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目前发展趋势7篇

高校信息化目前发展趋势7篇高校信息化目前发展趋势 当代教育科学2016年第11期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的现状、趋势与发展策略●田生湖赵学敏摘要:信息化教学是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命题。 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信息化目前发展趋势7篇,供大家参考。

高校信息化目前发展趋势7篇

篇一:高校信息化目前发展趋势

教育科学 2016 年第 11 期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的现状、趋势与发展策略● 田生湖 赵学敏摘 要:信息化教学是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命题。

 目前人们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信息化教学的某一个特定领域或教学模式上,这不利于信息化教学的整体推进。

 我们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从宏观系统的角度探讨其现状、趋势和发展策略,对信息化教学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在线教学;多媒体教学;信息化非正式学习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势必引起高等教育的持续变革,有人将由信息技术带来的这种教育变革称为第四次教育革命。这次教育变革中信息化教学无疑是人们关注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人们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信息化教学的某一个特定领域或教学模式上,如 MOOC 、翻转课堂、微课程等,很少有人从宏观系统的角度探讨信息化教学的现实状况、发展趋势和实现路径。

 我们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从整体上把握信息化教学的前进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的现状信息化教学在高校中并不是新鲜事物,从我国引入电化教育以来,高校一直在努力尝试如何将技术融入教育教学之中。有关信息化教学的学术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各类新名词层出不群。但是,高校信息化教学实践一直受到教育教学理论(理念)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双重制约,加上一线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信息技术教学应用适应性的建立需要一定的过程,使得高校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并没有呈现出像学术研究里那样的繁荣景象。(一)多媒体教学已然常态化,但应用水平亟待提升多媒体教学是高校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最直接、效果体现最快捷的方式和途径。“目前,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乎装备到高校每一个公共教室,成为当今教师课堂教学最普及最基本的教学方式。” [1] 有研究显示,“多媒体教室在高校已基本普及, 全国 高校 校 均 多 媒 体 教 室 的 使 用 率 为83.99% , 高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程占比平均值为70.3% ”。

 [2] 这说明我国高校多媒体教学环境基本建成,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已成常态。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 相当部分多媒体教学仍然停留在只是播放 PPT课件的较低层次, 甚至有些 PPT 课件纯粹是课本的翻版,没有进行教学设计,也不考虑学生学习风格和认知负荷等问题。这种现象直接反映出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认识不到位、多媒体应用技能不过关、课件制作和资源开发不达标等问题,同时也折射出高校多媒体教学监管不到位、 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因此,配套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多媒体教学环境,尤其是提升多媒体教学设计与应用水平将是未来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二)在线教学处于快速发展期,呼唤高校制度建设在线教学泛指基于互联网开展的有组织、 有计划、较为系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也称作网络教学。在线教学在高校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基本上每—— — — — — — — — — — — — — — — — — —田生湖 / 云南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中心助理研究员,从事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工作和研究赵学敏 / 云南大学档案馆馆员,硕士,从事数字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工作和研究*—— — — — — — — — — — — — — —* 本文系云南财经大学科研基金一般研究项目“技术丰富条件下财经类普通本科有效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 YC2013A15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程与教学37 - -

 当代教育科学 2016 年第 11 期所 211 院校、九成多的一般本科院校以及 8 成多的高职高专院校都已经有了课程教学平台或正准备安装课程教学平台”。

 [3] 这充分说明高校对网络教学具有基本的认同和认可。

 2013 年 MOOC 以不可阻挡之势开始在国内风行,清华、上海交大等著名高校自主开发MOOC 平台,并吸纳其他知名大学加入。东西部高校课程联盟、爱课程网等各级各类 MOOC 教学组织异军突起, 普通高校也是积极响应并选择加入。

 目前,“国家开放大学集聚了国内外优质网络课程 3.3 万门”, [4]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累计发布了各级 (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精品课程 20283 门”, [5] “ 2017 年前将认定 1000 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到 2020年认定 3000 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 各省各高校都建设有数量可观的精品课程和精品视频公开课,为开展在线教学提供了基本的资源保障。另外,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创新,翻转课堂、微课程、混合学习等新兴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有力推动了高校在线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实践探索,在线教学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虽然高校有十多年的网络教学实践经验,但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发展诉求方面, 仍然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线课程学习实施效果如何评价? 校际(联盟)课程如何落地实施,学分如何转换? 知识产权如何保护? 师资如何配备,不同角色教师绩效如何考核并给予激励?精品课程和精品视频公开课等资源如何应用于高校教学? 等等。

 如果此类问题不能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得到有效解决, 在线教学将会一直被边缘化在“正统教学”之外,不可能真正发挥出在线教学的强大优势。(三)信息化非正式学习处于尝试阶段,校本研究有待加强从学习方式来看,高校的信息化非正式学习主要是指在线学习(如论坛、专题网站、博客、播客等)和移动学习(如微博、微信、课程 APP 等)。

 从技术角度来讲, Wifi 和 3G/4G 等移动互联网是实现高校非正式学习的主要路径。然而,尽管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论坛、专题网站、博客等学习资源,微博、微信、 APP 应用等也被广泛使用,但这些资源被真实纳入高校教学的并不多见。

 国内高校的非正式学习还处于尝试阶段,只有个别学校开放了有限的课程 APP 应用, 如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开发的《现代教育技术》、浙江大学出版社开发的《管理学》、北京大学开发的《行政管理学》等课程。

 这些课程多以“精品课程”的配套教材为蓝本,穿插重难点微视频讲解,配套笔记、测验、扩展资源、数据同步等功能模块,可以通过平板电脑和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自主学习,是国内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典型代表,为高校信息化非正式学习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尽管如此,与高等教育数以万计的课程需求相比这些移动学习资源依然微不足道。

 “有研究表明, 非正式学习占个体所学知识的 75% 以上,而人们对它的关注和投入却不到 20% 。

 ” [7] 课堂是有限的,将无法满足持续增长的学习诉求,信息化非正式学习必将在高校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高校如何将信息化非正式学习嵌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这亟需加强研究并进行实践探索。二、高校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趋势(一)从注重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转向内涵式发展高校在过去十数年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主要把精力集中在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数字化校园、多媒体计算机教室、数字化实验室、网络教学平台以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等方面,实质上是致力于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而对信息化教学如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没有给予充分关注和深入研究。从新事物生成到逐渐成熟的发展规律来讲,这种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较大的缺憾与不足。

 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硬轻软、重教轻学、重形式轻质量”的现象也是饱受诟病。

 随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颁布,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也是高校教育教学实践的重点。“深度融合”的本质要求是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 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如结构协调、要素优化、质量提升、水平提高、实力增强等。” [8] 因此,从创新体制机制为切入点,转变信息化教学理念,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资源开发和应用水平,激发信息化教学活力,最终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内涵式发展将成为高校信息化教学科学发展、合理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二)从教学过程的技术性改造转向结构性变革受工具观的影响,以往的信息化教学基本上是在传统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加入技术化元素,将纸质课本数字化后上传网络,用投影等多媒体设备展示教材内容等, 教学实质上依然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经过多年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不难发现这种教学过程的技术性改造并没有实实在在的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局限于发挥其作为资源存储和知识传递的载体功能, 尚未触及学习过程的实质性改变。

 ” [9] 何克抗教授指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若不紧紧抓住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和建构新课程与教学38 - -

 当代教育科学 2016 年第 11 期型课堂教学结构这个中心,是不会有成效的,是要付出代价的, 更不可能对教育发展产生出革命性影响。

 ” [10] 结构性变革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是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结构转变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二是为适应教学结构的变革而引发的服务教学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的变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是结构性变革的核心,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变革则是教学结构变革的基本要求。(三)从学习需求适应教学转向教学满足学习诉求以往高校教学的做法往往是规定好大学生四年内必须学习的课程,这些课程按照一定顺序分布在各学期实施。

