕的眼神,他们会面带微笑的回应,这个小小的活动让幼儿懂得了最常见最简单的文明用语与行为。我们还在每天的课间操中穿插了品格操,通过愉快的音乐,形象的动作,进一步让宝贝们体会礼仪,学习品格。午休时,要求孩子安静上床,不相互干扰,尊重别人空间;在集体活动时,老师组织排队,教育幼儿懂得遵守秩序,通过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潜移默化受到品格的正面引导,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对品格好坏对错的初步认识。进餐前,教幼儿耐心等待老师分饭菜,当老师介绍完食谱说:“小朋友们请”时,小朋友会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谢谢老师大家请。”在每天的进餐前都能学习到劳动创造粮食,学会了不浪费粮食, ;进餐时老师提醒幼儿不挑食,不掉饭粒;还需要时能主动请老师添饭或汤;吃完后主动有规矩地放在指定的地方;5岁左右的幼儿,教会他们饭后 “擦桌子、椅子”老师洗碗时轮流在一旁帮忙,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学会了感恩;当然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每一个年龄段每一个幼儿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例如:我们班有一个名叫李浩然(以后简称然然)的男孩,他是个好强又聪明的孩子,在家里,他就像个“小皇帝”,要什么有什么,想怎样就怎样,记得,刚入园的然然吃饭很慢,又有点挑食,遇到好吃的多吃,遇到不好吃的一口也不想动;有一次,我看见其他小朋友都吃完了,然然还有很多饭,就反复提醒“没有吃完的小朋友加油噢!”,他趁老师转身时,就把自己的饭菜倒进了旁边坐着的小女孩碗里,当老师发现并及时提出批评和教育时,他却说“我吃完了”;刚入园时排队非得站第一;只要是他喜欢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小朋友不给他,他就抢,抢不到就打人,小朋友告他,他一定会说“是xx先动手的”;任何一个品格或习惯都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针对然然这诸多的不良行为习惯,我也曾一度头疼,该怎么教育呢?针对然然的表现我专门收集了许多良好品格的图片和出现问题的图片、制作成PPT,通过游戏、故事、音乐,儿歌等等幼儿极感兴趣的活动结合进行教育,聪明的然然慢慢明白哪些行为是错的,怎么做才对,明白我们在集体生活中要文明,要谦让、要诚实、要勇敢、要有秩序、要懂得分享、要有耐心、有责任和义务、不浪费粮食;通两年的学习他学会了如何排队,学会了喜欢的东西不能抢,学会了耐心和朋友商量合作玩,或分享玩,当朋友不愿意时他也能平静的接受,当老师批评他时,他不再狡辩,敢于勇敢地承认是自己不对了,学会承担责任了。为了将品格更好的融入到生活中去,我们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和幼儿的年龄特点,还给幼儿创设了许多活动区域,让幼儿可以有选择性的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有家乡的美食、环保时装大舞台、魔法乐园、童心世界、红黄蓝工作室、宝宝乐淘淘超市、汽车城和快乐书吧等区角,我们不断添设和更新各区角活动内容,并将一些品格教学内容延伸到各个区域内容中。如童心世界可表演学过的品格歌曲和故事;我们的小超市、快乐书吧和汽车城里的物品都是小朋友们自己主动从家里带来的,孩子们知道并感受到了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游戏时更加爱惜物品和遵守秩序;特别要说的是我们的红黄蓝工作室,里面的墙上贴了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精心制作的家园日历卡,里面的内容是和每月的主题品格相结合的,每天家长将孩子的品格表现记录在日历卡上,月底总结评比,让品格深入到每一天,每一个细节,品格行为逐渐成为一种习惯。每天的集体教学活动都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每月贯穿一个品格主题,如果遇到有传统节日时,还要开展半日活动,加深孩子对节日的认识,通过祝贺节日让幼儿感受到活动中都需要有好品格;如:学习耐心的品格时,有品格的歌曲《耐心等一等》,故事《小猫钓鱼》,科普《蝴蝶的进化过程》、《分豆豆》,体育游戏《找宝藏》,综合智能《移动小棍》等等。通过一月的不断学习以后,让幼儿充分体会到耐心的重要,并在不断的学习中,愿意做一个有耐心的人。三、家园联系是开展品格教育的重要途径培养一个好的品格,家庭是其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幼儿园只有和家长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园在品格教育中,主动联系家长,通过家长会、班级QQ群、家长开放日、微信群等方式和平台,充当桥梁和纽带,将每天的学习和孩子在幼儿园的点滴发给家长,我们每月根据孩子在园和在家的表现评出品格小明星,并做成音乐相册发到微信群里,既让(下转第36页)万方数据

 小学教育 2016 年 5 月36依托朗读训练,促进学生发展涂一娜(南昌市城南小学 江西南昌 330001)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关键词:朗读 审美 发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教学,即朗读能力决定着学生以后的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可见培养语文朗读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勇于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家长了解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又可以感受到老师的付出,我们即发挥了主渠道、主战场的作用,又实现了家庭与幼儿园在品格教育中的整体联动和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如春风细雨般浸润孩子白纸一样幼小的心灵。对一些“不开窍”的家长,我们通过发放学习资料、以会代训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和高度重视品格教育,并懂得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实施品格教育。比如:我们请小朋友们把每天在幼儿园学到的知识回家后展示给爸爸妈妈;还经常通过情景表演来帮助理解常用的品格用语,如:家长叫孩子吃饭或水果时,幼儿会大声答应:“哎!我来了,您辛苦了!”“我来帮您……”家长们将孩子在家的表现记录在日历卡上,月底交回幼儿园,通过长期的坚持,家长发现了孩子的进步,家长的观念也逐渐发生了转变,使“品格进我家”得到真正的体现,课堂教学得到了延伸。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身正为范,努力为祖国的花朵营造“绿色的、环保的、有机的”成长环境,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中国梦”一定能很快实现!参考文献[1]高岚《学前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张承芬《教育心理》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上接第17页)万方数据

篇二:对幼儿品德教育理论意义

教育对学前儿童的重要意义李丽(河北省省直机关第八幼儿园 河北 石家庄 050001 )摘要:《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说明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便是品德教育,要求幼儿园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态度和情感态度。关键词:幼儿园;学前教育;品格教育;品德教育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品德素质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具体来说是对孩子未来在个人和社会生存有所帮助的教学,是为培养良好的品性而加以教育的训练,在内容上包括智慧的启迪、良好习惯的养成等。品格是一种隐性的根基,如何帮助孩子形成受益终生的良好品格,应对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突变及复杂的人际关系,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父母们面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幼儿园有责任和义务开展品格教育,以推广品格为核心项目,在良好的品格环境氛围下,建立健全正确的是非观念,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让良好的品格行为不断内化为幼儿自身的品行习惯,促进教师、家长、幼儿共同成长、进步,实现幼儿优良品格的培养。1 品格教育概述(Character education)又称为品德教育,是一个概括词,一般用来描述对孩子未来在个人和社会生存有帮助的教学。为培养良好的品性,而加以教育的训练。内容包括智慧的启发、良好习惯的养成等。属于这个主题的概念包括社会和情感学会,道德认知发展,生活技能教育,卫生教育;暴力预防,批判性思考,道德推理、和冲突解决方桉和斡旋。这个教育的形式介入教孩子和青少年价值包括诚实、管理工作、仁慈、宽厚、勇气、自由、正义、平等,和尊敬。幼儿处于人的初始阶段,而德育作为“学会做人”的教育,其本质在于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使他们懂礼貌、有情义,有是非标准,从而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而幼儿知识经验少,可塑性、反复性大,是非辨别、行为控制、生活处理能力差,求知欲、好奇心、模仿性、依恋性强。他们的特点决定了德育内容必须全面、规范、层次:系列、先进,就幼儿园而言,德育教育已不再是单纯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科学、爱劳动教育,培养孩子诚实、勇敢、不怕困难等良好品质,而应该进一步帮助孩子学会共处、同情、关心、竞争、分清是非,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形成团结协作、严守纪律、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良好行为品德。我们认可西方教育学的一个观点:在今天情商培养比智商培养更为重要,因为情商高的人更易与人相处融洽,也更易于成人后的事业成功。我们强调教师们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有机地将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面向全体,注重个体差异,使每位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幼儿园德育是对幼儿实施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教育过程。其内容和方法应是生活化的,始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相联系的,具有幼儿年龄特点和时代特征。因此要建立幼儿园、家庭、社区活动的有机统一,结合教育网络,形成合力,对幼儿施加影响。我园注重家园联系,注意步调一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对孩子启蒙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极为重要。我们的做法是开辟家长园地,成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园联系表,每周、月进行书面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请家长参加观摩活动并走访家庭,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开展密切的家园联系,达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2 幼儿品格教育的重要意义幼儿德育,即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幼儿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幼儿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内涵于德育之中,是在社会、家庭和幼儿园及学校的教育与熏陶下,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活动形成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的好,以后只需顺势培养下去,自然可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养成不良心态和行为习惯等,不易改变。这些儿童升到学校里来,教师需要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形成的坏习惯、坏态度、坏倾向,真是事倍功半。”可见,幼儿时期品德教育的启蒙与奠基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刻的影响。第一,自古以来,我国教育就包括礼、义、仁、智、信的教育内容,孔子(551 -289)在道德论上,就把“仁”作为其道德理论的核心原则:提倡轻天道、重人事的人道观,提倡以培养君子人格为目标的道德教育。同时也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如《颜氏家训》《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等,可见我国从古代就非常重视道德品质在教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第二,关于良好的品德的培养,许多国内外教育学者都进行过思考,无论是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还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德在于选择。丁锦宏曾在其《品格教育论》中进行分析总结,认为“品格教育不会排斥任何有作用的道德教育方法,包括灌输、价值澄清、认知推理等,只不过要反复强调的是,受教育者的“品格”(道德品性)形成,才是道德教育追求的最终目标。”第三,《纲要》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指出: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在这里《纲要》把促进幼儿情感、态度发展放在前列,并且在《纲要》中的教育评价部分再一次强调与指出“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纲要》之所以如此强调,是因为当我们的教育在激发幼儿的内在动力,唤醒其主体意识的同时,诸如独立、自制、专注、秩序、合作等这些终身受益的品质也在不断地潜移默化之中了。品格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教育才能是持久的、让幼儿终身受益的。总之,品格教育是一种教导人类美德,积极向善的教育,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当中不断传承,而现今也被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公认。3 ~6岁是培养幼儿良好品格的一个重要时期,幼儿园有责任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及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格,并努力取得家长的认可与配合,共同为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格而努力参考文献:[1 ]孙玉梅.如何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品格.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2,[2]杨玉玲.试论幼儿社会性品格的培养.︵︵︵︵︵︵︵︵︵︵︵︵︵︵︵︵︵︵︵︵︵︵︵︵︵︵︵︵︵︵︵︵︵︵︵︵︵︵︵︵︵︵︵︵︵︵︵︵︵石油教育学生是认真在美术学科范畴内的任何积极性、个体性的自我勇毅表达行为,都应该支持或鼓励。因此,教育者要善于和勇于发现、承认、激励学生对美术的见解和表达激情,提升学生品尝目标达到或成就感获得的快乐与幸福。换言之,以“如何试图用美术表达自己的理解、希望和梦想”的原则去选择教学内容,有助于提升学校美术教学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第四,以帮助学生如何学习美术惯例为原则而选择有效的教学课题和教学内容。“美术惯例”,是指已积淀的有价值的美术文化知识、表现方法、程式、构成法则等方面的美术性智慧成果。比如,学习绘画中的临摹与写生画的已有方法、程式等既定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在对感觉、认知美术文化已深入后的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内容。而不是美术教学一开始就切入的教学内容。同时,美术惯例的学习,是以了解已有美术文化成果为前提,以掌握美术文化文脉为条件、以创造和传播美术文化为目的的学习。这就要避免那种纯粹技术性、经验性、工匠式的惯例教学思想、方法或学习理念与行为。学习美术惯例,是为了充分感觉和认识美术文化,是为了更加自由充分地表现自己所欲之艺术性表达与自适。因此,“如何学习美术惯例”,是需要教育者对其予以透彻和明晰地认知的。第五,以帮助学生如何确立自我对美术认识与表达的自信心原则而选择有效的教学课题和教学内容。其重点和要求是:培养学生独有的、个性化的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和自信的表达欲望、冲动和具体实践的综合观念与能力。兴趣和自信,是保证学习成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以“如何确立自我对美术认识与表达的自信心”为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艺术感受、艺术接受、艺术创造、艺术传播与艺术消费的意识与能力。从而顺利实现学校美术教育的目标。小学校的美术文化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普及性、平民化教育。因此,小学校的美术教育,不是惯常的“抓两头,带中间“的所谓“正态分布“式的教育,而是让每个受教育的学生都能获得“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或“跳一跳,吃苹果”的润泽和成长的完善化教育。第六,以帮助学生如何在学习和成长与生活中得到美术文化的充分润泽或益处为原则而选择有效的教学课题和教学内容。作为非专业的基础性素质教育的学校美术教育,要始终围绕如何让美术文化有机内化于学生的所获知识体系中,再有效外化和时刻体现在学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的过程中。即通过学校美术教育,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与人生的中途等实际生活中,获得美术文化的实际利益,从而提高自己生活的质量和充实个体人生幸福的内涵。换言之,如何解决美术文化有效内化成为学生的综合性素养与品质,并如何长期外化显现以积极影响、促进学生的人生成功和人生幸福,是学校美术教学内容选择应把握的重要的、终极性原则。每个学生在学校接受美术文化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人人都以会画一张画为荣,或人人都去当美术家,而是让人人都在各自的人生历程中得到美术文化润泽,从而涵育形成笑对人生、创造人生、珍惜人生、消耗人生的勇毅前行的素质和能力。可以说,学校美术教育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成长与生活得到美术的益处,是学校整体之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和目的。美术教育是润泽教育,美,不是一门课程,它是能让你赏心悦目的另一扇窗户,美是动情的艺术,是智慧的艺术,美更是你一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 2 2 ·万方数据

