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第12章8篇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第12章8篇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第12章 五篇的《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文章 600字的《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精选文章一 16岁儿子近来偏爱读史,几日前将《从沉沦到荣光&mdas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第12章8篇,供大家参考。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第12章8篇

篇一: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第12章

的《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文章

  600 字的《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精选文章一

  16 岁儿子近来偏爱读史,几日前将《从沉沦到荣光—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读完,我推荐他再读读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家里现存的那本是 17 年前我从老家调往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时买的,扉页写有“生命旅途,愿智慧之光照耀一生”感言。

  书本记述的 1936 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一年:日本依然用高压手段威胁中国接收广田三原则,大规模增兵天津和华北,德国和日本签订防共协定。战争一触即发,智慧之光何时照耀中国引导全民合力抗战?带了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斯诺于六月间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了生命危险,冲破了国民党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革命的严密的新闻封锁,进入陕甘宁边区,成为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它不仅是一部采访录,还是一部详尽的历史资料。在诞生后的七十多年里,一直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选读物。

  斯诺首先在当时苏区临时首都保安(即志丹县)和*同志进行长时间的对话,搜集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然后,经过长途跋涉,他到达了宁夏南部的预旺县,这已经是和国民党中央部队犬牙交错的前沿阵地了。最后他冒着炮火,从新折回保安,由保安顺利地到了西安。当他回到北平时,正是西安事变爆发前夕。他在北平首先为英美报刊写了许多篇轰动一时的通讯报道,然后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这是一本真实描述红色中国的著作,使西方世界第一次了解了中国*。

 作者以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红色苏区一幅幅立体而丰富的影像,描绘了中国*人和红军战士坚忍不拔、英勇卓越的革命斗争,以及西安事变爆发前夕*、*、彭德怀、林伯渠、徐海东等*领导人对时局的看法以及他们各自的传奇经历。除了,斯诺还描写了许许多多的黎民百姓,从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是组成陕北苏区最真实鲜活的画面。

  “我以前从未见过任何中国青少年有这样一种人格尊严……随着我更深入苏区,我发现在这些红红脸蛋、欢乐愉快、精神饱满、忠诚不渝的“红小鬼”身上,洋溢着一种令人惊奇的青年运动的蓬勃精神。”斯诺看惯了羸弱无助的中国孩子,“红小鬼”表现出的蓬勃朝气让他着迷。随后接触的那群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战士震撼,“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只是由于这样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了群众性斗争达十年之久。”斯诺笔下的苏区普通百姓活灵活现,真实生动,他们的精神状态,折射出当时蕴藏在民众思想里的智慧之光,这是正义的力量,也是中国的希望。

  “读史使人明智”,在中国*建党九十周年之际,中华民族复兴之时,再读《红星照耀中国》,不仅让我们重温抗日战争那段非凡的历史,领略真实鲜活的红色中国,更能深刻地理解中国*之所以能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并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原因。

  600 字的《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精选文章二

  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以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完成本书的写作。作为一名西方记者,斯诺所站的是一个公正客观的角度去描述当时人民百姓的生活和心理状态。除此之外,还表现出了红军及其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状况。这本书可以说是让人们可以进一步的

 去了解当时十分神秘的中国的红色革命。并且,他把自己在红色区域的所见所闻都一点一滴的记录下来。后来汇编为《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的内容丰富而且生动。

  1936 年,中国革命与战争最凶猛、最危险的时期,斯诺孤身一人冒险穿越南京国民党军队的新闻封锁,长途跋涉来到西贝苏维埃地区,寻找红色中国。故事都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更是让我对当时的人民、红军、*等等都有了崭新的可谓是*性的认识。

  在苏维埃社会一节中,有两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在西北所以受到群众拥护,其当前的基础显然不是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而是有点象孙逸仙博士的主张:耕者有其田。”;二是“有一件事可以说明*在人民群众中有基础的,那就是在所有老苏区里,警卫工作几乎全部由农民自己组织起来担任的。”

  如“中国*要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结的那样,正是由于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农民才会主动组织起来保卫自己的红色政权;也正是由于秉承了这样的理念,*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得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不断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