 每门课程都有严格的教学标准,要学习哪些内容也被事先规定下来。授课教师无法准确的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完全依赖经验判断,即便发现了某个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也很难给予个别化辅导。

 这实际上在无形中“迫使”学生及其学习需求适应教学规定和状况,压制了学习自由和个性化探索,最终形成作坊式批量生产学生的现实困境。

 然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发展需求,教学应当能够挖掘并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诉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首先要能够准确记录并合理分析学习行为,从中提炼出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及薄弱环节并智能推送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同时也要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在动力。云计算、传感技术、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的出现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可能,业界相关研究人员和教育教学软件开发企业都在竭力探索相关技术的实现路径。随着教育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学习行为分析等新型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高校教学必然能够充分解放人们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和天分,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四)从教育教学服务本校学生转向兼顾服务社会大众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不仅拓展了高校行使职能的路径,也为构筑“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教育系统提供了可能。比如说, MOOC 的诞生打破了人们固有的教育教学服务本校学生的狭隘观念,将教学对象面向全社会甚至面向全世界,大大拓展了高校教书育人、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的深度和广度。

 从培养本校学生的角度而言,将逐渐形成以信息化教学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育系统, 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强大合力;从行使高校职能的角度来讲, 高校教育教学将面向社会大众,有必要向社会开放课程教学资源,为社会大众提供知识资源和智力支持, 同时也接受社会的监督和检验,实际上这也是高校行使三大职能的基本方式。

 同时,通过信息化途径向社会大众提供知识资源和智力支持, 教育教学从服务本校学生转向兼顾服务社会大众,不仅是建设终生学习体系的基本途径,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三、高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的策略信息化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适应信息化教学中“四个转向”的发展诉求和变革趋势,单靠高校本身是无法解决的,需要从创新体制机制、吸引企业等多方参与、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才有可能为信息化教学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创新体制机制,为信息化教学创新应用与推广创造有利条件信息化教学在高校已开展多年,但一直以来都被框定在旧有体制机制下进行,实质上是对传统教学的信息化改造, 没有充分发挥出信息化教学的切实功效。信息化教学作为新生事物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必须创新体制机制以适应信息化教学发展的内在机理,逐步解决信息化在建设、管理与教学方面的条块分割及互相牵制的问题,为信息化教学健康发展培育优良土壤。

 MOOC 与翻转课堂等新兴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高校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政府不断呼吁和倡导,并出台多个政策性文件进行顶层设计,体制机制灵活的高校大刀阔斧向前推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信息化改革浪潮中享受红利。而有些高校囿于体制机制僵化的桎梏使得改革举步维艰,不仅没有享受到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成果,而且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只有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消除各种旧有障碍与顽固壁垒,才能为信息化教学创新应用与推广扩散创造有利条件、环境和氛围。(二)加强校企合作,从资金、资源及人员等方面为信息化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高校在信息化教学创新发展方面至少存在三个软肋:一是资金不能充分保障;二是人力资源不够,尤其是资源开发、 运维管理等方面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三是创新推广能力欠缺,难以发挥信息化教学服务社会的潜力。

 针对上述问题,高校与企业等机构合作现象开始涌现,“随着 MOOCs 的兴起,更多的企业走入高等教育领域,一方面向 MOOCs 投入,追求赢利,另一方面通过参与课程制作、评价和质量监控,渗透到大学的内部治理之中”。[11] 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探索资金筹措的多...

篇二:高校信息化目前发展趋势

外高校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高校信息化问题可以从各 种 种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去探索 , ,比如,教学与学生的培养 、 、教师队伍的建设、远程教 育 育、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 及 及校园管理信息化等。本文 将 将从信息技术对高校教学、 科 科研、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 的 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高等 教 教育的变化来分析当前高校 信 信息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所 遇 遇到的问题。

 国内 外 外高校信息化的现状 事实 上 上,高校信息化的发展与计 算 算机科技的发展紧密相关, 因 因此分析高校信息化的发展 可 可以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不 同同阶段入手。由于计算机技 术 术的发展通常分为主机(M a ainframe)、个人 计 计算机(PC)和计算机网 络 络(Computer N e etwork)三个时代, 因 因此高校信息化的发展同样 可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主机 时 时代,从上个世纪 60~7 0 0 年代起,计算机开始在高 校校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扮演 角 角色。除科学计算以外,各 种 种计算机辅助教育软件,即 C CAI(Computer

  Aided Instr u uction)软件的开发 先 先后列入国外一些高校的研 究 究计划中。不过由于当时计 算 算机应用还不普及,过分集 中 中的使用方式,缺乏方便的 人 人机交互手段,以及昂贵的 价 价格等给 CAI 的实际应用 带 带来诸多困难。

 从 70 年 代 代开始,个人计算机(PC ) )的出现及其普及,为

 CA I I 的研究、发展与应用提供 了 了条件。80 年代美国许多 高 高校建立了 CAI 教室,学 生 生随时可以到这类教室中通 过 过计算机进行自学,也可在 其 其中开展教学、辅导和培训 等 等活动。如依利诺斯大学( U University o f f Illinois a t t Urbana-Cha m mpaign)是当时开展 计 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比较先 进 进的学校之一,有一个很大 的 的 CAI 中心。在指定的计 算 算机实验室中,可以进行不 同同种类课程的教学活动。比 较 较典型的有英语语言教学, 学 学生可以随时通过计算机终 端 端,自学不同程度的英语课 程 程,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先进 的 的了。这个时期计算机尽管 在 在高校的许多活动中,如教 学 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得到 一 一定的应用,但只是作为传 统 统教学和管理的一种辅助手 段 段,传统的教学和管理模式 并 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比 如 如,“黑板+粉笔”的传统 课 课堂教学仍然占主导地位。

  90 年代计算机网络,特 别 别是因特网的出现,给高校 的 的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高 校 校信息化进入一个崭新的阶 段 段。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做 出 出分析。

 ●传统教育模式 的 的变革 在高校的正规教育 里 里,信息化使以教师为中心 、 、面对面、“黑板+粉笔” 为 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 很 很大的冲击。首先,信息技 术 术进入传统的课堂,多媒体 、 、网络等新技术手段取代了 “ “黑板+粉笔”,使课堂教 学 学更加生动、更加有效。

 除 此 此之外,信息化还带来大量 网 网络教学的新模式,如网站 教 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资源 型 型学习、兴趣学习、互动学 习 习等。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与 传 传统的模式相比,不仅形式 新 新颖,还引进许多新的教学 理 理念,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 ,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 性 性等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信 息 息化不仅从各个方面影响了 高 高校的正规教育,同时使函 授 授、业余教育等传统的远程 教 教育,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 都 都起了巨大的改变。基于网 络 络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在对普 及 及高等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以 以及实现终身学习等方面产 生 生重大的影响,已引起不同 领 领域专家以及各国政府的高 度 度重视。

 我国高等学校大 规 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大多始于 9 90 年代,比西方发达国家 起 起步晚了 10~20 年。在 沿 沿海地区和较发达的城市, 高 高校信息化的建设近年来有 了 了十分迅猛的发展,信息技 术 术已广泛地应用于高校的教 学 学、科研以及管理等各个领 域域,取得很好的效果。据清 华 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 心 心提供的材料,清华大学目 前 前每学期已有 700 多门课 程 程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校内 有 有两万多学生通过网络学习 课 课程。我国基于网络的远程 教 教育也有很大的发展,据报 道 道,1999 年我国仅有4 所 所大学开始远程教育试点, 在 在读学生最初只有 7000 多 多名。目前已发展到 67 所 大 大学,共有学生 130 多万 名 名。