篇三:对幼儿品德教育理论意义

/p>

 录 一 提 高 幼 儿 品 德 教 育 的 意 义 „„„„„„„„„„„„„„„„„„4

 1.1 幼 儿 教 育 是 国 家 教 育 的 根 本 „„„„„„„„„„„„„„„„„„„4

  1.2 良好的幼儿品德教育是实现现代化的需求„„„„„„„„„„„„„4 1.3 品德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需要„„„„„„„„„„„„4 二 幼儿品德教育的概念及特点„„„„„„„„„„„„„„„„„5 2.1 幼儿品德教育的定义„„„„„„„„„„„„„„„„„„„„„„5 2.2 幼儿品德教育的特点„„„„„„„„„„„„„„„„„„„„„„5 三 幼 儿 品 德 教 育 的 内 容 „„„„„„„„„„„„„„„„„„„„„5

 四 幼 儿 品 德 教 育 的 现 状 分 析 及 存 在 的 问 题 „„„„„„„„„„„„7

 4.1 幼 儿 品 德 教 育 的 现 状 分 析 „„„„„„„„„„„„„„„„„„„„„8

 4.2 幼儿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8

 五 如 何 更 好 的 进 行 幼 儿 品 德 教 育 的 指 导 策 略 „„„„„„„„„„„8

  5.1 思想品德教育要抓住契机,重视品德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避免简单化 „„„„„„„„„„„„„„„„„„„„„„„„„„„„9

 5.2 认识道德与品德的区别,充分挖掘各个活动中的品德教育因素„„„„9

 5.3 家园社会同步,协调一致共同重视培养幼儿的品德教育„„„„„„„10 结论„„„„„„„„„„„„„„„„„„„„„„„„„„„„„„„11 参考文献„„„„„„„„„„„„„„„„„„„„„„„„„„„„„12

  浅谈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摘

 要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幼儿阶段是学习和生活的最基础阶段,是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的最佳时期。幼儿园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身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品德教育必须放在第一位,良好的品德品格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观,价值观。《幼儿园工作规程(适行)》 指出,抓住童年关键时期,教育工作者自己要以身作则,给幼儿树立良好榜样,爱幼教育儿童,加强家庭教育,充分合理地利用幼儿园教育教学资源为品德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不易察觉的品德教育,这对于儿童生活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必须对品德教育加已重视。因此,“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该是情感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细微的长期教育的影响,贯穿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

 关键词:幼儿教育

 品德教育

 幼儿品德教育

 健全人格

 重要性

  引

 言

 幼儿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学习基本生活的时期,现在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导致一个孩子被溺爱的较多,成为小皇帝小公主的家庭,面对这个现象,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该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但遗憾的是很多幼儿学校和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智力教育以及发展,忽视了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如何更好地培养孩子形成健全的个性,培养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品质品德是一个值得我们共同去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 提高幼儿品德教育的意义 1.1 幼儿教育是国家教育的根本 幼儿阶段是形成人类生命价值的关键时期。

 孩子只有从小形成良好的品德品格,才能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于孩子一生而言,幼儿时期的品德教育是无可替代的。同样,对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而言,幼儿品德教育同样也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1.2 良好的幼儿品德教育是实现现代化的需求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世界的主人,推动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在幼儿教育的发展中,如果只是盲目地注意孩子的智力和身体发展,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会影响社会未来发展,影响正确的社会氛围的形成和发展。

 1.3 品德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人生来本性都是善良的,但同时也是自私的,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的表现,例如不愿意与别人分享沟通交流,对公共财物不重视的现象,如果对孩子的这些行为不加以正确引导,必将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

 二 幼儿品德教育的概念及特点 2.1 幼儿品德教育的定义

  “品德”,即品德品质,也称品性,德行,儿童品德品质主要指儿童教育的品德素质,它是基于儿童年龄的特点,是老师根据儿童品德教育的要求和内容,对儿童施加正确的影响,以培养孩子掌握具体的简单品德要求, 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为未来形成良好的品德品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 幼儿品德教育的特点 (1)对品德概念的理解比较具体,肤浅,一般只停留在表面现象,因为孩子的精神和身体发展还不成熟,掌握概念的主要方式是和成人学习社会上已形成的概念,品德观是要经历一个遵从他人要求到自觉遵守的过程。因为是通过接受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孩子们逐步形成品德价值观,孩子的品德意识是从零开始,从浅到深,从简单到系统慢慢发展起来的。

 (2)品德意志的薄弱 所谓品德意志就是指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自己可以有意识地自愿克服所有困难,有着乐观精

 神,坚持的毅力,也是构成品德品质关键要素之一,因为在幼儿阶段,以无意注意为主,这种注意主要是引起幼儿感兴趣的、新颖的、强烈的、活动的、多变的等一些外在因素引起的,可是一旦新鲜感减退,幼儿的注意力不能继续,所以幼儿的品德意志是十分薄弱的,自制力和坚持性都很差。

 三

 幼儿品德教育的内容

 3.1 品德教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宝贵财富。对于孩子,要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爱,从身边开始,从小事开始。苏霍林基曾告诉他的学生,一个人首先要学会爱自己的母亲,他说:如果一个孩子甚至连母亲都不爱,他就会爱别人,爱朋友,爱祖国吗?自己的母亲,容易理解,易于理解,容易做到,也为未来爱国主义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父母想教育幼儿给父母亲和其他家庭长者的朋友和家人带来欢乐,分享他们的心事和不快乐,关心,照顾他人,有需要学的知识学会谦卑他人。旅游可以让孩子们感受美丽的山间和河流的祖国美景,了解祖国广阔的领土,丰富的物质,悠久的文化传统,这可以是苗圃爱的感染,他们对爱的萌发也可以通过使用活泼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形式,如:故事,绘画,节日,生日,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孩子的幸福,要知道他们的幸福是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等努力工作,甚至牺牲才换取来的。

 3.2 让孩子们养成礼貌的良好习惯,发展文明,礼貌的行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

 文明礼貌的行为是从长期实践的开始慢慢形成的。

 要告诉孩子不要说脏话,对待人和气,温暖,真诚,他人说话时,不打断别人说话; 尊重他人; 不乱拿他人东西,不挑食等。

 3.3

 培养孩子树立诚实,讲实话的质量,教育孩子捡到东西要还回失主,不要隐瞒自己的过错,勇于面对。要让孩子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父母教育的态度和方式,如果盲目批评孩子,就会产生消极影响,更难培养这种素质的孩子。如果父母发现孩子不诚实,应该冷静地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用一个合理有针对性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例如,孩子想买玩具,父母拒绝,结果导致孩子私自拿邻居的。

 3.4

 培养孩子辛勤工作,勤勉节俭的良好品质,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是通过劳动几个方面培养出来的:一是自助工作,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做,例如:自己洗手,吃饭,喝水,穿衣服等。自助劳动力可以培养儿童生活的理性,独立生活能力,并为儿童参与家庭生活和社会福利工作打好基础。二是家务劳动可以让孩子照顾家庭,亲人,学会主动照顾他人,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同时,通过劳动掌握实践技能知识,用自己的双手长大,创造一个快乐,和谐的家庭。

 3.5

 培养幼儿慷慨,热情好客,不自私,能够束缚自己和他人友好相处的品格,在当下,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孩子们独居独食,缺乏分享意识,所以,重要的是培养不自私和友好的孩子,要求他们不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与他人一起玩,要学会分享自己的东西,要遵守游戏的规则。

 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

 培养儿童生活的规律性,按时起床,上园,吃饭,学习做游戏等。

 3.6

 培养孩子自信勇敢,乐观坚强,积极阳光,的性格,勇敢是指人们不怕危险和困难,有一种心理素质的勇气。这种有意识地克服害怕恐惧,必须从小训练开始。父母可以多多鼓励孩子在集体面前说话和表演;鼓励孩子积极参与体育等各种游戏活动,树立自信心。当他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无论事情的大小,都应立即给予肯定。除了这些,父母也可以用些真实的东西,例如:故事,电影,戏剧和其他艺术作品的勇敢的精神,影响和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克服恐惧的现实生活。孩子天生好动,在行动中可以发展动作,发展智力,发展品德品格。但是如果没有控制好好动的表现,过度的运动,会影响他们的组织纪律和注意的良好发展。所以父母在各种活动中应该适当引导和发展孩子自己的控制力,让孩子活泼开朗,但能控制自己,形成一种良好品格。

 四 幼儿品德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4.1 幼儿品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现在随着人们进入 21 世纪新时期, 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不断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量的极大丰富,使人民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先进,随着升学压力,就业问题,各种诱惑容易让人失去理性的判断,越来越重视物质和智力的发展,而忽视品德教育,传统的德育问题明显突出。

 在幼儿阶段对孩子实施品德教育,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前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家长和老师越来越关注智力的提高和身体素质的发展。相对而言,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素质的形成却被忽却视,从而导致幼儿思想教育品德教育陷入危机。

 4.2 幼儿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4.2.1 幼儿教育简单化,忽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现在很多幼儿园在品德教学的过程中,简单的认为依靠一个故事或一个游戏可以完成孩子品德品格的教育,但实际上儿童的品德品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不是一夜之间可以形成的。虽然品德教育要借助一定的故事和歌曲,但是故事的讲解和歌曲的学习并不能完成对孩子品德教育的工作。孩子仅仅是表面上理解了这个故事或者歌曲的内容,但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完全的运用,将所学的知识实践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4.2.2 单纯的认为幼儿品德教育就是对道德的认识问题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幼儿教师对于幼儿品德教育问题的了解不够全面,简单的认为幼儿品德教育就是简单的帮助孩子加强道德认识。认为品德教育就是教导孩子乖乖听话,不做有损同学、朋友的事情。但事实上幼儿品德教育包括的内容并不仅仅只有这些,责任感、诚实守信以及集体荣誉感都是幼儿品德教育的总要内容。而实际上幼儿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些。

  4.2.3 注重智力的提高,忽视品德教育 幼儿是直接决定发展儿童生命的关键阶段,因为形成一个健全的幼儿个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很多父母和老师只注重幼儿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坏,智力发展,却忽视了幼儿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全的个性形成的发展。父母和教师的忽视已成为品德教育的主要危机。

 五 如何更好的进行幼儿品德教育的指导策略

 5.1 思想品德教育要抓住契机,重视品德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避免简单化 教育来自于生活,在儿童的生活中,“品德教育处处存在”。

 日常生活教育是培养儿童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幼儿园的各种事件,抓住有效的教育机会,及时对孩子进行随机的品德教育,通过幼儿园活动的各个方面,抓住机会教育孩子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训练,引导孩子从周围的小事做起,我们应该基于幼儿的特点,将大的教育内容化大为小,把抽象化为具体,在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时,注意从孩子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开始,例如:吃饭时,爱惜粮食,不浪费,不争抢,不挑食;区域活动时幼儿相互合作,遵守区域活动规则,有秩序的进行活动,在活动结束时知道要把物品放回原位,摆放整齐;通过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幼儿可以在生活中合理的使用“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给幼儿创造合适的情境或带领去参观一些公益活动,做些有意义的事,去亲身体会一下拥有一个良好品德是一件快乐幸福的事,从而发自内心的想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具有良好品德的人 。

 5.2 认识道德与品德的区别,充分挖掘各个活动中的品德教育因素

 幼儿在一天生活中,除了游戏活动外,还有其他活动,如用餐,睡眠,户外活动,体育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老师要抓住时机,给幼儿创造良好的机会,培养幼儿的品德教育,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品德意识,认识到品德的重要性,从而拥有良好的品德素质,为自己的将来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打好基础。这就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要把品德教育和道德教育区分开来,“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品性,德行,儿童品德品质主要指儿童教育的品德素质,它是基于儿童年龄的特点,由老师根据儿童品德教育的要求和内容,对...