  在我的认知范围中,当时的人民一定都受到了思想的禁锢并且十分保守,甚至可能有些木讷。但是事实却是截然不同的。他们中的许多人也会进行批评和抱怨,这无疑就是他们言语自由开放最直接的证据。大部分农民团结一致,并且看好“苏维埃”和“红军”,以此证明他们思想觉悟是很高的,有共同的追求,有目标,并且坚定不移的支持着自己的信念。对比当今,我们貌似更缺乏精神信念这一块儿,这是我们所欠缺的地方。

  这本书中所描绘的红色中国,与我们教科书上所学到的是有许多出入的。相比之而言,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靠。

 说道红军,就不得不提军队。在斯诺看来,他感受到了红军高度的政治觉悟,认为红军是中国的一支从政治上来说是铁打的军队。在真正的红军一节中,作者这样描写到:“他们向来都同士兵并肩作战,团长以下都是这样。一位外国武官这样说,单单是一件事情就可以说明红军拥有极大优势的敌人的作战能力。这就是红军的军官们习惯说的:“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弟兄们,向前冲!”。同样是六个字,差别却是很大的。第一种是把自己与士兵放在了同一个位置,与士兵们心连心。

  提到红军,另一个比提的就是长征了。电视里所演的长征真的是惊心动魄、惊险万分。红军通过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敌人的重重围堵,摆脱危险困境。无论是四度赤水河、勇夺泸定桥、飞度金沙江等等都显示了红军的有勇有谋。当时,当他们面对一些少数民族的人民时,当当地人民对他们闻所未闻,他们仍旧是勇往直前,他们的功绩、作为都帮助他们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是吸引了一部分人来参军。这足以证明了中国红军在人民中的威望和感召力。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一次武装巡回宣传,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强大的精神世界,非凡的心里素质,而这些也仅仅占了全书的一小部分。也可以说,红军的长征也仅仅占了中国革命的一小部分。

  提到书中关于的描述,就不得不说斯诺对*的描述中这样写道:“不可否认,你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你觉得这个人身上不论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方,都是产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这些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饥饿、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如今还敢于造反的人们——迫切要求做了综合表述,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

  *的经历是本书的一大重点,这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中国革命的故事。斯诺写到“*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

 是铁打的。他认为这要归因于他的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要归因于他在学校读书的刻苦时期,当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成斯巴达俱乐部一类的团体。他们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炼他们自己。他们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的艰难困苦的能力。”读到这段的时候,反观我们现在的大学生。逃课、迟到的比比皆是。好多大学读书的风气早已荡然无存,大家上大学似乎都只为了文凭这一张纸,没有人关心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是否真正度过了一个有意义难忘的大学生活。

  美国记者西奥多。H。怀特曾对《红星照耀中国》做过如此评价:“斯诺对中国*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一个未知的中国革命,也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我看到的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成长史更是对当时的人民、当时的社会一种全新的描述。

  600 字的《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精选文章三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他是一位美国新闻工作者,来到动乱的中国在报社工作。埃德加斯诺常年跟随红军共同生活,并时常和*的领导面对面交流,他与*主要领导结下深厚的友谊,依据切身体验而著此书,其真实的经历和感触是其写作的基石。

  此书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文学作品。埃德加斯诺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红军将领的情况。

  书中所描述的所有事件以及采用的语言等,都是当时的亲临经历者所讲述的,

 是我们认识中国*党史的重要资料。*和*是斯诺笔下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本书作者以最贴近生活的语言,最生活化的写照介绍了我们的伟大*和*。使读者从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的亲近与领导人信念和中国*宗旨的可追随性。*的发展也是由于有这样的领导人,才能民心所向,才能团结一心,共同抗战。

  我们还可以从本书中了解到:“中国*”这五个字在“建设”时的艰巨;中国*在决策上的精明与谨慎;中国*在每次战斗中的艰苦与战术上的精湛。

  起初,中国*只能在“地下活动”,并不敢公开*党员的身份,他们被国民党诬蔑性地称为“共匪”、“赤匪”。这种诬蔑足以说明*党员是在怎样艰难与危机中渡过的。更甚者,*曾被当做“赤匪”的第一号人物被通缉。今天的我们很明确的知道*领导我们走的道路是一条光明大道。但在当时的*难以被人认可,甚至是被人诬蔑的“匪贼”。可想而知,*是在怎样的逆境中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在当今社会,我们能感受到党引领给我们的幸福,但不能体会的是建设中国*和带领中国*走向胜利时的艰辛路程。故为了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我们应更多的阅读类似的书刊。