 ●网络化数字教育资 源 源的建设与利用 高校信息 化 化提供的另一个重要机遇是 , ,数字教育资源的

 共享与利 用 用,这一点也将会改变我国 整 整个高等教育的面貌。特别 是 是因特网出现以后,资源共 享 享已经国际化。从教学的角 度度看,通过网络的资源共享 , ,使我们有可能学习并享用 最 最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 法 法,真正实现国际化的“名 校 校名师”的教学模式。通过 教 教学资源的共享,在较短的 时 时间里,既可缩短我国与先 进 进国家的差距,又可缩短我 国 国东西部地区间的差距。从 高 高校的科学研究,博士生与 硕 硕士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的 角 角度看,网上资源的开发与 利 利用,也可以较快地缩短我 们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 我 我国数字(教育)资源的建 设 设与利用是高校信息化面临 的 的重要课题。

 与发达国家 相 相比,应该说我们是相对落 后 后的。以数字图书馆为例, 美 美国一个校级的图书馆—— 如 如加州数字图书馆(Cal i ifornia Digi t tal Library, C CDL)就拥有 3200 万 项 项数字学术资源。我国数字 资 资源的建设还刚刚起步,中 文 文网上资源还十分匮乏。这 些 些现状同样会影响到高校的 信 信息化建设。

 ●数字校园 信息化不仅影响到高校的主 要 要教学与科研活动,带来传 统统教学、科研的巨大变化。

 同 同时也会给学校现行的运行 体 体系与管理机制提出挑战, 推 推动它们的变革。推动这种 变 变革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 一 一个是信息化带来传统教学 、 、科研模式的变化,需要新 的 的管理机制;另一个是以信 息 息技术为手段的校务管理, 也 也需要新的机制,即需要一 个 个数字化的校园

 (Digi t tal Campus)。

 数 数字校园的建设也是高校信 息 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 内 内外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信息化给高校带来的影响 与 与变革,或者说,信息时代 的 的高等教育,这是一个值得 关 关注与探讨的深刻课题。许 多 多专家已经认识到,信息革 命 命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 变 变革,而且教育是一个重要 方 方面。

 21 世纪的高等教 育 育肯定是会有巨大的变化, 这 这一点没有异议。但它会如 何 何变化?这又是一个难以给 出 出明确答案的问题。我们可 以 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

 。

 ●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

  信息革命给传统高等教育 思 思想带来巨大的冲击,那么 未 未来高校的任务和功能是什 么 么?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问 题 题进行思考。如何消除教育 界 界的“数字鸿沟”,高校信 息 息化是否可以给落后地区、 弱 弱势群体带来更多的和同等 的 的教育机会。教师在未来高 校 校教育中的作用,新的教与 学 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学校的 正 正规教育与面向社会的大众 教 教育,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 , ,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 系 系等等。理顺这些问题,就 可 可明确未来高校的任务和功 能 能。

 ●多样化的教育模式

 基于信息(特别是网络)技 术 术产生出许多新的教育模式 , ,传统的以课堂和教师为中 心 心的“面对面”的教育模式 受 受到了挑战。新的教育模式 强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灵 活 活性与方便性,强调学习的 主 主动性等,但它缺少面对面 的 的交流,新的陌生的学习环 境 境造成的困难等不利因素。

 因 因此未来的教育应当是多种 模 模式并存的。

 目前已提出 各 各式各样基于网络的教育

篇三:高校信息化目前发展趋势

璺整!堡垒堡芝叁堑查!!!!堡竺竺:

 !垫:

 !!l田基于诺兰模型的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木郑凯. 聂瑞华( 华南师范大学网络中心, 广东广州510 6 31)摘要:

 本文引入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诺兰模型, 并以该模型为指导分析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轨迹和现状, 同时给出高校信息化未来的发展趋势预测。关键词:

 高校信息化诺兰模型发展轨迹现状分析趋势预测中图分类号:

 C A 3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 3—8454{ 2009}21—0013—03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从19 9 3年C E R N E T (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建设开始, 已经历了超过15年的坎坷发展。

 作为信息技术应用与研究的重要前沿阵地, 各高校已陆续建成高速校园网。

 以校园网为枢纽。

 各类信息系统作为传统高校教学、 科研和管理的有效辅助手段, 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主任蒋东兴等认为:

 “高校信息化建设主要是经历了系统集成和应用集成两个阶段。

 客观地说, 本世纪的头几年, 是我国高校信息化发展的黄金时期。

 ’ , 【l觋阶段在国内各高校蓬勃开展的数字校园建设, 其目标是实现高校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应用整合。

 构建基于统一标准、 各类信息充分共享和流通的高校统一数字平台。统观我国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过程, 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系统技术架构、 开发技术或者信息集成手段上. 忽略了用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模型这个高度指导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

 本文引入著名的诺兰模型。

 用诺兰模型来分析高校信息化发展各阶段的轨迹和现状。

 并根据模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一、 诺兰模型的引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查理- 诺兰( R ic h a r dLN o la n )提出一个地区、 一个行业或者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发展的客观道路及规律。

 即“诺兰模型” 。

 诺兰认为. 信息化发展必须经过初始、 推广、 控制、 集成、 数据管理和成熟六个阶段,如图l所示. 各个阶段之间互相联系, 以实际应用需求和技术发展逐步推动信息化不断向更高阶段深人, 阶段之间不能隔断或超越。诺兰模型对信息化发展六个阶段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 如表l所示, 这些描述将使高校信息化建设者根据各阶段的特征明确学校当前的信息化发展阶段, 从而在吲篁■弼、刁/7遵2萋; 2I障低成奉的应用程序运用啦帑座I主’耐现育暖用理片升级蕾虹鬟娩憧田硅事缸撂增值升锰文件用户薛门的正式组织埔S飞跃点幕胃种掘致据址理专业化工作/二瑗梧教更梧献//更正式的规划与j空制糸鲵秀教据娃理{。

 蒜j|盖豁置夕蕊筹嚣出一, 湍∞一毳F簖餮; ; 群器诸兰■蹦蠢田; :

 臻; 鑫; 鐾图1诺兰模型描述的信息化发展曲线表1诺兰模型各阶段的特征描述阶段阶段特征描述计算机H 0 进入企业, , Il竹为办公设备使片j, 府川1F 常少. 通常川柬完成坤撒嵌统计』 二作. 甚乍人多数时杖被’ 与做}J7 机他用。

 初驯引入的- H l算机t要起立传,启策的作片j, 不要求讲究实际的效益初始计算机JI:

 始普及. 一- |}初期尝试的成JJJ. 人们对计算帆技术开始产, 上r实际的, 坫丁. 自身1. 作需求的必埋。

 但推广此时徂容易m 现自H 购机, ; = I H 迮制Jf 发软件的现象,铁少讣划和规划JF 始从整体上控制计舅机伯息系统的发展. 但f ^息系统L |现币点、 分散的特点. 系统年¨ _ 雷l源利H j半1i高。

 柞这阶段后期出现技术转型. 山部l’ 】

 级一川转为企业级戊控制"1. 山以址础改拖和墟础应}}J为土的技术转为以信息资源整台为土的技术用信息系统I:

 判的心想进{ i伞叫规划、 建设与政造f { 息系统. 把企业内部小同的IT 机构_ 【系统统剑集成个系统r 1I进ir 管理. 使人、 财. 物等资源侍息能够存企业内部集成共乒, 史有效地利H I现有的IT 系统和资沸玫据管理系统集成I:

 忭单本完成. 硬件投资坫础已纾完善. 主要天f I数抛的有效管理和利川. 再类山沾厍和模型库运步JI:

 发和完善成熟人们通过致据处理和充分麻用. 使系统决策水平得到捉岛. il算机的件Ⅲ人人地发扦i11来。

 数据处理和监台与需求丰¨ 匹配, 十f _ 会进入情,r6时代・基金项目:

 教育部“十一五…211工程” 经费支持( “211pro ject” , M inistryo f E d u ca tio n )。cH rIB 鄹u 酬却Into 13辫嚣辫嚣万方数据

 l墨整±璺垫蔓堡垒堡!苎量壹!坐!鱼竺竺:

 型竺:

 !坚诺兰模型的指导下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米歇( M isc h e )对诺兰模型提出了补充意见。

 他认为在诺兰模型中。

 作为前后两个阶段的集成阶段与数据管理阶段其实是不可分割的. 集成阶段的实质和主要特征恰恰就是以数据集成为核心的数据管理。

 米歇模型认为信息化的一般路径是由起步、 增长、 成熟和更新四个阶段所构成。二、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诺兰模型阶段性分析诺兰模型从整体的角度提炼了一个地区或者一个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规律。

 虽然不同组织进入各阶段的时间有先后。

 经历的周期有长短, 但在一般情况下区域和组织的信息化发展历程是契合的, 没有跨越诺兰模型阶段发展的模式出现。

 高校信息化的目的就是在学校范围内, 通过网络技术、 信息系统建设和数字校园建设, 提高各高校教学、 科研和管理各项工作的效率, 它符合诺兰模型的一般发展规律, 亦可参考模型进行阶段性分析( 如表2所示)。1. 初始阶段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初始阶段出现在上世纪8 0 年代,其主要特征是引入小型计算机, 并在局部范围内实现有限的网络联接。

 主要应用集中于党政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科研文件的传输及共享和简单的数据处理工作。2. 推广阶段19 9 3年C E R N E T 开始建设, 国内各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和C E R N E T 网络接人工作随之展开, 网络基础服务体系形成。

 信息化硬件投入开始膨胀。

 各高校均开始网站建设. 根据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 从19 9 5年底开放教科网域名( 后缀为ed u . e11)申请以来, 截至20 0 1年9 月 , 有近130 0 所高校申请了教科网域名。

 并申请了150 0 0 个教科网IP 地址。

 121信息系统建设方面. 单机版和基于C /S 架构的信息系统数量急剧增加,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 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建设各自为战。

 逐渐浮现重复建设、 数据冗余及事物不一致的情况。3. 控制阶段从21世纪初开始. 随着高校各类信息系统的不断丰富和网络的广泛应用。

 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立, 应用集成和数据集成的需求开始出现。

 通过建设经验的积累, 各高校认识到重硬件、 轻应用的弊端. 逐渐从整体上去控制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调查” 结果显示:

 目前国内高校几乎都已建立校园网。

 其中拥有10 0 0 M 主干带宽的高校已占调查总数的6 4 . 9 %。

 20 0 5年一些综合类14中嗣教★蕾囊化/2009. 21( 膏教职毂)大学和理工类院校率先升级到万兆校园网。

 131调查结果还显示:

 我国高校在校园网建设过程中. 已经意识到信息资源及应用软件的重要性. “重硬轻软” 的现象会逐渐转变。

 高校在远程教育系统、 数字图书馆系统等建设方面的投资将逐步提高。

 截至20 0 3年底。

 教育部6 7 所试点普通高校累计投入20 多亿元、 电大系统投入4 0 多亿元。

 建立136 个网络教学平台, 开发近万个多媒体课件。

 14 1该阶段后期, 信息资源整合技术相继推出, 20 0 5年前后. 国内重点高校信息化建设已具备向集成阶段过渡的条件。4 . 集成阶段该阶段前期, 高校信息化建设面临数据分散、 数据源不唯一、 核心系统难以对接、 关键数据难以共享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

 数字校园建设在各高校蓬勃展开, 数字校园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以整体规划为基础。

 综合信息标准、采用开放式技术架构构建关联整合的信息系统群和全校统一的信息集成的支撑平台, 为更多类型的用户提供统一展现的个性化服务。5. 数据管理阶段随着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集成程度的提高. 通过数据中心、 数据交换技术和丁作流/数据流定制技术, 高校内数据开始实现按需流动和共享, 数据管理机制逐渐成熟. 数据类型和内容不断丰富, 信息数据成为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资源。三、 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目前国内大部分重点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进入诺兰模型集成和数据管理阶段。

 中小规模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仍处于控制阶段。

 通过对高校信息化建设诺兰模型的阶段性分析。

 说明现阶段以信息资源整合、 数据的流通与管理为主要特点的数字校园建设成为目前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必经之路。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从目前一些高校的实施经验来看, 基本上都经过了3年~5年的建设周期, 其间的整体规划、 工程管理、实施推进等工作. 牵涉了巨大的人力、 物力和资源的投入. 无论对哪个高校而言. 数字校园都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信息工程。四、 高校信息化发展趋势1. 基础网络设施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为使中国在网络信息技术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 0 3年。

 由信息产业部、 科技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教育部、 国务院信息化1= 作办公室、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八个部门联合发起. 并经国务院批准, 启动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这个国家级的战略项目。

 [ 51在此项目的支撑下, 全国有万方数据

 茎±璺垄!堡垒垡!叁堑壹!!!!鱼竺竺:

 !塑:

 竺l田表2高校信息化发展的诺兰模型阶段性分析比较t疆目‘置■置一铀pII广J爱- ●t幢量f 毫・髓,同■I队oo ,J pJ pJ p鼻惮谩一褂娃pJ JJ pJ oJ pJ pJ,J JJ pJ p罔络基麓建{ 殳.主■姓,J,J●J,軎■姓一I_ 鲁D r薯, F1n,嘲B o曹曩龋。舅—鲷oJ pJ pJ p’ , ‘J pJ J1, p. , pJ pJ p. , ●一●. , ,J pJ pJ,x pJ p. , p应用量务建设。■譬瞄oJ p0 0曹鼍—鲁oJ o4 ■伽C F ■_ FJ一. , ,|e●乞_ 生Ik —床・・J p. , p蛋众oJ■一, ■檀直oJ 0. , p荦生童长,J,. , p曩务群体一牲oJ p4 0■职工d. , ,J 0J pJ,技长啦誊一●■oJ J. , ,J,J o. , p一, p. , pJ pJ p. , _明JJ o. , pC 秘一, oJ p. , J咖量信并置拄木・J p. , p主要杓麓挽术。I—拉木pX pJ 0J p. , J■量中由■置。J JJ pJ om ■量t虹■童用‘1, ■■■帕曹曩p. , p. , p用户■台oJ,J●’ , ■珏薹台pJ JJ,. , o奠设特点一应用l台dJ,. , p_ , p龌薹合oX ,- , p—毫叠台一’ , p- Ip掘淡. ■■蛔■X ■. , p10 0 所重点高校和部分国家重点中学率先完成了“C N G I高校驻地网建设” . 20 0 9 年启动了“校园网IP v 6 技术升级建设” 。

 预计到20 10 年底, 参加项目建设的重点高校将实现校园网升级到下一代互联网. 建立安全、 可控、 可管和可运营的下一代校园网试商用环境, 实现校园网用户的IP v 6普遍访问和校园网信息资源的IP v 6普遍服务, 为高校信息化发展打造更加优越的基础网络平台。2. 信息系统的流程整合和流程再造流程整合是信息整合的高级阶段, 它利用工作流、 消息、 协同等技术. 实现全局范围内跨系统的服务调用、 服务编排和界面的整合。

 使得不同类型的用户能够在一个统一的教学、 科研和办公的网络环境下实现对事物的协同处理。

 由于传统的信息系统设计往往只考虑局部效益,整合后的流程必然存在流程繁琐、 成本高昂、 时效性差等缺点, 这就需要进行流程再造和重组工作。

 通过流程再造。

 协调和梳理高校各项工作的流程, 将从本质上提升各项t作的效率和质量. 为高校在当前信息网络技术“更新换代” 的历史潮流中把握新的发展机遇。3. 评价与辅助决策体系的建立评价与辅助决策为学科建设、 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等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数据采集、 数据分析的支持, 促进教学改革, 保障教学质量, 为学校教学管理总体政策的制定提供充分的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