篇四:对幼儿品德教育理论意义

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幼儿德育的启示德育 郭 俊

 约 4430 字

  摘要幼儿德育在当前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如何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品质,是社会面临的问题。柯尔伯格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这对培养幼儿优良的品德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本文主要对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进行探讨,通过借鉴柯尔伯格的理论,教育者认识到在幼儿德育中应在了解幼儿自身发展的规律上,通过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然进行道德教育,从而更好地指导幼儿德育活动的具体实施。

  关键词柯尔伯格道德发展认知幼儿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劳伦斯·柯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 1927—1987)是美国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的创办者和领导者,其倡导的认知发展学派的道德发展心理学、 道德发展哲学与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验在世界各地受到极大关注。

 ①他在大量实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 “道德发展阶段论”,指出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与个体的认知水平是密切相连的,这一理论对当前的幼儿德育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1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观点

  柯尔伯格对道德教育的研究深受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儿童开始学习说话以后,要经历直观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以及形式运算阶段等三个重要的推理阶段。②基于对此的借鉴,柯尔伯格认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由于认知结构的不一致,就相应表现为不同的道德水平,据此他把个体的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即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1 前习俗水平

  在这个水平上,儿童凭借已有的认知水平能够区分是非好坏,但他是依据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与自身的利益关系来解释好坏的,着眼于具体的个人认识。这个水平可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一: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

 在这一阶段中的个体认为正确的标准是不违反以惩罚为后果的各种准则,不伤害他人的身体和财产,即以行为对自己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阶段二:以工具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正确的行为就是那些可以满足个人需要,有时也可以满足他人需要的行为。

 人们之间内关系是根据像市场地位那样的关系来判断的.儿童知道了公平、 互换和平等分配,但是他们总是以物质上的或实用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价值的。

 交换就是“你帮我抓痒,我也帮你抓痒”,而不是根据忠义、感恩或公平来进行的。③

  1.2 习俗水平

  在这个水平上,按照个人的家庭、 集团或国家所期望的去行事就被认为它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不管它所产生的后果如何。这种态度不仅服从于个人的期望和社会的秩序,而且是主动去维护、支持和辩护这种秩序,并以与这种秩序有关的个人或团体自居。在这个水平上,有两个阶段:

  阶段三: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或者“好孩子”为定向。凡是讨人喜欢或帮助别人而为他们称赞的行为就是好行为,其中许多符合大多数人心日中定型了的形象的或 “自然的” 行为。第一次把“他的用意是好的”作为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了,好孩子就会获得别人的赞许。

  阶段四: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能够认识到个体的行为是服从权威、固定的规则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他们通过履行各种现实的义务,来维护既定的社会秩序。

  1.3 后习俗水平

  在这个水平上,儿童在努力脱离掌握集团的原则或个人的权威,并不把自己和这种集团视为一体从而去确定有效的和可用的道德价位和原则,其道德水平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开始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这个水平也有两个阶段:

  阶段 5: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

 正确的行为往往取决于一般的个人权利和已为整个社

 会批判考核而予以同意的标淮。

 儿童清晰地意识到个人的意见和价位是相对的,从而相应地强调要求有一个取得—致同意的程序和规则。

 除了在宪法上民主地同意了的事物,权利是关于个人的价值相意见的事,所以其结果是强调法律的观点,但同时也强调要根据对社会是否有用的理性考虑来改变法律的可能性环境。

 在法律领域之外,自由同意和契约乃是遵守职责的一个具有联结作用的因素。

  阶段 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根据良心作出的决定就是正确的,而所谓根据良心作出的决定就是指根据自己选择的具有逻辑全面性、普遍性相融贯性的伦理原则作出的道德决定。实质上,这些原则就是普遍的公正原则、互惠原则、人权平等原则和尊重个人的原则。④

  2 对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的探讨

  柯尔伯格把儿童个体的道德水平按照顺序分成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各个发展阶段是不能跨越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个体表现出不同的道德水平,它完整地勾勒出了个体道德发展的趋势。

  2.1 柯尔伯格注重个体的道德认知的发展,并指出个体的道德水平是与其认知阶段相适应的

  个体的道德发展是分阶段、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孩子们的水平来定位他们的道德发展阶段,不能高于或低于这个水平,那种不符合幼儿现有道德水平的教育是不能促进幼儿道德发展的。

 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教育者要完全了解个体正处于哪一种发展阶段,根据幼儿现有阶段的水平,做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幼儿道德水平。⑤

  2.2 强调以理服人,反对道德灌输

  柯尔伯格指出“灌输既不是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 。他倡导的是一种非灌输性道德教育,他认为灌输教育的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是一种无视学生主体,目中无人的教育。

 他反对用强制刻板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主张尊重个体的道德意志。

 教育者通过某种方式,激发个体内部意识,以达到道德发展的下一阶段,促使个体的思维通过自然发展来达到教育目的。柯尔伯格认为,要促使幼儿道德水平的提高,只能采用引起幼儿道德冲突的方法,让幼儿在道德冲突中学会解决问题,实现道德发展。他设计的道德两难问题,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诱发孩子的认知冲突,激发幼儿的道德兴趣,从而达到提高道德认知的效果。⑥

  2.3 个体的道德提高与思维发展是相统一的

  柯尔伯格认为不能以教授儿童不能理解或不愿接受的特定的具体的道德信条和规则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而应特别重视发展儿童的道德思维能力,个体的逻辑思维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

 新的道德思维方式是从内部发展出来的,而不能从外部强加给儿童。

 柯尔伯格提出必须在学生中引起真正的道德冲突和意见不一,他设计出的道德两难问题,促使幼儿为了解决当前困惑,不得不学习更深层次的内容,以达到道德发展的下一阶段,通过激发个体的道德认知冲突,引发个体的道德思考,实现个体自身发展。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研究幼儿德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然,柯尔伯格的理论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如他在编制儿童道德两难故事时忽视社会环境的影响;他虽然论证了儿童道德判断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但对道德判断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道德行为的重视。⑦

  3 用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指导幼儿德育

  好的道德品质要从小开始培养,在幼儿发展过程中,道德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方面。幼儿德育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幼儿施加道德影响,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活动,是幼儿教育的基石。⑧柯尔伯格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这对培养幼儿优良的品德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3.1 教师要充分认识幼儿认知水平,避免道德教育成人化

 幼儿由于认识水平有限,一般处于第一种水平即前习俗个体,此时,各种准则和社会期望对于自我来说是一些外在的东西。

 他们在生活中往往根据自身的满足程度来判断对与错,能给自己带来快感的在他们的眼里就是对的,他们是不能感受到社会规则对他们的约束力的。

 教师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就要以幼儿的认知水平来教会孩子认识生活中的事实,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例如当看到一个流浪的孩子偷吃别人家的食物时,儿童是不会意识到偷窃行为是违法的,他们只能觉得这个孩子肯定是饿了,这个行为没有什么不对的。

 老师在这个时候就要积极引导孩子们,让他们领悟到偷东西是不对的,因为拿别人的东西首先要和别人说一声的,别人同意了才能拿,拿了别人的东西还要还回来的,而故事中的孩子没有和别人说,就吃了食物,是不对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不能通过法律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因为此时的学生心目中是没有法律这个概念的,只能在儿童认知范围内让他们理解对与错。当然,讲道理也要在幼儿认知的范围内,不能以成人的视角来说理。

  3.2 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师生平等

  在我国传统应试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不同而被少部分人理解为教师和学生在主体人格上的不平等,片面强调道德的灌输,致使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被忽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被片面夸大,而没有认识到任何教育活动如果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积极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充分发挥学生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加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和内化,引领学生迈进更高一级的道德阶段。⑨传统的硬性灌输教育,背离了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不符合幼儿身心特点。柯尔伯格设计的一系列反映社会现实的道德两难问题,通过平等的道德对话,从内心激发幼儿道德冲突,实现道德水平的提高。

 作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总以长辈的身份来教育孩子,例如在看待一些问题上,不能以 “我说这就是错的” 、 “老师说他这样做是对的”等口吻和孩子说话,而要认真仔细地给孩子分析讲道理,让孩子充分认识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为什么对,为什么错。

  3.3 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幼儿道德冲突

  幼儿的道德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不仅需要儿童间的相互关注,也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积极引导。

 个体道德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表现出了不同的年龄特点,幼儿思维具有形象的特点,教师和家长应用具体形象的方法让幼儿理解德育的规则,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对幼儿进行德育,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融合德育。⑩培养创造性首先要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教育者应把幼儿面临的道德问题作为需要解决的困惑呈现出来,为幼儿创设能够积极参与的教学情景,激励幼儿积极主动对问题和困难进行讨论,从内心激发幼儿道德冲突。

 例如,在教孩子们节约用水时,仅仅通过告诉孩子们我国很多地方严重缺水的现状,人们没有水喝,没有水做饭,孩子们往往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他们没有缺水的体验。

 在实际教育中,老师可以结合实际,告诉孩子们今天停水了,然后让孩子们在没有水的前提下学习生活,在接受现实考验后,幼儿对水就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且会主动节约用水。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强制、服从、单纯说教的传统道德模式进行了积极有力地批判,这对当前加强幼儿道德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作为教育者,在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幼儿所处的认知水平,积极创设良好氛围,引导幼儿健康发展。

篇五:对幼儿品德教育理论意义

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教育科学 2020 年 6 月

 13 中华传统节日对幼儿品德教育的意义及实践开展

 任晓蓉 重庆市武隆区示范幼儿园,重庆 408500

  摘要:幼儿园教学中结合传统节日活动是幼儿园教师促进幼儿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养成良好思想行为的根本方式。新课改背景下,幼儿园教师需立足中华传统节日对幼儿品德教育的意义,发挥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和引导性特点,从而引导幼儿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学习德育知识,小小年纪便成为承继传统“忠、孝、仁、义”之人。本文主要从中华传统节日对幼儿品德教育的意义、幼儿德育教育的落脚点以及结合传统节日活动促进幼儿践行德育知识的实践策略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各位幼儿园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传统节日活动;幼儿;尊老敬老;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

 B844.1

  文献标识码:A

 基于新课程理念要求,优化活动引导方法作为发挥传统节日活动优势,促进幼儿尊老敬老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是幼儿园教师在现代教育领域中面临的全新的研究课题。新时代的活动引导方法需以解决传统幼儿园教学的问题和不足为基本切入点,融合现代教育新思路和新模式,立足传统节日活动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和思考能力,从而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促进幼儿成人成才。下面是笔者的详细分析。

 1 中华传统节日对幼儿品德教育的意义

 1.1 驱邪祈 福,关爱老人 —— 重阳节(老人节)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唐朝的时候就已经被定为民间的传统节日,所谓重阳两字的来历源自我国古代经典著作——《易经》,《易经》中,六为阴和九为阳,九月九日即是“重阳”,故得名“重阳节”,也成“重九日”。新中国成立以后,在 1989 年我国将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重阳节,而其含义更加深远,倡导全社会要尊老敬老,故现在的重阳节也被称作“老人节”。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人的数量越来也多,发起尊老敬老活动对构建和谐社会非常有帮助,也是促进幼儿学习尊老敬老,树立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当然,所谓尊老敬老也不只是针对上了年纪的老人,对幼儿来说,他们的爸爸妈妈虽然年轻,但总有一天也会变老,如何在尊老敬老的基础上开展“孝道”教育,也是在重阳佳节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1.2 辞旧迎新,和平幸福 —— 春节

 春节无疑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是由上古时期的岁首祭礼演变而来。春节可以代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在传承发展中记载了丰厚的历史岁月,现代社会,春节更是成为了象征辞旧迎新,和平幸福的重要节日,是幼儿必须要知道的传统节日之一。客观来说,幼儿都喜欢过春节,因为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还有大大的红包可以拿,大家对于春节的记忆尤为深刻,这为践行品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 幼儿德育教育的落脚点