  书中还多次提到*在面对困难时所作出的决策,最的就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走的“长征”之路。斯诺同*、*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中国红军长征的第一步是要突破敌人严密的封锁线,接下来就是巧夺大渡河。在这期间,他们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吸引了一部分人参加红军。这足以证明了中国红军在人民中的威望与感召力。万里长征中红军牺牲无数,也是*革命军经历的最严酷、最壮烈的“生命之征”。长征所折射出的“长征精神”是我们世代人都应该去学习和发扬的。斯诺也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

 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血的历史图册,它可以让我们知道,*及其军队所经受的苦难、牺牲。我们今天的幸福来自昨天*党人的每一次浴血奋战,多少人的鲜血铸就了我们的今天,可想而知今天的幸福是用鲜血凝结而成的。《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以及他们的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这不得不使笔者想到《青春之歌》中的主人公林道静毅然离家出走,投身“地下革命”事业,为革命付出自己的青春和热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为党的革命事业倾尽一生心血,鞠躬尽瘁。在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路程上,面对重重挫折打击,不管是林道静还是保尔,他们都不曾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尽管他们知道这条路艰辛异常,可他们只当这些打击、坎坷是丰富人生的元素来对待,从没有放弃自己的命运,这种不服输的、大无畏的精神,在现在当是一笔无价的财富了。

 笔者阅读红色书刊并不甚多,但仅凭以上几个鲜活的人物以及《红星照耀中国》中所述的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时的艰辛与牺牲。我们就可以体会党在困难时期的艰苦卓绝;体会党在斗争中的峥嵘岁月;体会党在领导人民走向胜利时的无限伟大!心系这样的党,我们应该感到荣幸与自豪。

  600 字的《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精选文章四

 600 字的《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精选文章五

篇二: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第12章

苦难辉煌》中萃取“三心” 提升政治三力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读懂那段历史,才能读懂当下与未来。今天我们翻开金一南教授的《苦难辉煌》,重温革命岁月,领悟共产党员在“地火岩浆”中孕育的“东方之梦”,从苦难岁月中萃取“忠心”“公心”和“决心”,提升“政治三力”。

  萃取“忠诚所感金石开,勉建功名垂竹帛”的赤诚“忠心”,提升政治判断力。《苦难辉煌》中说道:“造就大英雄的时代,即是产生大叛徒的时代,有多少至死不渝的忠诚,就有多少寡廉鲜耻的背叛。”中国的革命不仅是战场上的对峙,更有思想上的交锋。游击队在高山丛林中与敌人不断周旋、战斗,队伍被打散,信仰更坚定,党心更纯正。赤胆为国忧、无悔血汗流、忠贞到白头的革命烈士,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抛洒热血、前赴后继、一往无前、舍生忘死。烈火中锻造的赤诚忠心,彰显共产党员强大的政治判断力。当代党员干部以先辈先烈为镜,站稳政治立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葆党心,在大是大非上擦亮眼睛、清醒头脑、心中有数,将工作生活中的风险问题察于未发、止于未萌。

  萃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为民“公心”,提升政治领悟力。金一南在《苦难辉煌》

 结尾之处问道:“中国共产党人的全部努力、牺牲和奋斗,为了什么?”共产党员用实际行动答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我们奋斗目标,是我们的初心使命。”革命时期的共产党人不为官、不为钱,不怕苦、不怕死,只为解放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革命铁军以为民而战的“公心”,诠释政治领悟力的深刻内涵。“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支队伍始终坚守为民服务的“番号”,当代已壮大为九千多万的“铁军”。逆行出征的“白衣天使”、迎战出击的抗洪官兵、勇于担当的扶贫干部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以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滋养着政治领悟力。党员干部提升政治领悟力,多从群众角度思考“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