 重点包括网络评价支撑平台和统计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建立以校园网络为基础适应多种评价体系的网络评价支撑平台, 面向教师和学生提供灵活、 个性化的评价模式. 同时与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管理系统紧密集成. 形成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学校完善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支持。建立以现代教学支撑平台中所整合的信息资源为基础的统计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

 对学校教学、 科研及管理过程中的信息资源从不同层面进行挖掘. 包括信息的整理、 统计、 分析、 归类等, 辅助和支持学校和部门( 院系)各级领导的决策活动。

 并面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分类的、 个性化的数据服务。五、 结束语信息化建设和数字校园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 分析高校信息化进程. 指导当前的建设工作。

 并规划今后的发展方向. 是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本文引入经典的信息化一般规律——诺兰模型, 分析与证明了高校信息化发展各阶段与该模型描述的规律相符, 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1】

 蒋东兴, 许庆红. 刘启新, 陈怀楚. 信息集成阶段新一代数字校园建设探讨Ⅱ 1. 教育信息化, 2006( 22):

 18—19.【2J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信息中心. C E R N E T 导报. 2001( 3).【3】

 焦科.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调查【[ E B /O L I].20 0 6 . h tty f f A v w w . e d u c n /su r v e y 16 6 f i/20 0 6 0 323/t20 0 6 0 323 12 9 56 Lsh tm l.【4】

 吴启迪. 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展望Ⅱ 】

 . 上海信息化. 2006( 5):

 10—14.【5】

 邬贺辁.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回顾与展望Ⅱ 】

 . 科学时报. 2008—12- 4 A 4 工程科技.( 编辑:

 于黎明)chIna丘Iu‘蜘Into 15万方数据

 ...

篇四:高校信息化目前发展趋势

l.41 No.2Apr. 2020大 连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第41卷 第2期2020 年 04 月我国高校外语教育政策信息化发展趋势、问题及对策于建波1,2 ,王校羽 2 ,侯英华 2(1.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 102488;2.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河北 承德 067000)摘 要:文章旨在梳理新中国外语教育政策中信息化发展脉络,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信息化政策内容进行分析,并探讨外语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价值定位不清、阶段政策衔接不明、成效评价体系缺失等不足;最后尝试探讨构建智能时代外语教育政策信息化方略的优化策略,以期为我国高校外语教育政策信息化发展提供借鉴。关键词:外语教育政策;高校外语教育;英语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20)02-0111-06收稿日期:2019-11-20基金项目:河北省高校英语教改项目(2018YYGJ063);承德市科技局项目(201707A032)。作者简介:于建波 (1981-),男,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王校羽(1965-),男,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研究。侯英华(1966-),女,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育研究。一、引

 言外语教育政策是语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国家外语能力宏观调控与规划意义重大。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信息化技术在外语教育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至今我国缺少专门的统一的外语规划,也没有统管外语的机构,更没有单独的外语教育信息化的主管部门。在外语规划与政策方面,国内很多学者已经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外语教育政策与规划问题:第一,通过比较国外外语教育规划获得借鉴经验。如胡壮麟(2018)[1] ,陈宇、沈骑(2019)

 [2]等在对美国、欧洲等国家的国别研究中探讨了外语教育规划经验。第二,通过探讨外语教育规划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举措。如胡文仲(2011)

 [3] 、蔡基刚(2019)

 [4] 等就我国外语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提出构想和改革举措等建议。第三,从规划理论层面进行探讨。如程晓堂(2012)[5] 、张慧玉(2018)

 [6]等从语言学、经济学等角度探讨外语教育政策的理论规划问题。从外语政策与规划角度探讨高校外语信息化发展鲜有涉及。本文梳理、分析了新中国外语教育政策中的信息化发展脉络、外语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不同阶段所存在的价值定位不清、阶段政策衔接不明、成效评价体系缺失等不足,尝试探讨智能时代我国外语教育政策信息化发展策略。二、外语教育政策信息化发展历程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存在通常有三种形式:一是领导人讲话或指示促成的通知、意见及规划纲要;二是以会议形式进行座谈之后发布的指示、通知或意见;三是教育部组织专家制定及反复征求意见,正式发布的文件。关于我国外语政策的发展历程,学界有不同的阶段划分,有的学者分为三个时期或四个时期。如沈骑、鲍敏(2018)根据外语教育改革的内容等,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语教育规划划分为全面恢复期、调整改革期、发展完善期、战略转型期四个时期[7] 。王静(2018)根据外语教育改革政策实施情况,将我国高校外语教育政策划分为近现代时期、三轮改革时期[8] 。本文依据以上时期划分和信息技术在外语政策中的角色和作用,将新中国的外语教育政策分为探索、初步融合、深度融合和智能时代四个时期探讨外语教育政策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一)外语教育信息化探索期(1949 ~ 1998年):信息化前期电化教学

 大 连 大 学 学 报 112 第41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外语教育领域由学习苏联片面发展俄语教育到 20 世纪 50 年代末转向英语,由单语走向多语种,初步融入世界体系,开始进行信息化前期的电化教学探索。以政府颁发文件形式对外语资源进行规划。从1952 年政务院和军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全国俄文专科学校的决定》,到 20 世纪 70 年代《关于外语教育七年规划问题的报告》和《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再到80年代的《关于加强中学外语教育的意见》等正式文件达 10 多个。第一次严格意义上的外语教育规划是 1964 年 10 月由国务院外事办等五个教育相关部门联合上报的《关于外语教育七年规划问题的报告》和《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确立了我国外语教育此后七年(1964 ~ 1970)的方针和具体规划[3] 。受“文化大革命”影响,政策执行被迫中止。1979 年发布《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意见》重启外语教育。此外,通过领导人讲话及座谈阐述外语教育政策。1961 年 9 月,陈毅副总理曾对北京外国语学院学生作报告,系统阐述了我国外语教育政策与学习方法。关于电化教学,领导人在讲话中已有所阐述。例如,1960 年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做了《教育必须改革》的发言,指出必须采用新的教育工具,如音频、录音机、幻灯、电影、广播、电视以及分配设备必要的仪器、模型等新式工具[9] 。部分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外语院校、医学院校等利用幻灯、录音和电影等电化教育手段辅助教学。1964 年,我国第一幢电化教学楼在上海外国语学院破土动工,国内开始引进国外电教资料和经验,开设相关电化教育课程,重视培养电化教育人才队伍,开始了电化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建国之后的 30 年中,严格意义上的教育技术尚未进入教育信息化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电化教学的概念才逐渐兴起,也只是利用了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电视、电影、计算机、录音、录像等。20 世纪 90 年代后,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发展,计算机开始辅助教学,为后来外语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初步融合期(1999 ~ 2006 年):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这一时期的外语教育政策确立了采用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方式推进外语教学的改革,这直接影响到外语教学的基础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外语规划通过颁布一系列政策、要求、通知等,开启了以信息技术改革外语教育的新局面。1999 年,教育部颁布《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倡导在教育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从政策上开启了计算机作为英语教学辅助手段发展的新阶段。2002 年,教育部又发布《关于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部分项目的通知》,指出应充分考虑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2004 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试行)》,提出了采用网络化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倡使用计算机、教学软件、课堂综合运用的个性化、主动式学习模式。相应地,也带动了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教学元素的变革,促使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外语教学理论,如语法翻译法、听说法、视听法、情景教学法、认知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功能教学法等[10] 。但是,高校外语教学资源在建设、开发和利用方面尚处在起步阶段,计算机在外语教学中起的是辅助作用,大学英语教学和学习“费时低效,哑巴英语”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教学效果难以达到培养目标要求。为此,2006年11月,教育部成立项目组,启动修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三)深度融合期(2007 ~ 2011 年):多媒体融合教学这一时期由计算机作为教学辅助手段逐步向计算机技术与外语课程有机结合方向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为外语教学常态化。2007 年 1 月,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其中指出以推进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同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新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要求》,进一步在大学英语教学性质和目标、教学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估五个方面做了说明。自此,多媒体资源建设开始飞速发展。陈坚林(2011)指出有学者将 2009 年以后的多媒体立体式教材称为第五代教材[10] 。国家精品课程逐年增加,2008 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普通高校 650 门、军队院校(含武警)课程19门;2009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普通高校650门、