 2.1 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常识

 2.1.1 与父母的点滴回忆是其成长的养料 对幼儿来说,父母是比老师、小伙伴更加重要的人,因为有着牵扯不开的血缘,父母与孩子之间那份心灵的默契难以磨灭,在他们的记忆里,父母的身影总是挥之不去,那些美好的点滴回忆最终会成为其成长的养料,伴其一生成长,成为其成人成才的基础性要素。

 2.1.2 别人的夸奖和承认是其成长的动力 所有幼儿无一例外都喜欢别人的夸奖和承认,因为这可以让他们产生莫大的幸福感和成就感。结合传统节日活动促进幼儿尊老敬老,活动之后每名幼儿都是“尊老敬老”的好孩子,都会受到他人的表扬和称赞,为了这一目的,他们也会积极参与活动,并与尊老敬老中体会付出的快乐。

 2.2 立足幼儿的 生活经验和常识规划德育思路

 2.2.1 组织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最能激发幼儿实践兴趣的方式,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确保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引导性和实践性。所谓趣味性就是要符合幼儿的审美观念,满足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性就是要让幼儿在实践中自主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深刻内涵,并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实践性就要体现幼儿的自主实践能力,教师要懂得放手放权,营造自由、无压力的教学实践环境。

 2.2.2 进行品德渗透 从实践当中引导幼儿进行感悟,让幼儿知道那些做法是对的那些做法是错的,不同的做法会让自身产生何种情绪反应等等,然后立足幼儿的情感体验渗透品德教育,引导幼儿明是非、知善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成为思想高尚,品德优秀之人。

 3 结合传统节日活动促进幼儿践行德育知识的实践策略

 3.1 重阳佳节活动践行品德教育

 3.1.1 重阳佳节倍思亲——开展孝敬爸妈活动 (1)绘画活动——“50 年后的爸爸妈妈” 教师组织绘画活动,以“50 年后的爸爸妈妈”为主题引导幼儿进行绘画,教师先展示多张耄耋老人的照片,引导幼儿与自己爸爸妈妈的照片进行对比,想象一下如何过了 50年,爸爸妈妈就会变成耄耋老人的样子,虽然变老变丑了,但慈祥的目光仍然饱含幸福。幼儿一边想一边作画,自然能在回忆中念起爸爸妈妈的好,为开展孝敬爸妈活动奠定基础。

 (2)讨论活动——如何关爱自己的爸爸妈妈 绘画过程中幼儿会不自觉的生出心理感悟,讨论活动就是要为这些心理感悟提供“出口”。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组织“大家来讨论”活动,以“如何关爱自己的爸爸妈妈”为主题引导大家讨论自己的家庭生活,大家畅所欲言,有的说要帮妈妈打扫卫生,有的说要给爸爸捶腿捏肩。

 (3)实践活动——为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 实践活动即引导幼儿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际行动,从“实践”入手开展尊老敬老,继承孝道活动。为此,教师需要给各位家长提前打好招呼,告知其活动内容和方式,积极配合幼儿开展实践活动,看到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的时候不要阻挠,切实培养其“孝道”。

 3.1.2 重阳佳节祈福佑——开展关爱老人活动 (1)卫生活动——帮助老年环卫工人打扫卫生 现在仍有许多老年环卫工人正在为城市的干净整洁默默奉献着自己,他们是城市的无名英雄,需要被尊重和关爱。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卫生活动”,引导幼儿进社区帮助老年环卫工人打扫卫生,哪怕是拾起一片废纸、帮忙倒垃圾这种小事,也会让老年环卫工人感受到的莫大的感动和欣慰。

 (2)爱心活动——去敬老院为老奶奶和老爷爷表演节目 敬老院里有许多孤寡老人,他们的业余生活非常枯燥,缺乏亲人的陪伴使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也是尊老敬老活动的重点关怀对象。所以教师可组织“爱心活动”,引导幼儿去敬老院为老奶奶和老爷爷表演节目,载歌载舞的表演不仅丰富老人的业余生活,更会让他们被蓬勃的朝气所感染,增强生活自尊心和自信心。

 (3)工艺活动——制作“茱萸”送给自己的爷爷奶奶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 14

 2020 年 6 月 工艺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幼儿制作许多精美的工艺品,并当作礼物送给老年人。说到“重阳节”,我们会想起这样一句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的“茱萸”是重阳节的标志,所以教师可组织“工艺活动”,大家用彩纸、胶水一起制作很多很多的“茱萸”送给自己的爷爷奶奶,既表达对亲人的关心,也让爷爷奶奶感到幸福和快乐。

 3.2 新春佳节活动践行品德教育

 3.2.1 辞旧迎新福来到——开展大家来拜年活动 (1)手工制作新年贺卡 制作新年贺卡的过程可以培养幼儿的文化审美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让组内的小朋友互相给对方制作新年贺卡,针对那些不会制作的小朋友,教师可以先展示具体实物,让他们比着做,核心是让幼儿写上几句简单的话,比如“新年快乐”“大家新年好”等等,重点体现新春时节人与人之间的祝福和尊重。

 (2)绘画设计新年新衣 新年要穿新衣服,根据这一民间习俗,教师可以让小组绘画设计新年新衣,这个过程中大家通力合作,于集体活动中感受大家协同互进、互相帮助的快乐和幸福,不仅能提升幼儿的合作学习能力,更能收获满满的友谊。

 3.2.2 和平幸福岁岁行——开展歌颂幸福生活活动 (1)合唱《最美中国》 美好的生活总是需离不开动人的歌曲,为了让幼儿体味现代“年”的新寓意,教师可以组织合唱活动,大家合作《最美中国》,在悠扬的旋律声中为祖国母亲送去新春祝福,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感受现代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可有效提升幼儿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张贴大美中国春节照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关于春节的民间风俗非常多,也格外有趣。教师可组织“照片贴贴贴”活动,让幼儿从家中找来新春佳节的家庭合照,张贴在班级“照片墙”上,同时进行“班级展示”,幼儿要向大家介绍照片内容,还要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喜欢春节,春节时自己都遇到过哪些奇闻趣事等等,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自然能营造快乐和谐的氛围,体味中国年味。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学需在活动引导方法的辅助下才能克服教育短板,从而结合传统节日活动有效促进幼儿学习忠、孝、仁、义等中华传统美德。所以,幼儿园教师应当在新教育时代中深入分析活动引导方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引导下积极优化教学方式,让幼儿能在活动引导方法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并学习尊老敬老知识,成为承继传统“忠、孝、仁、义”之人。以上的分析论证虽然只是笔者的个人建议,但是仍然希望能够为各位幼儿园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帮助,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周静.结合传统节日活动促进幼儿"爱"的实践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9). [2]顾丽娟.利用节日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5(9):48-49. [3]朱叶美.结合节日活动促进幼儿“爱”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教研版),2016(12):258. [4]高佳妮.传统节日活动培养幼儿社会性品质探讨[J].人文之友,2018,5(8):287. [5]把多梅.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在幼儿园大班中的实践研究——以幼儿园节日主题教育活动的应然追求为例[J].华夏教师,2018,110(26):80-81. [6]李仙玲.幼儿园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14):83-195. [7]刘敏.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19,(10):34-34. [8]张延华.传统节日文化在儿童德育中的价值作用与实践路径[J].当代青年研究,2018(6):37-66. (上接第 12 页)

 4 幼儿美术教育的实施策略

 4.1 生活化教育一切文化艺术都来

 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美术艺术也不例外。所以,幼儿美术教育也应当回归到生活当中去。将美术教育进行生活化,已经成为了幼儿教育工作者所具备的共识。幼儿美术教育要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幼儿更多地观察身边的事物,从画自己身边的物品开始,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利用绘画来表现自身的情感。

 4.2 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由于美术教育的特殊性,适当开展一些幼儿喜欢的课堂活动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学活动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既要保证幼儿的身体安全,不会具有危险性,思想上也要积极向上,带给幼儿积极的引导。比如为教师讲的故事画插图等活动,教师可以制定一些奖励措施, 激励孩子们参与到活动当中,对每位小朋友的作品都进行积极评价,激发其创作热情,引起小朋友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在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不能单纯的用好坏来评价,要多多对孩子的长处进行表扬,挖掘孩子的优点,这样才能够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4.3 渗透其他科目的教学中

 除了让美术教育与日常生活构建联系,在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渗入美术教育。这一点在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有所体现。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不仅包括了美术教育,也包括音乐教育、数学教育、语文教育等。在这些科目的教育过程中,同样可以加入美术教育的元素。比如在音乐课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听到的旋律画出自己脑海中构想的画面,建立音乐艺术与美术艺术之间的联系,更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实际绘画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艺术气质. 5 结论

 幼儿美术是一种幼儿自我表达的方式,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正处于一个脆弱的、未成熟的阶段,激发这一年龄阶段幼儿的绘画、动手操作潜力,有利于锻炼和开发幼儿大脑,也为幼儿接受并积极参与幼儿园体、智、德、美各方面的教育活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苏娜.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5(33):67. [2]顾雯雯.浅析幼儿园创意美术教学主题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文理导航,2017(18):2. [3]刘岩.接受美学下幼儿艺术教育实施的新角度分析[J].美术文献,2018(6):75-76. [4]李慧彬.浅析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5(50):120.

篇六:对幼儿品德教育理论意义

iddot; 116·  哈 尔 滨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2 0 1 0 年 第 1 期

  

  J ournal of Harbin V ocational &

 T echnical College[收稿日期]2009- 11- 01[作者简介]顾秀英 (1974-)

 , 汉族, 江苏金湖人, 淮安市富士康实验小学幼儿园园长。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8970—(2010)01 —0116 — 03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道德教育, 形成了优良的道德传统, 季羡林先生说:“ 像中国这样几千年如一日重视伦理道德的还没有第二个国家。

 ” [1]中国道德传统的核心是儒家伦理道德。

 在儒家道德传统中, 不仅形成了系统的规范德目,还形成了深刻而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 这对当代幼儿道德教育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一、 道德教育的哲学基础儒家道德教育是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

 尽管古人也有主张性恶的, 但不占主流。

 孟子是中国古代最早明确提出性善论的思想家。

 孟子认为, 仁、 义、 礼、 智等德性是人先天就具有的, 不是外在力量强加于人的, 他说: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

 ” ( 《孟子 · 告子上》 )

 孟子还通过一些感性经验来证明人性本善, 他说: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 无不知敬其兄也。

 ” ( 《孟子 · 尽心上》 )

 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道德教育, 把每个生命个体视为价值主体, 尊重人格的尊严。

 因为每个人包括儿童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价值主体, 因此儒家主张对儿童进行正面引导, 提倡诗教和礼教, 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意识, 而且认为每个人都有成贤成圣的潜力, 只要善于引导, 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儒家这些思想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园工作规程》 等重要文件的精神是一致的, 有利于我们加深对文件的理解, 并更好地在日常教育中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纲要》 说:“ 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

 因为幼儿是与教师同样具有人格尊严的生命价值主体, 在人格上与教师完全平等, 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幼儿实施教育中应充“ 仁义礼智非由“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试行)

 、《幼儿分尊重幼儿的人格, 维护其做人的尊严。

 正因为幼儿和教师的人格是平等的, 因此 《规程》 要求教师 “ 坚持积极鼓励、 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

 儒家人性本善思想有助于教师树立教育的信心, 相信每个孩子只要适当地加以引导都会成为具有优良道德品质的好孩子, 从而真正自觉地 “ 面向全体幼儿”,“ 热爱幼儿”。西方人性论的主流思想是性恶论, 认为人性本恶, 需要对其恶性加以遏制, 他们主张对儿童进行管制和惩罚, 强迫其接受道德规则。

 康德认为, 只有管束才可防范人性中受动物本能冲动支配的部分。

 赫尔巴特特别强调惩罚的作用, 他认为惩罚最容易使儿童就范, 从而消除儿童的反抗行为。

 皮亚杰认为, 在规则面前, 儿童完全是被动的接受, 而挫折是其掌握规则的主要方法。二、 道德教育的内容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家都曾作过深入的探讨。

 尽管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道德规范和要求, 但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则具有超越时空的普世性。

 德国近代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提出 “ 五种道德观念”说, 即内心自由的观念、 完善的观念、 仁慈的观念、 正义的观念、 公平的观念。赫尔巴特认为这五种观念具有普世性。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以仁、 义、 礼、 智、 信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这些道德规范如果赋予时代内容, 依然是现代人最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

 我们认为, 这些道德规范应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一)

 仁在儒家的德目中, 仁被视为 “ 众善之源, 百行之本”。

 仁的内涵是 “ 爱人”。《论语》 :“ 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仁是一种大论儒家道德教育对当代幼儿教育的启示顾秀英(富士康实验小学幼儿园, 江苏淮安 223238)摘要:

 儒家道德教育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 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 义、 礼、 智、 信, 在教育方法上重情感、 重身教、 重知行统一、 重因材施教。

 儒家在实践中形成的道德教育内容、 原则和方法对当代幼儿道德教育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关键词:

 儒家; 道德; 教育; 幼儿; 价值

 · 117·  哈 尔 滨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2 0 1 0 年 第 1 期

  

  J ournal of Harbin V ocational &

 T echnical College爱, 从孝敬父母、 友爱兄弟开始, 然后推及于他人, 即孟子说的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是一种恻隐之心, 即同情心。《论语》 有这样一段记载:

 乐师冕见来见孔子,走到台阶边, 孔子说:“ 这是台阶。

 ”走到坐席旁, 孔子说:是坐席。

 ”都坐定了, 孔子告诉他说:( 《论语 · 卫灵公》 )因为乐师是盲人, 所以孔子才这样细致地引导, 体现了对师冕的关心。

 这些事虽然容易做到, 但坚持这样做却并不容易, 这是孔子既认为仁很容易做到, 又不把仁轻许于人的原因。

 儒家还仁爱推及于物, 推及于宇宙万物, 体现了对生命、 对自然的关爱。对幼儿教育进行教育也应该从 “ 爱”开始, 培养幼儿 “ 爱”的意识, 教育幼儿爱父母、 爱身边的小朋友、 爱护有生命的花草树林, 着力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园的道德教育目标是萌发幼儿爱家乡、 爱祖国、 爱集体等的情感, 却没有提到对 “ 人”的爱。《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把爱父母长辈、 老师和同伴放在了爱集体、 爱家乡、 爱祖国的前面, 这是对 《规程》 的重要修正。

 试想一个不知道爱父母的人,怎么知道去爱别人, 更不要说什么家乡、 集体和祖国了。(二)

 义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 对人们影响最大的是儒家的义利论。

 在儒家的义利论中, 有一条不变的原则, 即 “ 义以为上”,“ 以义制利”。

 儒家认为, 在日常生活中应始终应该把义放在第一位, 用义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把义作为价值选择的标准, 在义利冲突中, 要用义去约束利, 在必要时甚至用生命去捍卫义, 做到 “ 舍生取义”、“ 杀身成仁”。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 利益因素已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也浸润其中。

 因此, 在对幼儿进行正确的义利观教育是必要的。

 孟子说:“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 ( 《孟子 · 公孙丑上》 )“ 义”是羞恶之心。

 做了不该做的事, 或者该做的事没有去做,应该感到羞愧。

 在现代社会中, 人们的荣辱意识越来越淡泊,这是道德危机的重要表现。

 幼儿园教育应该重视幼儿荣辱意识的培养。

 我们注意到,《规程》 、培养幼儿的荣辱意识没有用出明确的规定, 这不能不能是一个严重的疏漏。(三)

 礼在中国古代社会, 礼是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礼记 · 曲礼》 说:“ 夫礼者, 所以定亲疏, 决嫌疑, 别同异, 明是非也。

 ”礼有两层涵义:

 一是指礼义, 即礼的精神实质; 二是指礼仪。

 儒家非常重视礼的内涵。

 孔子认为, 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礼, 要看这种行为是否体现了礼的精神。载:“ 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 ’ ” ( 《论语 · 为政》 )

 赡养只是礼的形式,“ 敬”才是礼的实质, 显然, 孔子更重礼的实质。

 礼还有一个重要的内涵, 即礼让。“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是礼让的经典案例。儒家不仅重视礼的内涵, 也非常重视礼的形式, 即礼“ 这“ 我在这里, 我在这里。

 ”《幼儿园工作规程》 说幼儿《纲要》 等重要指导文件对《论语》 记仪。

 董仲舒说, 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与人交往中, 要做到礼貌待人, 必须从悦目、 悦耳、 悦心三个方面着手。

 要做到悦目, 必须衣帽整齐, 仪容可观; 要做到悦耳, 必须在言语应对方面谦逊谨慎; 要做到悦心, 则必须做到仁厚善良。义》 )

 礼貌教育是现代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幼儿园教育也不例外。

 我们要善于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中关于礼的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培养幼儿的礼让意识, 教育幼儿讲礼貌, 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四)

 智智也是儒家道德的重要规范之一。

 智就是明是非、 别善恶。

 孟子说:“ 是非之心, 智也。

 ” ( 《孟子 · 告子上》 )

 荀子说:是、 非非, 谓之知, 非是、 是非, 谓之愚。

 ” ( 《荀子 · 修身》 )

 就是说, 是所当是, 非所当非, 即明辨是非就是智。

 幼儿期是儿童是非观念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2], 幼儿教育在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培养的同时, 也应重视培养幼儿的是非观念, 为幼儿的道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五)

 信信就是诚实不欺、 遵守诺言。有重要的地位, 儒家尤其重 “ 信”, 孔子把信作为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 说:“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 ( 《论语 · 为政》 )

 意思是, 人如果不讲诚信, 那怎么立身处世呢? 信的基本要求是诚实不欺, 与诚相通, 故诚、 信常合为一词。

 诚信就是要说话算数, 信守诺言。

 另外, 诚信又是与义联系在一起的。

 信不是无条件, 它要受到道义的制约。

 孔子说:也。

 ” ( 《论语 · 学而》 )

 复, 即实践所诺之言。

 孟子也说:信, 行不必果, 惟义所在。

 ” ( 《孟子 · 离娄下》 )

 诚信对处理人际关系、 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培养人的诚信品质应从幼儿抓起, 要教育幼儿信守自己的承诺, 培养幼儿的诚信意识。

 我们注意到, 在 《规程》 中只有 “ 诚实”的要求, 没有 “ 守信”的要求。

 在 《纲要》 中只是笼统地提出了 “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规则”, 并没有对 “ 诚实守信”作出具体的要求。三、 道德教育的方法儒家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还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这些经验对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一)

 以情感人注重发挥情感因素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是儒家道德教育的一个鲜明特色。

 孔子特别注重诗和乐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中的作用。

 孔子认为, 道德教育要从 《诗》 入手, 他说:“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 ( 《论语 · 泰伯》 )到孔子用 《诗》 进行道德教育的案例。

 孔子认为音乐的感染力对人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有助于人格的最终完成,所以他特别重视乐教, 身边总是弦歌之声不绝于耳。

 对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有深刻的认识, 如王阳明就特别重视情感教育。

 他说: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为专, 务其培植涵养之方, 则宜诱之歌( 《春秋繁露 · 基“ 是“ 信”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占“ 信近于义, 言可复“ 言不必《论语》 中多处提“ 今教童子者, 当以

 · 118·  哈 尔 滨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2 0 1 0 年 第 1 期

  

  J ournal of Harbin V ocational &

 T echnical College诗, 以发其志意; 导之习礼, 以肃其威仪; 讽之读书, 以开其知觉。

 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 此皆末俗庸鄙之见, 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 ( 《王文成公全书》 卷二)

 可见, 道德教育不只是空洞的说教, 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儿童进行渗透, 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规程》 要求 “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 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是对中国古代情感教育原则的继承和发展。(二)

 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的表率作用可形成巨大的教育力量。

 重身教是儒家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传统。

 孔子说:“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 ( 《论语 · 子路》 )

 意思是统治者本身行为正当, 不发命令, 事情也行得通。

 如果本身行为不正当, 纵三令五申, 百姓也不会信从。

 又说:身矣, 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 ” (同上)

 意思是, 假若端正了自己, 治理国家有什么困难呢? 连本身都不能端正, 怎么端正别人呢? 孔子这里虽然谈的是执政者的身教对治理国家的影响, 但是, 很显然, 也适用于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明代大儒曹端说:“ 人能无私, 方能率人以无私, 所谓有善于己而后可以责人之善, 无恶于己而后可以正人之恶也。

 ” ( 《通书述解》 )

 又说:“ 未有私于己而能率人以无私者焉,所谓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也。

 ” (同上)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社会, 我们就会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

 早期社会似乎最有利于年长者意见的流传, 乃至最利于他们对儿童的约束; 没有一种小孩姿态不受他们的影响或暗示, 在这里, 没有一个自主的个人, 没有一个自觉的心灵, 他们都不能根据他们内心服从的法则使他们自己产生某种行为。

 ”[3]皮亚杰说儿童没有自主意识, 没有自觉的心灵, 我们不敢苟同, 但是他认为儿童会受到成人的影响或暗示是非常正确的。

 在幼儿园教育中, 教师们要注意用自己的正确的言行影响幼儿, 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 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道德意识。(三)

 因材施教道德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主要指依据不同儿童的年龄特征、 心理特征、 个性特点, 采用不同的方法, 达到培养、 教育人的目的。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 他善于全面深刻地了解学生, 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性进行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的教育。《论语》 中有一段记载被视为因材施教的经典案例:路问:‘ 闻斯行诸? ’ 子曰:‘ 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 冉有问:‘ 闻斯行诸? ’ 子曰:‘ 闻斯行之。

 ’ 公西华曰: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赤也惑, 敢问? ’ 子曰:‘ 求也退, 故进之; 由也兼人, 故退之。

 ’ ”“ 苟正其“ 如果回到八岁以下儿童“ 子‘ 由也问闻( 《论语 · 先进》 )

 冉有懦弱, 做事犹豫不决, 故孔子要培养他的果断品质; 子路性格急躁, 做事独断, 故孔子要培养他的谦和品质。

 因材施教原则对幼儿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工作规程》 对因材施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展的规律, 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注重个体差异, 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幼儿教育要根据幼儿的性格差异实...

篇七:对幼儿品德教育理论意义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吴梦洁(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淞南幼儿园,江苏 昆山 215300)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人们对于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幼儿阶段的教育,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深刻理解,分析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实际意义。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幼儿教育;意义幼教园地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如果教育脱离了生活那么也就失去了教育的实际意义;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涉及到各个方面,综合起来大致包含三个方面: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等三个方面,这三大中心思想对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根据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结合幼儿的教育情况以及幼儿教育本身固有的特点,对幼儿教育进行全面的创新和改善,推动了我过幼儿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一、概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包含着三个重要的方面: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都对幼儿的教育生活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首先,生活即教育理论,它的具体含义是教育教育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生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教育也要不断的根据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教育要以实际生活为前提,不能脱离实际,幼儿教育尤其如此,针对幼儿阶段生活规律以及成长变化的特点,制定出适合幼儿教育生活的策略。其次社会即学校理念,学校是幼儿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环境,作为学校要积极的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用良好的学校环境对孩子们的言行产生积极的影响,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再次,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的内容来选择,做可以对学进行指导,尤其是针对幼儿教育,虽然说幼儿阶段离独立自主社会生活阶段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从幼儿阶段的教育开始,就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幼儿教育,对幼儿的教育的发展方向能够起到指引的作用。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幼儿教育哪痛的生活化,生活是教育的主体,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独立进行,否则将失去幼儿生活化教育的实际意义,但是现阶段很多幼儿园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忽略了幼儿生活的实际状况,为了教学而教学,将幼儿教育变成了枯燥的说教课堂,因此影响了幼儿教育的质量,而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能够让幼儿教育变得生活化,在生活化教育的过程中锻炼孩子们的生活能力,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其次,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幼儿教育环境的生活化,对于幼儿来讲学校是他们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群体中,她们需要学会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等等,所以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生活化环境,让幼儿们能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再次,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方式,陶行知先生认为在进行生活化的教育时,要让孩子们去亲身体验和感受生活,才能获得最终的教育效果,所以说作为幼儿教师在未来的幼儿教育中要为孩子们多创造生活化的教育情境,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工具,在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三、运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幼儿教育的策略(一)采用生活化的幼儿教育方式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在幼儿教育的工作中要采取生活化的幼儿教育方式,让教学的内容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抽象的教学内容变的生活化、具体化,让孩子们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能够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在幼儿园教育生活中可以设定一定的活动区域,如微型农场等,每年到了种植蔬菜水果的季节,教师可以让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一些瓜果蔬菜的种子,然后亲自动手播种在学校的农场当中,教师带领孩子们定期给种子浇水,观察种子开花结过的过程,让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过程,也能够让孩子们发现大自然的神秘力量—— — 种子的力量,一颗小小的种子能够破土而出,其中经历了千难万阻,但是最终种子发芽、开花,长出果实,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机会给孩子们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孩子们之后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二)采用游戏化的幼儿教育方式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一种玩乐方式,作为幼儿教师可以将游戏教学作为一种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的方式,以幼儿园的全景数学教学为例,传统数学知识的学习对于孩子们来讲可能过于抽象、枯燥,不能激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游戏教学的方式贯穿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游戏168万方数据