  萃取“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实干“决心”,提升政治执行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来不是一条两边鲜花盛开、中间铺上红毯的道路。”革命红军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过草地翻雪山,以奋勇向前的实干“决心”,夺取胜利果实。机缘、时运、窍门并非是中国革命事业的“金钥匙”,不屈不挠的实干、义无反顾的决心和前赴后继的牺牲才是革命的“传家宝”。一个行动胜过一个纲领,政治执行力是实践的关键环节,过去的革命如此,今天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亦是如此。党员干部贵在落实,崇尚实干,直面问题不退缩,解决问题不畏难。继续发扬“高效执行、马上执行、办就办好”的务实作风,以起步即冲刺的勇气,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实干“决心”,一往无前,续写当代辉煌。

 从《红星照耀中国》中感悟党史星光

 在爷爷的书橱里有一本泛黄的书——《红星照耀中国》,他静静躺在那里,光阴流转,微微卷起的书页仿佛在讲述岁月的故事,温暖而又厚重。爷爷是在195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他告诉我这本书是在他加入共产党后反复阅读过的,而今他又拿出来让我拜读。

  这本著名的红色著作是美国知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真实记录了自 1936 年 6 月至 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及红军领袖的情况,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这与现在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的不实报道形成鲜明对比。

  随着书页翻转,曾经的那些伟大的故事在书中娓娓道来。

  从“前往红都的路上”一章中感悟信仰的星光。无论是书中的周恩来、贺龙还是参加红军的年轻战士,他们都在革命的路上忠于党、忠于信仰,不管是遇到部队战败还是国民党围剿,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开动脑筋想办法,听党指挥、遵守纪律。书中

 有一处细节,来自五湖四海的军队,籍贯方言各异,但他们之间并没有隔阂,反而成为日常善良笑料的来源。我想这正是因为拥有同一个信仰,同样的奋斗方向红军战士才如此团结一致。

  从“在保安”一章中领悟坚持的星光。这一章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毛泽东对于共产党基本政策和抗日战争问题的回答。在回答中我敬佩共产党领导人的睿智和果敢,更是感叹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坚持。“毛泽东家的墙壁和天花板都是固定在岩石上凿成的,地面则是由砖块铺就的,窗户也是就着石壁凿空的……”在这些没有润色过的质朴的语言中,我能深刻感受到革命条件的艰辛。在这样的条件下,毛泽东经常办公到半夜两点,对工作一丝不苟,对生活充满热情,更是印证了那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从“长征”一章中体会勇敢的星光。以现在的视角再来看长征,对其评价是“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这条路是战士们用自己的血肉铺出来的。书中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展现的是红军奋勇向前、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始终如一的革命勇气,就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整个长征之路,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向困难妥协。

 书中,作者还特地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黎民百姓。从斯诺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努力唤醒农村群众的红军剧社的社员们,这些普通人的群像组成了西北革命基地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展现出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支持和拥护,对革命事业必胜的决心和信念。我感叹于革命成功的来之不易,也震撼于在共产党带领下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

  《红星照耀中国》用最质朴的语言,让一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历史跃然纸上,让世界第一次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真实面貌。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从《星火燎原》感受“党史光芒”

 一部《星火燎原》展现了半部中国革命史,《星火燎原》是由“革命先烈和人民群众鲜血染成的革命之书”,书中字里行间饱含着爱国主义情怀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今年恰逢党的“百岁华诞”,学习党史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必修课”,这部《星火燎原》中蕴含着无数宝贵的革命精神、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是一笔值得深入挖掘的“宝贵财富”,也是滋养广大党员干部锐意进取的“沃土”。重温这部“红色经典”,从中感受革命年代的“红色光芒”。

  从《星火燎原》中感受革命先烈的“不朽精神”。“述往事,思来者。”《星火燎原》被誉为“用红宝石砌成的万里长城,记述中国革命战争的东方史诗”,书中记录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黑山阻击战》的热血澎湃;《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壮烈情怀,充分展示了革命先烈“一不怕苦,二不怕难,三不怕死”的牺牲精神和革命情怀。在今天看来,这种精神和情怀依然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发扬和传承,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一往无前,靠的就是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历史的画卷仿佛就在眼前,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星火燎原》

 中感受革命先烈的不朽精神,身处和平年代,我们要善于发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在传承中焕发“新光芒”。