 113 第2期军队院校(含武警)课程29门。2010年度达到763门。教育部(2011)发布《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建设 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1] 。教学模式的转变对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出了要求,教育部(2009)开展大学英语教师网络在线培训,培训范围确定 100 所高等学校[12] 。在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允许结合各地实际制定课程标准,实现了课程管理的个性化发展,在政策上也为信息化教学提供支撑。在基础设施方面,重点建设数字化语音实验室、自主学习平台和网络语音室平台,向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趋势发展。(四)智能时代(2012 年至今):融媒体辅助教学这个时期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融入教育,深入与课堂多媒体教学融合,进入融媒体辅助教学时期。自 2012 年教育部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2 年 3 月)、《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6 年 6 月)、《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2018 年 4 月)、《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2019 年 10 月)等。其中《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旨在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 [13] 。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已经深入到教育领域诸多层面,正在向网络化、智能化、人性化和终身化方向发展。智能化时代外语政策信息化的内容涉及外语教育的各个环节,将外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育管理及教师发展等融合为大数据生态链,呈现出将平面、音频、视频、交互平台等融合的融媒体教学趋势。《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 版)》将大学英语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学术能力或职业英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旨在培养学生满足未来社会需求的英语能力。相应地,在教学方法上则提倡采用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探究式等;教学手段则注重“将网络课程纳入课程设置,重视在线网络课程建设,把相关课程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使课堂教学与基于网络的学习无缝对接,融为一体”。鼓励教师建设和使用微课、慕课,利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改造和拓展教学内容,实施基于课堂和在线网上课程的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鼓励建设大学英语校本数字化课程资源,同区域同类高校跨校开发大学英语数字化课程资源,实现有效共建共享。在教育管理方面则采用数字化资源管理平台。同时在教师素养方面,明确要求“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知识和能力,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融入并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由此可见,智能化时代,外语教育政策无论是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还是在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管理及教师发展诸多方面已经进入深度融合阶段。三、高校外语教育政策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不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至 20 世纪末,我国高校外语电化教学一直处在初步阶段,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手段作为辅助,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师资培训及电化语言教学方面,虽然取得不少进步,但仍缺少甚至不具备“信息化”水平,存在不少问题。第一,教学模式单一。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模式采用电化教学工具,在知识的自动化和体系化建设方面认识不足;第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覆盖面小导致地区差距严重,电化教学开展有限。第三,教学资源建设不足。虽然引进电化教学资源,教材建设、硬件软件教育资源等都比较匮乏,且使用率比较低。第四,电化教育人才建设不足。总体来说,探索时期的高校外语电化教育政策缺乏对语种规划、外语能力以及电化技术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前瞻性考虑。外语教育信息化初步融合时期(1999 ~ 2006)本质上是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该时期的重点在于外语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很多高校兴建了语音室、微机室等硬件设备,有条件的院校逐步建设了计算机网络系统、光盘资料库以及多媒体自学中心等,开通校园网和远程网络平台。在具体实践方面,为改善高校扩招带来的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质量下降于建波

 等 : 我国高校外语教育政策信息化发展趋势、问题及对策

 大 连 大 学 学 报 114 第41卷等问题起到一定成效。但同时也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教师信息化素养不足。受外语教师传统思维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限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存在差异。第二,缺乏计算机辅助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虽然引入了计算机辅助教学,但相应的教学方法未跟进,机械操练的行为主义模式依然普遍。第三,教学资源开发设计存在局限性。该时期的软件设计旨在改革传统外语课堂,但设计理念本质上仍持有“教师为中心”理念,缺少“自主学习”内容的设计。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计算机仅仅是传输知识的平台,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依然依赖教材的内容。外语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时期(2007~2011年)的教学模式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改变 “以教师为中心”趋向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外语教育模式。多媒体教学课堂使得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目标以及评测方式等彼此制约,相互整合,呈现出多模态教学环境。但同时也暴露出以下不足:第一,信息化设备维护与保障体系建设不足。地区建设不平衡,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低,缺少系统规划,许多院校甚至没有专门信息化维护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第二,教师信息化教学理论与实践能力不足。许多教师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对如何设计和实施多样的教学不具备相应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第三,多样网络资源...

篇五:高校信息化目前发展趋势

信息化发展趋势 摘要: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 高校信息化也随之发展起来。高校信息化就是高等学校根据自身的需要, 采用先进的技术构建信息化校园, 以实现校园信息化管理。

 高校信息化不仅能提高高校管理效率、 教学质量, 同时对高校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也有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从高校信息化现状出发, 对高校信息化发展趋势进行论述。

  关键词:

 高校

 信息化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g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 02-0196-01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高校信息化也在不断的发展中。

 其不仅能促进学校管理, 同时也能提高教育水平, 也能为教育提供更多的方便。

 然而高校信息化在实施的过程中, 总会出现一些问题, 这就需要对高校信息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以便更好的进行高校信息化建设。

 如何将信息化技术更好的用在高校管理和教学中, 已经成了高校发展的关键。

  1、 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些高校领导因对信息化认识不足, 没有将高校信息化当做重点来抓,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高校信息化的发展。

 就目前来看, 部分高校已经向统一接口统一门户方面发展, 但是高校信息化尚未有实现统一, 只是部分高校信息化进行了统一。

 实现信息化统一的高校虽建立信息化工作小组设立了信息化建设部门, 但因其缺乏相应的

 权力和资金支持, 使得相应计划不能落实。

 就目前来看, 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高校认为信息化就是教育管理信息化, 忽视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 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 常因不同部门各自为政, 而限制高校信息化发展。

 这就使得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接口, 使信息化建设无法实现统一, 常出现一些数据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很容易出现信息孤岛, 其不仅会导致大量的重复建设, 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 也会给学校的管理、 教学及科研等带来不利影响。同时, 学校各部门系统没有统一的规划、 访问接口, 也会给用户访问数据库带来麻烦; 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 重视硬件设备建设, 而不重视软件建设, 也会限制高校信息化发展。

 毕竟硬件设备成本高,短期内无法取得成效。

 而软件则不同其成本先对较低, 短期内就能取得相应成效, 企业信息化建设也比较明显。

 软件作为信息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不仅关系着国家政治, 同时也关系着国家的未来。

 在不久的将来, 其将成为前景最广阔的新兴产业。

 然而, 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 一些高校并未重视软件而是比较关注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备。

 当信息化建设完成时, 才意识到软件的重要性。

 这时再进行软件建设, 对信息化建设是非常不利的。

 不管是软件, 还是硬件设备, 更新速度都比较快。

 一旦这样做, 会增加高校信息化成本, 同时也影响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

  2、 高校信息化发展走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 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 高校也不例外。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为高校的教学及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生

 机。

 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 已经引用了 cio 概念, 成立了信息化办公室模式, 并由专业的机构对信息化建设进行规划, 形成了 以先进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为一体的 erp 系统。

 erp 系统作为现代化企业运行模式, 其不仅能最大限度的对资源进行合理化配置, 也能最大限度的为社会创造财富需求。

 然而 epr 因集中的程度高、 系统升级困难、 成本高等问题, 难以适应学校松散式管理特征。

 就目前来看,将 upr 模式用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 能够更好的实现高校信息资源与系统的集成, 其可以通过建立统一平台的方式, 用接口将高校信息系统和资源集中起来, 就能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