 幼教园地的方式让孩子们在玩乐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有全面的认识, “小鼹鼠找家”的游戏就非常适合小朋友们进行数学知识的认识和学习,两个小朋友一组,每组小朋友 2 个鼹鼠,2 个骰子,一张迷宫图,通过掷骰子的方式来进行比赛,看谁能够先帮小鼹鼠找到家。这个游戏看似简单,但是却能够让孩子们通过这个游戏认识数字,还能够对数字大小的认识产生初步的认识,帮助孩子们建立起最基础的数学学习观念。游戏化的幼儿教学的方式是贯穿于幼儿教育的始终的,不仅仅只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学科,游戏作为幼儿的主导活动之一,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中也表达出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等六个方面,而游戏化的幼儿教育方式正好能够符合这一教育理念的六大解放策略,在游戏中解放孩子的身心,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不断提升孩子们的创造力。(三)采用“自由式”的幼儿教育方式所谓自由式的幼儿教育方式,就是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要减少对孩子的束缚,传统的幼儿教育理念下教师对孩子们的管理往往都是过于严厉的,生怕孩子们在幼儿园出现问题无法和家长交待,随意对孩子们的管理过于严苛,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孩子们的天性。幼儿阶段的孩子们大都比较喜欢室外活动课程,在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和体能课老师一起做游戏,很多孩子到了室外活动课就异常兴奋,在和老师一起做游戏的过程当中孩子们经常会从地上捡一些东西,然后一些小班的孩子就会不经意的把东西放到嘴里,一般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冲孩子大喊“不能放,多脏啊”,虽然这样能够起到保护孩子的作用,但是由于孩子的年龄较小,他们并不一定能够明白老师的这种做法是为了保护他们,有的胆子小的孩子一看到老师很严厉,直接就哭了,由此可见这种教育的方式不但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一不小心就会适得其反。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转变教育方式,采用“自由式”的幼儿教育方式,让孩子们多参加一些适合的有意义的课外活动,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比较恰当的时机,让孩子们带上手套在校园进行“净园活动”,让孩子们找到幼儿园藏在角落里的“垃圾”,教师也要参与到这一过程中,而不是指导或者监督孩子们,在孩子们找到“垃圾”之后,教师要给予孩子们恰当的引导:教师:

 “孩子们,我们找到这些没有用的东西之后应该怎们办呢?”“放到垃圾箱里”,一个孩子大声的回答。“对,表扬小朋友们,你们说的非常对,我们找到没用的东西应该把他们放到垃圾箱里,这样我们的幼儿园就会非常干净,没有垃圾,对不对?”“对。”“那么小朋友们想一下如果我们把捡到的脏东西放进嘴里会怎么样呢?”“会生病。”“对,你们太棒了,都知道脏东西放进嘴里会生病,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讲卫生,吃饭前要洗手,上完厕所也要洗手,对吧。”以这种“自由式”的方式进行随机教育,不仅能够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够让孩子们养成爱护环境,珍惜环境的好习惯,由此可见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起到最基本的幼儿教育效果,还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四)家校合作促进幼儿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除了要在幼儿园中教育进行良好的贯彻和执行,还需要有家庭的充分配合,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个主要的场所,对于孩子来讲也是一个小型的社会,现阶段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很多老人和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没有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家庭生活和学习环境,作为幼儿教师要及时的和家长进行沟通,如开展一些幼儿园亲子活动,让家长们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看看孩子们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幼儿园生活之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借此机会教师要和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让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给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家校合作的关键在于,教会孩子们不仅要尊重老师还要尊重家长,让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幼儿园可以借助中国传统节日让孩子们对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爱,如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又叫做老人节,幼儿园可以借此机会开展“敬老活动”,让孩子们邀请自己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来参加幼儿园的活动,或者让孩子们每天坚持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帮父母减轻负担等等,看似简单的活动但是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能够让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活动明白,自己已经长大,也是家里的一份子,应该帮助家里承担一定的责任等,为孩子们之后的小学生活乃至社会生活打下基础。四、结论综上所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深刻理解生活教育理论的意义,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认真贯彻和执行,将幼儿教育生活化、实践化,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全面型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蒋雯英.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素质教育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7.[2]马慎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3]薛彦平.陶行知思想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7.[4]凌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素质教育中的应用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7.[5]朱承婷. “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6.169万方数据

篇八:对幼儿品德教育理论意义

"#$ 学院%" 2020 年第 9 期 ( 总第 287 期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幼儿德育的启示吴越摘

  要 :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包括三元交互作用论 、 观察学习 、 自我效能感三方

 面的内容 。

 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其养成良好的生活 、 卫生习惯 , 学习基

 本的人际交往技巧 ; 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幼儿逐步明辨是非 , 塑造良好的行为品格与道

 德品质 。

 在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 , 从关注幼儿的道德背景 、

 道德熏陶 、 巩固道德感三方面具体阐述该理论对幼儿德育的启示 。关键词 :

 班杜拉 ; 社会学习理论 ; 幼儿德育中图分类号 :

 :

 G611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

 :

 1671 - 6531 ( 2020 )

 09 - 0074-07班杜拉在继承与发展了心理学家赫尔 、 米勒 、 多拉德等人 “ 社会学习 ” “ 模仿理论 ” 观点的基

 础上 , 提岀 “ 观察学习 ” 这一替代性 、 无尝试的学习方式 , 全面 、 深入地阐述了社会学习理论 , 推

 动了观察学习的大量相关研究 , 其社会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

 笔者从三

 元交互作用论 、 观察学习 、 自我效能感三方面介绍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 同时分析对

 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多方面的意义 。

 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 从关注幼儿的道德背景 、 道

 德熏陶 、 巩固道德感三方面具体阐述其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启示 。― 、 、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 )

 三元交互作用论义心理学家

 人的

 的 ,

 社会

 的观点 ,是由外部刺激引发 , 也不仅受内部因素驱使 , 而是由二者共同决定的 。

 因此 , 班杜拉提岀了三元

 作者简介 :

 :

 吴越 / 哈尔滨师范大学在读硕士 (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

 。

 74

 幼儿教育 ■交互作用理论 , 阐释了个体 、 行为 、 环境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 。

 个体是指个人的知识

 水平 、 态度 、 期望 、 信念 ; 行为指个体的具体行为 、 选择 ; 环境指外部的物理条件 、 他人 、 刺激和结

 果 。

 个体的某一行为 、 选择由个人态度 、 信念与外界环境 、 状况决定 ; 个体的不同行为表现和自身

 的态度水平又会反过来改变外部环境对待个体的方式 ; 而个体的期望 、 信念也受过去的行为经

 验和当下环境所决定 。

 个体 、 行为 、 环境三者各自存在又彼此影响 、 相互决定 , 人不再是面对环境

 刺激变化的被动接受者 , 而是可以通过自身以及行为改变环境的主动创造者 。( 二 )

 观察学习社会认知理论将学习的发生途径分为行动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 行动性学习的关键在于实

 际的行动和体验 , 强调从 “ 做中学 ” , 而替代性学习是一种通过观察 、 聆听榜样的具体行为及其强

 化性结果而习得新行为的途径 , 强调 “ 观察榜样 ” 。

 班杜拉提岀的 “ 观察学习 ” 不同于模仿 , 模仿

 只是对他人动作 、 行为的简单重复和再现 , 而观察学习则需从他人的行为和结果中获取信息 , 是

 更为复杂的 、 包含思维的过程 。认为

 学习

 是

 过信

 的认知

 过

 知

 识

 个过

 、

 、

 现和动机 4 个组成部分 。

 ⑴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首要条件 , 受观察者和榜样的状态 、 特征所影

 者的

 知

 水平 、

 经验 、

 的

 、

 和

 行为

 的

 、畅性等 。

 保持过程是指观察者对榜样的行为以符合 、 表象等方式存储在头脑中 , 受观察者的认知

 发展水平和言语描述 、 动作演练的影响 。

 例如 , , 5 岁以下的幼儿 , 主要依靠视觉表象来保持观察

 到的行为 , 而成人既可以依靠视觉表象 , 也可以依靠符号转换对榜样行为加以模仿 ; 观察的同

 时辅助言语描述和动作演练等多样化的参与形式更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

 运动复现过程也称为生

 成过程 , 需要基本的从属技能 , 如体力 、 技巧等 , 也受外部对其正误反馈的影响 。

 动机过程是指个

 体是否选择去操作其通过观察学习所获得的新行为 , 他对习得行为的反应和表现主要取决于榜

 样行为是否得到强化 , 即替代强化 , 除此之外 , 还有个体对自己行为后果体验的直接强化和主动

 维持自己行为的自我强化 =( 三 )

 自我效能感与行为主义强调 “ 行为结果 ” 的观点不同 ,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 ,

 同时也受人的认知因素制约 。

 行为产生的结果反过来刺激行为频率的增加这一强化现象 , 不单

 是因为这种正向结果而产生 , 同时也因其影响了人的认知而激发人的行为 。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

 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 指个体相信自身能够达成某一行为 , 对这一特

 定能力的感知 , ⑶其能够达成的信念越强 , 行为表现就越积极 = 自我效能感主要受个体自身行为

 经验的影响 , 实际表现为自我效能感的评估提供了最有效的信息 , " 4 $ 除此之外 , 个人的情绪状

 态 、 他人的鼓励和替代性经验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 = 效能感会影响人们对活动的选择 、 坚持 、 努

 75

 长 "#$ 学院%" 2020 年第 9 期 ( 总第 287 期 )力程度 、 情绪以及学习行为 -二 、 、 对幼儿道德教育的意义教育是立国之本 , 德育是教育之魂 。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岀 , 教育 “ 千教万教 ” , 是 “ 教

 人求真 ” , 学生 “ 千学万学 ” , 在于 “ 学做真人 ” , 而幼儿期是人一生全面发展的基点和终身教育的

 开端 , 德育至关重要 , 幼儿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学校德育和终身德育的基础 。

 ⑸

 皮亚杰 、 科尔伯格等心理学家曾指岀 , 处于幼儿期的儿童道德认知水平尚未发展成熟 , 处于前道

 德 、 他律道德阶段 , 无法运用道德理性思考 , 道德认知 、 道德判断都较为浅显 , 无法完全理解道德

 规律 , 这意味着教育者应采取幼儿便于接受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 , 尊重其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

 特点 , 着重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初步的道德意识 , 进行道德启蒙和行为示范 , 其主要意义有如

 下三点 -第一 , 形成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幼儿处在性格形成和习惯培养的关键时

 期 ,

 成

 的

 生习

 和生

 的

 力 ,

 知生

 的规律

 、序性 、 道德性-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 , 每个幼儿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 都需要顺应社会规范和秩序 ,

 因此 , 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对社会的责任 , 尊重他人的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是幼儿道德发展的重要方面-例如 , 吃饭时不应大声喧哗 , 餐后自觉把垃圾放到回收处 , 去洗手

 间要排队 , 节约用水等 -第二 , 学习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进入幼儿园 , 每个幼儿都面对多重角色的切换 , 从扮演儿

 子 / 女儿 、 孙子 / 孙女转变为学生 、 小朋友 、 好朋友 , 与此同时也带来多样化的交往可能和交往方

 式 ,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同伴交往-同伴交往不同于晚辈和长辈之间的交往模式 , 它更加平等 、 多

 元 、 自主 , 同时也面临着差异和冲突 , 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 , 可以在认识人与人之间差异的

 基础上学习如何采取恰当的方式处理矛盾 。

 人际交往意味着尊重 、 关爱 、 认可 、 包容 、 协调等个人

 美德与优良品质 , 人际交往的和谐是个人内心精神世界的充实和满足 , 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道

 德基础-第三 , 初步形成良好的行为品格与道德品质 。

 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培养还是人际交往

 中的行为表现 , 最终目的都在于引导幼儿学会明辨是非 , 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 , 具备良好的

 德行和品质-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 中指岀 :

 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

 习惯为主 , 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 , 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中 - ! %# 由此可见 , 幼儿德育重

 视在游戏 、 生活 、 体验中引导其形成节约 、 爱心 、 助人 、 分享 、 合作 、 谦让等品德 -76

 幼儿教育 ■三 、 、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 )

 结合幼儿社会背景审视其道德发展根据三元交互作用论 , 个体表现岀的行为受其态度 、 效能感以及周围的物质环境 、 精神环境

 等相互影响 。

 因此 , 我们在审视幼儿某一道德行为时 , 也要结合其自身的认知水平 、 认知风格 、 家

 庭环境等因素来进行细致的分析 , 判断其道德发展现状进而提岀适宜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措施 。例如 , 小班幼儿糖糖和果果在建构区各自游戏时发生了抢夺玩具的现象 , 糖糖拿走了正方