  从《星火燎原》中寻找中国革命的“取胜之匙”。《星火燎原》不仅记载了中国革命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锐意进取的发展史,还体现了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伟大的革命精神,书中描绘了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底蕴”和中国军队的“取胜之匙”。党的领导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正是党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与人民群众共呼吸、同命运、心连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完全彻底为人民奋斗,才能够在艰难困苦中勇往直前,铸就了一支打不垮、拖不烂的“人民铁军”。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不能脱离群众,要传承好为人民服务的良好传统,紧紧依靠群众,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积极带领群众为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积极争取新时代的伟大胜利。

  从《星火燎原》中传承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巧渡金沙江》《红色娘子军》等一部部经典作品,都蕴含着中国共产党无论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都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仰,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星火燎原》承载着党一

 路走来的“风雨兼程”,更承载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始终牢记初心使命,明白“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从《星火燎原》中汲取精神动力、从《星火燎原》中感受“党史光芒”,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斗志,跨越新时代的“雪山草地”,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读《红色家书》 品“家风”传“党风”

 “一封家书寄深情,一片赤诚照党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品读《红色家书》,感悟红色家风。书中篇无长短,字字千钧,便如寂夜的呐喊,穿透薄薄的纸面,再次激荡起历史的回声,映衬着无比深沉绵长的红色情怀。

  读《红色家书》,品先烈坚定信仰,以“家书”映“忠诚”。天下至德,莫大于忠。“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红枪白马”女政委赵一曼,在就义前写给儿子的遗书中仍召唤“我的孩子要替母亲继续斗争”;伟大的“共产主义殉道者”方志敏,坚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坚定信念,用热血和忠诚奏响了立志报国、革命救国、以身殉国三部曲。一封封红色家书,不仅表达了对亲人的浓厚情感,更是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心路历程和坚强党性。读红色家书,品红色家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之际,我们要捧读《红色家书》,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传承“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的忠诚,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读《红色家书》,品先烈为民情怀,以“家书”映“初心”。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视死如归的江诗咏,入狱后写给父母亲的信中仍坚持“加入共产

 党就是为工农无产阶级谋利益”;“除了服从真理,绝不服从于其他”的刘愿庵,坚信“以死所可以告慰者,此身纯为被压迫者牺牲,非有丝毫个人企图”。一封封红色家书,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践行的铮铮誓言,彰显了共产党人无私的大爱和博大的为民情怀。读红色家书,品红色家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之际,我们要捧读《红色家书》,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传承“为民服务,赤诚奉献”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读《红色家书》,品先烈时代使命,以“家书”映“担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王孝锡同志在《永别》诗中言:“我非木石人,能无手足情。死则为正义,生则为人人”。为大众而活,为正义而死,求仁得仁,死得其所!陈觉同志写给妻子的信中谈到“谁无父母,谁无儿女,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一封封红色家书,字里行间映衬着舍生忘死、舍小家而为大家的坚守奉献,这是共产党员的崇高使命和和伟大担当。读红色家书,品红色家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之际,我们要捧读《红色家书》,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传承“苟利社稷,不顾其身”的担当,勇担使命,无私奉献。

 品读《红色家书》,感受笔尖上的热血、信仰上的忠诚。用红色书信打开历史,用红色精神指点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担当,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上奋勇前进。

 读《红船初心》浅谈党的百年风华

 近期,我认真阅读了《红船初心》,它是弘扬“红船精神”的一本书。翻开《红船初心》的封面,是一张比普通纸要硬两倍的纯红色纸,正反面共两页,没有任何内容,顿时感觉设计感十足,增加了我对阅读此书的兴趣。特别是它与书内容很契合,亦可使读者阅读完整本书后,在此写写读书体会。此书是根据《红船初心》月刊刊发的有关理论文章、实践经验及各地采访报道,精选出一部分理论与实践文章集结出版。

  书中讲的“红船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是中国革命的精神之源,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此书围绕从“红船精神”看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特质,弘扬“红船精神”践行党的政治建设新要求,“红船精神”的实质是走在时代前列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红船精神”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等方面来阐述的。现结合我自己对这本书的学习,浅谈一下党的百年风华。

  从 1840 年起,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时候,民不聊生,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探索、斗争,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历经一次次斗争,结果一次次失败。究其原因,缺乏一个