 同时其也能为用户提供统一的访问界面, 以解决用户不能直接对系统访问的现状。

  在未来的高校信息化中建设中, 应该建立个性化门户平台, 以满足时代发需求。

 首先要对界面进行个性化设计, 不仅设置访问入口,也要对身份认证和权限认证进行个性化、 人性化设计, 这样不仅能实现用户统一管理, 同时也能实现个性化定制及资源检索及查询等功能; 要遵循联邦模型体制, 其可以将相互独立的数据中心联系在一起, 以实现数据共享。

 最好建立一个信息平台, 将不同的信息系统集成在一起, 并根据高校实际状况对应用系统进行相应的修改,使其成为有机整体, 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 以方便用户统一访问;要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

 高校信息化主要是为其教学、 科研、 管理等服务的。

 要想解决各系统之间的孤岛问题, 就应该对相应的系统进行分析, 并采用多种技术解决这一问题。

 因此, 有必要建立统一

 的数据平台。

 只有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 才能实现数据库、 用户管理及信息门户的统一, 才能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及信息共享, 才能使高校信息化水平得以提高。

  3、 结语

 高校信息化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是当今高校发展的重要环节。

 高校信息化已经实行多年并取得了相应成就, 但是其在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出现。

 高校要想更好的实现教育、 管理、 服务等工作信息化, 就要对高校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参考文献

 [1]韩紫恒. 浅谈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 经济师, 2011. (10) .

  [2]彭宾. 提高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思考[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 2010. (01) .

篇六:高校信息化目前发展趋势

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01

 教育与科技的历史交汇点

 一、教育现代化与高质量教育

 我们现在我们正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必须要关注两点:

 第一,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其中提出,到 2035 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第八项就是加快信息时代教育变革,这是我们的大目标,是现在所有教育研究、方针制定的重要对标。

 第二,2020 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提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这是几个特别重要的关键词,立德树人不仅仅是政治方面的要求,在整个育人的过程中都要体现。

 二、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

  30 年前谈论的电教是什么?是利用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音视频手段来解决学生有没有学上,能不能获得学习的基本条件和机会的问题。所以可以说,传统电教是在技术赋能的情况下,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但是现在已然不同,整个教育都需要变革。《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 》战略任务八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

 第二,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

 第三,创新教育服务业态,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新型教育服务监管制度。

 第四,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

  三、国家科技战略中的教育变革态势

 国家科技战略中的教育变革态势是什么呢?随着近几年政策的出台,我们可以明确看到时代的变化和特点,也可以明确未来教育科技的发展方向:

 第一,互联网与教育

 2015 年,国务院印发 40 号文件《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了 11 项任务,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是其中一部分,这里有几个关键词需要注意:网络化教育服务、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与转换。

 第二,大数据与教育 2015 年,国务院印发 50 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其中提到了教育文化大数据,关键词是:基础数据伴随式收集、学生基础数据库、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大数据的支撑作用、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

 第三,人工智能教育 2017 年,国务院印发 35 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其中提到了智能教育,涉及到交互式学习、智能校园、立体综合教学场、智能教育助理,以及学习者中心教育环境。

 第四,教育新基建 2021 年 7 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它总共涉及到了 6 大重点方向、20 个任务:

  (一)信息网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专网,升级校园网络;

 (二)平台体系新型基础设施:构建新型数据中心,促进教育数据应用,推动平台开放协同,升级网络学习空间;(三)数字资源新型基础设施:开发新型资源和工具,优化资源供给服务,提高资源监管效率;(四)智慧校园新型基础设施:完善智慧教学设施,建设智慧科研设施,部署智慧公共设施;(五)创新应用新型基础设施:包括普及教学应用,创新评价应用,拓展研训应用,深化管理应用;(五)可信安全新型基础设施:包括增强感知能力,保障绿色上网,推动可信应用,健全应用监管。

 第五, 5G+ 智慧教育

 2021 年 9 月,工信部和教育部办公厅共同发布《关于组织开展“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涉及到教、考、评、校、管 5 个方面,具体为:

 (一)5G+互动教学,利用 5G+AI/VR、全息投影、4K/8K 远程直播等技术,实现沉浸式智慧课堂、交互式在线教学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目前高校已经建设了 300 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中小学领域中央电教馆也做了很多跟虚拟实验相关的探索。(二)5G+智能考试,利用 5G+AI+VR+图像处理技术,实现智能监考、辅助批改,远程采集人脸数据和

 无感智慧化入场识别;(三)5G+综合评价,利用 5G 实现终端智能互联,比如,全方位采集过程性数据、智能评价分析系统、师生进行图像;(四)5G+智慧校园,利用 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的技术,帮助学校实现数字化转型,创造智能互联教学环境,服务教育教学过程;(五)5G+区域教育管理,利用 5G+AI 区域教育大脑的技术,实现对学校运行数据的及时传送,校情及应急事件的动态监测,以及支撑学校的管理决策和及时响应。

 02

 科技赋能教育的历史命题

 一、教育信息化的里程碑事件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 8 1978 年邓小平同志说电脑从娃娃抓起那一天开始到 0 2000 年左右,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全国电化教育“九五”计划》《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五年发展纲要(1996 年——2000年)》《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软件规划(1998~2000 )》等。在这个时期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计算机教学实验,也就是上计算机课,早年有一批专家到美国考察,也有一批中小学的发烧友老师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其中比较典型的学校是景山中学,这些尝试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作用;二是计算机辅助教学。

 第二个阶段:从 0 2000 年到 8 2008 年左右,是教育信息化 0 1.0 的阶段。为什么说从 2000 年开始是一个新的节点?这个时期发布了两个核心文件:《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同时高校还进行了一个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信息化涉及到了高等教育、义务教育、教师教育、职业教育 4 个板块。整体来看,这个时期可以分为 3 部分。1)2000 年到 2005 年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2)2005 年到 2010 年是基本环境建设阶段;3)2010 年到 2018 年是信息化能力建设阶段。

 第三个阶段:从 8 2018 年到现在,是信息信息化 0 2.0 阶段。

 二、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作用”之争从早期

 的计算机教学到线下的环境建设,再到现在的系统变革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观点和争论。

 一方面,世纪之交的 E ME 命题被提出。

 1998 年,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提出∶"教育技术的发展将对我国教育观念和教育过程的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昌福源在多次讲话中也强调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何克抗教授归纳"制高点"和"突破口"为"ME 命题",即∶现代教育技术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或突破口。

 而另一方面,教育软件遭遇生产力悖论。2007 年,布什政府在向美国国会提交的最新年度财政预案中完全取消了对通过技术增强教育项目"(EETT)的投入;美国国家教育评估中心向国会提交的研究报告中显示,从使用教学软件来说,使用者与不使用者在标准化考试中的成绩相差无几;北京师范大学陈琦教授表示不能简单根据考试结果下结论,还要看影响教育软件效果的因素:1)技术特征与用户特征直接影响应用效果;2)教师决定了教育软件效果的发挥。在我所写的一本书《创新与变革∶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科学出版社,2007)中,我把过去的历史又重新进行了梳理。

 三、信息技术对教育影响的国家意志

 国家层面是如何看待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的?