 形积木 , 果果用手打了糖糖的肩膀 , 针对糖糖和果果表现岀的道德行为 , 我们不能界定果果有攻

 击性倾向 , 产生攻击性行为 , 而应该结合果果个体情况和家庭背景来审视其道德行为 。

 通过和果

 果的交流以及对其社会认知水平 、 家庭背景进行分析 , 我们得岀果果这一行为的目的并非攻击 ,

 而是对糖糖这一行为的拒绝 , 是想要拿回正方形积木 , 但果果属于独生子女 , 在家庭中备受宠

 爱 , 不存在发生玩具冲突的情况 , 此时 , 果果刚进入幼儿园和同伴接触 , 不懂得如何合理地表述

 自己的需求 、 处理伙伴之间的冲突 , 缺乏解决矛盾的策略 , 因此才表现岀这一行为 。

 结合幼儿的

 个性特征以及家庭背景 , 才能更加全面 、 深刻地了解其此刻的道德发展水平 , 以及制定有针对性

 的教育策略 。

 教师一方面应向果果指明 , 打人是不正确的处理方式 , 将会引起更激烈的冲突 ; 另

 一方面教给果果在面对类似的冲突时 , 如何用更加安全 、 礼貌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 , 最终逐渐

 形成自身的策略体系 。同时 , 我们也应重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道德氛围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 , 幼儿园和家庭都

 需要为幼儿营造岀积极向上的道德氛围 , 如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应注重整洁性和秩序性 , 使其养

 成 “ 让玩具回家 ” 的习惯 ; 家庭中应摒弃 “ 唯智育 ” 观 , 深刻认识到儿童德育的价值 , 在生活中引

 导幼儿形成责任感 。

 幼儿园和家庭开展家园合作 , 形成德育网络 , 关注幼儿德育的连贯性 、 一致

 性 、 全面性 、 系统性 }( 二 )

 重视榜样对幼儿道德发展的价值一方面 , 根据三元交互作用论 , 榜样作为幼儿内在感知的精神环境 , 将从不同方面对幼儿表

 现岀的行为产生影响 ; 另一方面 , 根据观察学习理论和幼儿模仿的天性 , 幼儿将通过对榜样行为

 的注意 、 保持 、 再现 、 强化的过程 , 将这一行为内化进自我的认知图式之中 , 成为自我行为本身的

 一部分 。

 因此 , 我们既要重视榜样对幼儿道德发展的正向推动作用 , 也要规避反向角色表现岀的

 反社会行为对其道德发展的消极影响 。1. 重要他人 } 重要他人是指幼儿在真实生活情境下接触到的重点人物 , 该人会较大范围 、 较

 大程度地影响着幼儿的道德认知 、 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 具备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他人将成为

 积极推进幼儿道德发展的榜样 } 幼儿周围的重要他人主要指家长 、 教师 、 同伴 , 其中成人在幼儿

 77

 长 "#$ 学院%" 2020 年第 9 期 ( 总第 287 期 )眼中是富有智慧 、 成功 、 权威的 , 因此其道德发展更易受家长和教师的榜样影响 。家庭作为幼儿最先感知 、 接受世界的场所 , 父母的言行举止 、 看待世界的态度以及对待世界

 的方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幼儿 。

 同时 , 儿童的行为即是父母行为的一面镜子 , 一个常常伴有攻

 击性行为的儿童很可能是在家中习得了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 ; 一个相互尊重 、 信任 , 且邻里谦让

 友爱的民主家庭也会培育岀一位诚实 、 谦逊 、 富有爱心的儿童 。教师的行为同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行为 。

 一个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坚持 , 以稳定的情

 绪去处理问题的教师就会给幼儿树立正向的榜样 , 幼儿在自身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能够勇于尝试

 而不轻易放弃 , 以积极平和的心态而非暴躁消极的情绪逃避困难 ; 一个在犯错时勇于承认自我

 错误并道歉的教师会使幼儿意识到人人都会犯错 , 错误并不可怕 , 难能可贵的是勇敢 、 谦逊 、 宽

 和同伴作为幼儿的主要交往对象 , 也是他们乐意效仿的榜样 。

 但受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 ,

 幼儿仍无法独立进行客观的道德判断 , 辨别是非依靠成人的反应 , 因此 , 正确选择同伴榜样往往

 需要教师的引导 。

 例如 , 通过在大家面前表扬某一幼儿的具体行为来激发其他幼儿效仿 , 使其逐

 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儿童就像海绵 , 贪婪吸收着周围的养分 , 而言传不如身教 , 孔子曾说 :

 其身正 , 不令而行 ; 其

 身不正 , 虽令不从 。

 对幼儿的道德教育应避免过多的说教 , 而将具体 、 形象的道德行为展示给幼

 儿 。

 成人既要正确利用同伴榜样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 也要关注自身行为的双重作用 ,

 从自身做起 , 关注生活 、 交往中多方面的细节 , 将真正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品质传递给幼儿 , 激发

 其内在的德行潜质和生命活力 。2. 虚拟角色 。

 虚拟角色是指处在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 , 通过电视 、 电脑 、 手机 、 图书等一系列

 承载信息的工具观察 、 了解到并不真实存在的人物 , 而对于幼儿来说 , 虚拟角色的榜样主要是指

 在动画片和儿童绘本中出现的形象 , 动画和绘本作为幼儿了解世界的一种生动 、 形象的方式 , 为

 其喜爱和着迷 。

 而在繁杂的图画 、 动画中涌现岀的多元而立体的种种角色 , 不全适宜幼儿的道德

 发展 , 例如 , 被父母教导 “ 不应该打人 , 那是不正确的 ” 的幼儿却在动画片中频繁目睹暴力画面 ,

 这种冲突将导致幼儿的道德标准混乱 , 而暴力和伤害没有被制止也未受到丝毫惩罚 , 幼儿将会

 通过观察从而效仿这一行为 , 认为 “ 打人好像并没有什么不对 ” “ 也不会有丝毫恶性后果 ”...

篇九:对幼儿品德教育理论意义

期良好品德及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摘

 要 学前教育是一个人生整个旅程的重要奠基时期,也是每个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行为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

 可以说,良好的行为品德和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能否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生活质量以及学习、工作的效率,而且,进而可能会影响一个人整个生命期的成功和幸福。

 古人说过:“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也就是说,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引导所有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品德,形成有益于其终身发展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

 学前教育,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

 1.

 绪论 1.1

 学前教育简介 学前教育(Preschool Education)是由我们的教师和家长能够利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以及实际事物为入学前的儿童的智力等各方面进行培养,使他们更加的聪明,能够有系统、有合理计划而且符合科学规则的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方方面面的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发展完善而进行的教育。

 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缺乏对他人的关心,不懂得分享,因此,作为家长和幼师,应积极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分享、乐于分享。

 1.2

 发展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幼儿教育事业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无论在数量和教学质量及管理方面,都有快速的发展和提高,体现了启蒙教育的特点,为小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依据 0 岁~6 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学前教育的原则可概括为:

 (1)从胎教开始适应各年龄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教育; (2)促进学前儿童体、智、德、美的良好发展与个性的健康发展; (3)成人对学前儿童的照管与教育相结合; (4)以兴趣诱发,在游戏中成长; (5)创设适宜的环境,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2.

  幼儿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学前期是人生旅程的一个重要奠基时期也是儿童能否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能够正确引导以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行为品德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学前教育是对 0 岁至入小学前儿童实施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德、智、体、美”诸方面同时发展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各方面应该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互相渗透。

 2.1

 幼儿期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人的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以及实践和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又是不大容易被改变的。改变对事物的一些认识比较容易,而要改变多年才形成的一些习惯却十分困难。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总结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不少家长为孩子种种不良习惯十分烦恼,在教育上感到困惑,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长在孩子的早期忽略了良好习惯的培养与训练,良好的习惯必须自小开始培养。

 2.2

 良好品德及行为习惯引导方法 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内容很广:爱祖国、懂礼貌、讲卫生、正确地洗手入厕、文明进餐、遵守公德、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生活自理、生活安全……等等。

 如何正确的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在关键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2.1

 遵循科学的原则 任何事情都不能任意为之,在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更不能按照想当然的去做。

 2.2.2

 激励方法要适时、适当 目前很多教育人员都认识到赏识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作用,注重通过赏识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自信心是来源于成人不断的激励和表扬。当孩子有了良好的品德以及行为方式时,作为家长应更加适时、适当地给予一些表扬鼓励,使孩子获得他自己被赏识的成就感,和被肯定的欢喜感,从而强化良好行

 为习惯的养成。反之,如果发现不好的行为习惯时,家长可以适当采取一点儿惩罚措施,让孩子在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确不良习惯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习惯。

 另外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更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好策略。

 2.2.3

 父母做好榜样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对孩子来说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因为孩子的可塑性很强,父母好的行为会对孩子起着好的作用,父母的不良行为更容易让孩子学坏,这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个老师,孩子很多行为习惯都是来源于父母。所以说,父母必须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身体力行,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孩子就会在父母的良好言谈举止中获得更多的思想辅导和心灵营养,以及更好的精神扶助和铸造。

 2.3

 行为习惯培养方法策略 学前教育是所有人一生受教的起步,是最重要的一步。所有的幼儿教育工作人员,都应该有系统的、专业的方法策略,来培养每一个孩子获得良好的行为品德。

 2.3.1

 规范化的系列教育 幼儿园必须要建立一日常规,对所有的孩子进行系列化的教育。我们知道,3~6 岁幼儿是决定日后个性品德能否形成的关键阶段时期。每个幼儿的可塑性都很大,由于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对他们的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

 在幼儿教育时期,必须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为每一个幼儿制定合适的一日活动常规,指导孩子们在一日生活中、学习中应该做到的内容,以及应遵守的一些规则,它能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

 2.3.2

 教师与家长互相辅助 在今天这个社会,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品德及习惯是非常困难的。传统教育留下了很多的旧思想,旧文化以及一些不好的风俗习惯,深深的烙印在了老一辈的家长脑海中。

 每个家长都很疼爱的自己的孩子, 祖父母及父母亲过分溺爱孩子给教师的教育工作带来了阻碍。但是,幼儿学前期大班入小学,既是一个从学前期进入学龄期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他们要从以游戏为主的活动内容进入以学习为主的生活。为了让孩子们更能适应学校的生活。我们从学前期开始,提前为孩子们做好了各种准备工作。

 所以说在幼儿了教育期间,教师与家长必须做好沟通,相互协作才能取得有效的作用。

 2.3.3

 尊重幼儿思想,帮助其建立信心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是主人,我们就是要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孩子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这才是积极的,而不是强迫。

 建立自信心是所有人对自己的充分认识以及正确评价。能够从小建立起自信心的孩子能够积极主动的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与周围的同学、朋友相处融洽,面对困难能够敢于尝试,不会退缩。我们知道,在幼儿园中,有相当一大部分的小朋友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产生自卑心理,在诸多活动中表现拘束,不敢表达自己,面对新生事物,在不熟悉的人群中不能放开自己,发展自己。

 所以说,在学前教育中,老师们要着重加强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从而使得每一个小朋友都能培养出自信心,培养出良好品德及行为习惯。

 3. 总结 对幼儿的教育工作,不仅仅在于单单的某一个方面,家长和教师必须同心协

 力,以身作则,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做好一个榜样,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孩子,影响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工作中,一定要把培养孩子的良好的行为品德和生活习惯作为首要位置。

 另外,教师和家长不仅仅需要为孩子制作计划,规则,更重要的是必须监督孩子们严格遵守,督促他们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使他们将来能称为一个为社会、为家庭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相信,在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所有的孩子们都能够养成好习惯,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越加轻松。

 参考文献:

 [1] 刘克兰主编的《现代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 李季湄、肖湘宁著的《幼儿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 黄人颂著的《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篇十:对幼儿品德教育理论意义

hellip;论…建. . 鳇…黼煳嘲黼湖剃隧夏朗嗍[ 摘要]道德教育现代性的生成与转换是社会现代化和人自身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幼儿道德教育也应实现这一转变。

 当代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的发展成果是其实现现代性的基础。[ 关键词]道德教育; 现代性; 道德哲学; 道德心理学从根本上讲, 没有人会怀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尤其是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远离粗俗和粗野, 是个道德高尚的人。

 对德性的弘扬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与民主、 法制等问题同等重要的问题, 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未来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

 但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现代性的德育, 当前德育实效性不高, 根源正在于其现代性不足。