 首先,国家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革命性影响”。2001 年 7 月,教育部发布《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其中提出,"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2010 年 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重新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其次,国家还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理念。2000 年,陈至立提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2015 年,刘延东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燥国迈进;2017 年,雷朝滋司长提出∶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

 四、创新技术服务教学进步、人工智能助力未来教育

 2021 年 12 月 8 日,2021 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怀进鹏部长在会上的讲话值得我们关注。

 怀进鹏部长提出:

 识变应变、顺势而为。树立以科技创新促进智能时代教育发展的理念,勇于探索创新,充分利用科技赋能,加速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

 包容合作、共筑共享。达成以开放交流共筑智能时代教育的行动共识,加快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的步伐,共建开放、包容、有韧性的教育。

 安全为基、行稳致远。统筹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加快探索完善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应用中伦理安全规则、技术与管理方式,夯实智能时代教育技术变革的安全基础,使智能技术真正促进教育发展,造福人类社会。怀部长的这些思考也代表了目前社会在相当长时间内的一些发展趋势。整体来看,如今科技与教育的赋能问题已经发生了变化,政府、学界以及国际上,都基本已经达成了共识。

 03

 科技引领教育变革的关键议 题

 一、科技创新中心的转移 1660 年—1730 年,英国伦敦地区恰逢人类进入蒸汽动力时代,成为第一个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并长期保持;

 1770-1830 年,法国积极推进本国的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本国的独特工业体系,提升了法国的整休工业实力;1810—1920 年,德国成为了以电气和化工为标志的"新工业"的引领者,并取代法国成为新的科技创新中心;1920 年以后,美国积极应用移民政策吸引大量的科技人才,领衔了以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其波士顿及硅谷等地区成为首屈一指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其后日本、亚洲四小龙等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赶超,成为发达经济体;最近 20 年,中国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二、科技创新的深层次挑战 未来我们又将面临哪些科技创新的 新层次挑战?

 第一,我们要面临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人口快速老龄化,全球化政策反转的挑战。第二,我们要面临数字时代的专利战争。从专利数量上来说,中国并不少于美国,但是从整个质地上来看还存在很大差别。比如人工智能方面的算法、数据、算力、芯片,我们现在有条件获取数据,超级计算中心也排到了全球前几名,但是真正的原创算法非常少,从现在的智能基金和科技部的项目里看,这些算法追根溯源大部分也还是来自欧美地区。另外,从人才方面来看,我们国家高层次的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人才,与美国也有很大差距,其比例能达到美国 1/5 就不错了。

 未来 来 0 10 年将是中美争夺全球技术领袖的关键期。专利数量方面,中国在 9 个类别中占据统治地位;专利质量方面,全球 100 名公司中,有64 家在美;杰出人才方面,全球前 10 国家的杰出论文作者中,美国占比 52%,中国占比 12%。

 三、需要关注的六个问题 问题一:教育技术市场的增长与政府教育供给的乏力 问题二:对人工智能及时作用的高估和长期效应的低估

 问题三:新的人才规格及类型需求与培养体系的严重滞后

 问题四:学校系统中的规模化教育与个别化培养的均衡发展

  问题五: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现实差距及均衡范围

 问题六:科技革命的加速与教育变革内生动力的不足

 04

 智能技术驱动的教育变革及四维空间

 一、人工智能与教育《北京共识》 二、人工智能促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三、教育领域中的可信人工智能

 四、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四维空间

篇七:高校信息化目前发展趋势

术 平 台高校财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郭周晓高校财务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对高校的管理有着以下几点实际意义。第一,财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效率;第二,财务信息化有利于资源共享;第三,财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加强财务的监督,财务信息化后能对相关的资源进行高度共享,能够促进相互监督,并且能够提高信息透明度,清晰的把握资金的流向。本文从目前高校财务信息的现状出发,分析高校财务信息化未来发展的趋势及信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 高校财务信息化的现状财务信息化的实质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财务管理与服务能力,高校财务处是实现财务信息化的主体。目前来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已基本实现了电算化,从传统的手工记账转变为通过不同的软件来替代,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将人力解放出来。高校财务信息化从广义上说并不是设计一个完备的信息化系统,而是一个包含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管理方式、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内部控制等一系列的转变。另外,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缺乏有效的数据资源共享。目前,高校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全局的规划,导致学校各部门各自使用独立的信息系统,加之技术人员和资金的限制,使得各部门没有统一一致的数据,且各自管理,无法共享数据资源,各部门间形成没有关联的数据孤岛。2 高校财务信息化发展趋势2.1高校财务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具有财务信息的实时性、数据资源的共享性、工作流程的可视性等特征。随着云计算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不能适应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的需求。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必然是更细致化的管理,主要包括每日记账核算向管理审核转变;对经费的管理和稽查从事后分析向动态控制转变;工作方向从监督向指导和服务转变。预算管理是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经济在不断进步,高校财务的管理也要不断提高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预算管理是随着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不断深入而产生的一种使用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手段。高校单位预算必须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结合各部门的预算计划严格按照预算管理流程合理规范的执行。预算管理信息化通过各种数据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动态控制各类预算的执行情况,并在事中对各类预算执行情况趋势进行预警。2.2财务信息化的预警与决策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多元化,与之相适应的企业财务及经营活动日益复杂,如何快速准备的进行决策成为当下的迫切需求。传统的会计账务处理方法和财务分析方法所放映的数据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问题的分析和决策。近年来,人工智能系统和商业智能(BI)系统使得现代会计系统在实现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同时向智能化迈进。智能财务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大量的决策和预测模型,经过复杂的分析和运算后,为决策者提供趋势判断等数据。运用智能财务决策支持系统,首先建立高校财务战略信息共享平台,随时掌控高校的财务信息;其次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分析模型,提炼决策支持所需要的信息,具体包括财务整体状况分析、成本分析、绩效指标预警分析、财务与业务数据相关性分析等;最后,建立高校财务办公平台和高端决策分析信息平台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帮助。2.3财务信息化下的数据安全加强对数据的防护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云计算和云存储的发展,数据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检验信息化系统的标准。在这严峻的形势下,需要信息系统管理员和设备管理员严格按照等级保护中要求的安全设备购置部署和策略配置及日常软件、网络安全防护工作。定期对服务器进行漏洞扫描、安全测评及安全加固。建立数据备份和异地灾备机制,建立容灾防范策略。从数据管理角度来看,信息化系统的灾难是多方面的,小到操作失误对数据的破坏,大到自然因素如地震、火灾等等。任何业务系统的持续稳定工作都需要有效的数据安全保护策略,数据备份是一种可以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进行数据恢复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确保应用系统的高度安全。采取异地灾备,能够真正的保护业务的连续,确保系统可靠。建立数据库审计系统。数据库是高校财务信息化安全中最具有战略性的资产,保存着重要的数据,如果遭受到违规操作、越权修改、恶意入侵等信息泄露现象,事后没有有效的方法追溯和审计。数据库审计能够实时记录操作记录,对接入端口进行统一管理,一方便能够对数据库遭受的风险进行警示,并阻断攻击行为,另一方面能够事后追责。3 高校财务信息化的建设展望就目前高校信息化的情况来看,高校财务信息化的首要目标是建立数据交换中心,向各部门提供统一的数据接口、统一的数据结构,打破数据孤岛现象,实现数字校园一体化。从财务自身建设方面来看,实现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的一体化;实现财务决策和预警一体化;运用多维辅助核算体系,实现会计科目、预算科目、支出类别等多维核算维度,与预算管理、预算执行保持一致,真正的实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会计核算一体化,杜绝超预算支出;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和数据分析模型方法,结合数据平台,预测未来变化趋势,为决策者提供帮助和支持。高校财务信息化是一个长期并且艰巨的过程,财务信息化部门应从自身管理的实际出发,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确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制定总体规划。财务信息化工涉及到全体人员,财务人员既要适应信息化带来的新变化,还要及时发现系统应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不断优化和改进,完善系统功能。参考文献:[1]洪倩倩.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品牌(下半月),2015,06:63.[2]李宏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8:246.[3]黄璐璐.高校网络财务系统数据安全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1,12:107+109.[4]孙琪华.新形势下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3,35:77-79.(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财务处,100191)摘 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化技术为高校财务管理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高校财务带来了诸多的挑战。本文从高校财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高校财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关键词:

 高校财务;信息化;趋势;安全. . 049

推荐访问:高校信息化目前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 信息化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