 本文论述了幼儿德育的现代性内涵及其当代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的基础。一、 幼儿道德教育的现代性内涵幼儿时期是个很特殊的时期, 对道德教育来说, 也是个很重要的时期, 俗话说“三岁看小, 七岁看老” , 抛开其科学性不言, 其中反映出的道理多少还是有些启示的, 所谓“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 。

 正因如此, 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重视儿童早期的道德教育, 从古罗马的昆体良、 普鲁塔克到近代大教育家夸美纽斯, 从中国古代的颜之推到近代文人斗士鲁迅等, 都是早期道德教育的倡导者。但是传统德育的影响并不全都是积极的。

 如以“使为则为, 使止则止” ( 《颜氏家训・教子》 )为核心特征的重命令轻理喻、 重权威轻个性、 重控制轻选择、 重规训轻德性、重服从轻体验等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家庭和幼儿园里还大量存在。

 这些都与德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不相一致。道德教育需要尽快完成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现代化需求。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性而言的, 从其表现形式看, 应体现在道德教育的性质、 目标、 功能、 价值、 内容、 过程、 方法、 手段、 途径等方方面面; 从其存在特性看, 则应具有科学性、 民主性、 终身性、 全面性、 主体性、 发展性等特性, 其中主体性与发展性是核心, 因为“现代德育以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为中心, 或者说以促进主体现代德性发展为根本。

 主体性、 发展性也就成为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

 ” IJl因海洋此, 所谓“幼儿德育的现代性” 就是坚持以幼儿为德育主体, 在发展性德育理念的指导下, 通过幼教工作者的启发、引导与幼儿的认知、 体验、 践行的互动, 促进幼儿德性的健康发展。

 德育的现代性要求幼儿道德教育必须走出以往片面主知或主情或主行的德育模式, 走向知、 情、 行协调发展的德育模式。

 幼教工作者不仅要使自身工作更贴近幼儿心理特点, 而且要认真反思在社会现代化背景下幼儿德育的发展方向及其功能价值。

 为此, 我们必须利用当代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来充实幼儿德育的现代, 眭蔓枣础。二、 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哲学基础从哲学视角观照道德教育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道德总是哲学在思考伦理价值时的首要选择。

 道德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是引领一个时代道德发展的航标。

 美国著名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曾说:

 “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是研究道德教育的两个基本领域, 道德心理学是研究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 道德哲学探讨道德应该怎样发展的问题。

 在我们为道德教育找到一个合理的基础之前, 必须把心理学上的‘是’ 和哲学上的‘应该’ 这两种研究结合起来” 。

 ‘燃而, 令人遗憾的是, 直到今天道德实践领域并没有很好地实现二者的联姻, 不仅如此, 教育者的观点和行为也较少明确地从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出发。

 这种现象在基础教育包括幼教阶段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非常明显, 直接表现是道德教育的人为痕迹随处可见。

 “如果说人们对道德哲学家很少直接就道德教育问题发表言论还只是感到遗憾的话, 那么教育工作者不能或很少自觉利用道德哲学的成果, 则可称之为教育的不幸了” 。

 131实际情况正是这样, 教育工作者还缺乏对道德教育价值的深刻反思, 对当前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和进行什么样的道德教育等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也缺乏主动寻求道德哲学研究成果的意识。

 然而道德哲学对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推进道德教育现代化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诚如著名教育哲学家乔治・奈勒( G ・F - K n eller)所言:

 “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像力, 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

 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 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

 教师通过哲理的思考, 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型生Q 篁曼塑 万方数据

 种重大问题。

 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

 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 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 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_ f旦. 是, 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

 ” [ 4 1因此, 与所有教育工作者一样, 幼儿教育工作者首先也应是一位道德哲学家, 对幼儿道德发展应有自己的且符合时代要求的思考, 从而使人的德性在生命的幼年就能得到深深的培植。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对人已从多方面提出了要求, 而最根本的是要求人从唯知是求、 唯知是德的“知性人” 困境中解脱出来, 将人的发展融人与社会、 自然及环境和谐发展之中, 建构起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德性人。

 这就需要从幼儿阶段做起, 要让幼儿德育走出传统的重智轻德、 重护轻养( 修养)、 重教轻育等诸多怪圈, 真正使幼儿德育建立于现代性之上。

 从当代道德哲学的角度来看, 当前幼儿德育要认真反思并处理好以下若干重大问题:一是道德教育与习俗教育的关系。

 学界普遍认为, 道德与习俗同属社会规范, 但习俗是非道德性社会规范, 道德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而习俗则是特定社会的一致性认同或权威的规定。

 对幼儿道德教育来说, 如何看待道德与习俗的关系, 涉及到对幼儿德性价值的不同认识。

 有些幼教工作者倾向于认为幼儿还处在道德睡眠时期, 对幼儿谈道德不切实际, 有“小题” 大作之嫌, 他们往往以习俗教育代替道德教育, 认为幼儿需要的只是遵守。

 显然, “单纯服从并不是道德, 道德不只是盲目地接受习俗和传统。

 ” [ 习二是道德、 社会准则与个人选择的关系。

 在幼儿是否需要自己的道德选择这一问题上, 不少人认为幼儿太小, 还不懂得选择。

 其实这是对幼儿作为道德主体这一事实的极大漠视。

 无视幼儿的道德选择, 道德教育就只能是成人的意志,是成人的随意干预和强迫控制, 所培养的也只是一种“听话” 道德。

 作为道德哲学的一个公设, …道德的’ 不仅指服从和适应特定社会所认可的习俗和规则的行为, 而且指个人在面临各种不同原则和行为时所作的选择行动。

 ” 【q 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 W illia m - K ・F ra n k en a )也说“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 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

 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 但不能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

 ” [ 7 1与这一现代德育思想相一致, 教育部20 0 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规定, 幼儿园必须“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 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 计划活动, 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 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 三是纪律与道德发展的关系。

 教育者习惯将纪律诠释为对外在强加的各种社会准则的服从, 是控制孩子的一种手段。

 这种纪律观值得认真反思。

 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纪律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结果, 而不是个别的特殊的方法” . 作为一种教育的结果, 其目标状态表征为“自觉纪律” 18 1( 即不论有无监督, 主体能始终做出正确的行为)。

 比较上述两种不同的纪律观, 可以发现包含于其中的各自不同的道德主张和明显不同的道德教育趋向, 在前者纪律是一种工具, 有很强的成人取向, 而在后者纪律则成为发展的目的, 是一种儿童取向, 纪律不再是束缚儿童自身的一种手段, 而成为有益于儿童发展的发展性纪律, 即实现了纪律教育由外在控制到内在自我调节的恰当转换。以上三方面相互联系, 集中到一点就是当代道德哲学要求人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下, 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建设方向、 德性培养等问题予以重新思考和判断。三、 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心理学基础正如柯尔伯格所言, 道德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幼儿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

 对幼教工作者来说, 了解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是为了熟悉和掌握幼儿道德发展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幼儿有灵有情也有智, 他( 她)不是行为主义者手中操纵的机器, 也不是认知主义者所解读的那种冰冷理性, 甚至也不可以当作被解读的“文本” 。

 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既不是成人经验的总结,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 而是随幼儿生活的发展一起发展, 随幼儿的成长一道成长的。

 幼儿生命的鲜活性使得他对生活有着无比的热爱, 对人类道德有着不尽的探索兴趣, 他对道德有着一份天然的情感, 这种情感就是善。

 幼儿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会构成他对道德理解的一部分, 也是他今后道德自我建构的重要内容。

 因此, 教育者有责任呵护并珍视幼儿对待世界的这份情感, 并使对幼儿的道德教育能很好地适应其成长的特点和规律。作为道德心理学领域的旗帜性人物,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已于上个世纪先后研究了儿童以道德认知为核心的道德发展规律, 从总体上揭示了道德发展遵从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趋势。

 然而, 从20 世纪下半叶以来, 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启示, 道德心理学领域关注的问题开始转向儿童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方面, 这使得传统单向度的社会决定论道德教育开始走向它的尽头, 突出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体验、 移情与社会行为的研究, 二是关于选择、 建构与道德发展的研究。

 这两方面的理论及其应用对于提高幼儿德育的现代性水平, 增强其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首先, 当代道德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转向之一是确立道德品格自我建构的范式。

 根据“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 [ 9 1的观点, 人的道德品格就不再是一些固定不变或与情景无关的特质, 正如“人们并不像拥有一定的眼睛颜色和身高那样拥有人格特质和道德德行” , [ 1叫道德品格是儿童对情景选择并与情景相互作用的结果。

 “自我建构观” 强调品格建构的主体性和情景性特征, 突出了品格形成过程中自我选择、 情景支持等因素的作用, 对幼儿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皮亚杰的研究表明, 儿童到幼儿晚期时已有自律道德的萌芽, 我国学者的研究也表明, 我国幼型堡Q 簋里塑 万方数据

 理论建设儿4 岁时就已经基本能摆脱成人的影响, 做出许多独立的判断, 7 岁时主观性判断已有明显发展, 到9 岁时这种判断基本取代了客观判断。

 ( 李伯黍, 19 8 1)既然幼儿时期已有初步自律道德的意识( 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是一种自律的道德), 那么发展幼儿自律道德就要尊重其自我选择的权利。

 其实, 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 A ・L ・G esell)早已提出“二岁危机期” 的概念, 埃里克森( E ・H ・E riek so n )对此解释说是幼儿向父母寻求自我选择的一种反抗表现, 在他的理论中, 主动性与自主性被视为幼儿阶段发展的核心任务。其次, “体验” 正被学界认为是道德生成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

 研究表明, 幼儿一般还不会明确考虑行为的道德后果、 做出道德上的自我批评或自我反思, 其道德体验源于行为的直接结果。

 这种特殊的体验方式连同成人对他的处理方式共同决定了幼儿是一个“愉快的生活者” 还是一个成人眼中的“侵犯的快乐者” 。

 心理学家吉尔・诺姆( G il N o a m )的研究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他认为“儿童早期的一些不良经验会导致一种‘不良意愿’ 模式的建构,而长期的伤害和同伴的拒绝则会扭曲儿童道德互惠心理机制的建立, 从而使孩子感到‘有权力’ 以攻击和剥削的方式对待别人。

 ” 111】

 显然, 对教育者来说, 防止幼儿建构“不良意愿” 模式并代之以“良好意愿” 模式是件极为重要的事, 否则, 当幼儿将这种不良模式整合到道德自我建构中时, 就会在以后生活中解读社会道德情景时形成个人偏见。此外是移情( em p a th y ), 一种替他人着想的道德能力。目前, 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一致表明, 儿童亲社会道德行为与其移情能力密切相关, 而禁止性道德行为则同负疚、 羞愧及厌恶感联系在一起。

 这说明移情有助于儿童做出亲社会道德行为或利他行为, 而且它同儿童的道德判断、 道德推理甚至道德习惯的形成也是整合在一起的, 是影D I甸JD 童道德图式建构的重要因素。

 这种研究喻示了幼儿道德教育的新方向, 并成为培养幼儿亲社会意识的道德心理基础。总之, 反映道德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现实需要, 它必然要求幼教工作者在尊重幼儿道德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 积极转变观念、 改革教育模式, 从而不断增强道德教育对幼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参考文献:【1]班华. 现代德育论.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3, 第12页[ 2]( 美)柯尔伯格著. 魏贤超, 柯森译. 道德教育的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0 0 0 , 第1页[ 31161鲁洁, 王逢贤. 德育新论.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第1、 7 页[ 4 ]陈友松. 当代西方教育哲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 82,第13 5页[ 5][ 7 】

 ( 美)威廉・弗兰克纳著. 黄伟合等译. 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 87 , 第24 7 页【8】

 于钦波, 刘民. 外国德育思想史. 四川教育出版社,19 9 9 , 第4 9 7 页【9 ]郭本禹. 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 山东教育出版社,20 0 3, 第310 页[ 10][ 11]( 美)拉瑞・P ・纳希著. 杨韶刚, 郭本禹主编. 道德领域中的教育.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第154 、 165页( 作者单位:

 24 10 0 0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O n th eM o d ern ityand‰relic B a sis o f P r e sch o o l M o ra l E d u c a tio nT ia nH a iy a n gA b st r a c t :

 T h eg e n e r a tio na n d tr a n sf o r m a tio n o f m o d e r n m o r a l e d u c a tio n isth e in ev ita b lere——q u ir e m e n to f m o d e r n iz a tio n o f b o th th eso c ie tya n d h u m a n h im se lf . P r e sc h o o l m o r a le d u c a tio ...

推荐访问:对幼儿品德教育理论意义 品德 幼儿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