 先进的组织来领导革命,同时有些革命运动与人民群众的意志相背离,脱离了群众,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导致革命以失败告终。1911 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终结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但是革命胜利的果实最终被窃取了,虽然推翻了封建王朝,但没有改变人民群众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命运。

  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华大地的传播,1921 年,一个先进的组织——中国共产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船上诞生,为什么说是先进的组织呢?因为它始终代表的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等社会大众的利益,并且为之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带领人民大众进行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经 28 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人民大解放,人民成为了自己国家的主人,受殖民、受压迫、受剥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

篇三: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第12章

照耀中国 1-12 章读书笔记感悟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当时因为便于在“白色中国”发行才译成“西行漫记”。本文整理了红星照耀中国 1-12 章读书笔记感悟,来看一下!

 红星照耀中国 1-12 章读书笔记感悟

 1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精选 初一暑假领通知书时,暑假作业上布置了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并写读后感。看着书名就感觉这是一本关于介绍关于中国有闪亮点的书。因放假后书未到时,我在网上收到了《红星照耀中国》的电视剧,兴奋的我当即开启了观看旅。本打算看完电视剧后,在进行对书的精读、和深读,怎奈,我暑假的散漫和不坚持,直到今天刚完成15 集的观后写作。鉴于开学临近,需完成暑假作业的读后感,我翻开了这早已到手而未读的书。

 此书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诺(1905~1972),于 1928 年来到中国后,带着对中共红军和共产党的种种疑问,于 1936 年 6 月到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采访,同中共领导人和红军进行采访、记录。经过了 4 个月与共产党人的贴切生活,完成了他的《红星照耀中国》与 1937 年 10 月在伦敦出版,而当时国内则以《西行漫记》出版,出

 版后引起了国内和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并引起海内外的轰动。看了这些序言后,不禁勾起我阅读的欲望,作为我们现在的中学生,更应该去了解这些史实与真相。

 在观看电视剧第 15 集时,其中斯诺和海德姆的一段对话也激起我好好读这本书的乐趣!斯诺说:“来保安已经 20 多天了,采访了很多重要的人物,和重要的事情,我时常在想,怎么才能把这震撼中国的动荡解释清楚,怎样才能够把真实的红区和共产党描写出来。”海德姆答:“是啊!这里所发生的一切,恐怕和你之前所做的那些报道,都是完全不一样的,过去的新闻你可以一一列举事实,就像开具清单一样,但这里的一切,必须要求你做出公正、还有历史全面的分析,这样你就需要同时具备历史学家、还有社会学家的见解、以及智慧的眼光。”斯诺又答:

 “我要把故事讲给全社会听,共产党人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看着这些对答,感觉了此本书意义的重要性,他凝聚了斯诺对中国历史的全面解读和用文学家的华丽语言,社会学家的发展见解完成了这本巨著,读后感若我不认真阅读,不了解历史,只看表面的文字信息,相信会失去了看这本书的意义,他是共产党人血泪的写照、是新中国成长的经历,相信我精读才能体会作者的本心。

 翻开书本发现和电视剧演义还是有些差异的。书本共分了 12 章,从开头的探寻红色中国开始,中间穿插了共产党的由来、长征等。看着

 这些大大的标题,其实都是共产党和红军发展成长的历程!目前我了解甚少,只有在阅读中多做笔记、思考、多查阅史料!以完成对此书的了解、和对中国更深层次的了解!

 2 红星照耀中国 12 章感悟 红星重照耀,中华辉煌现。

 作者埃德加·斯诺,以一名外国人,一名记者的身份写下此书。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做出的不懈努力,表现了他们乐观向上,甘于奉献,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红军精神。向世人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红色革命如一颗光华璀璨、熠熠闪光的“红星”,永远照耀着朝气蓬勃的新中国。

 毛泽东,彭德怀,徐海东……一个又一个领导人,他们虽出身卑微,却凭着一份救国救民的执念,壮大了红军,造就了今天。作为领导人,他们却毫无领导的架子,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吃食,普通。衣着,简朴。磨难,受尽。却难掩,他们那拳拳的爱国之心。不为功名,只为百姓。不求利禄,只求和平。问百姓们为何如此“偏爱”红军,那朴实的话语动人心弦。那是百姓的军,那是救国的军!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此乃红军气概。恰如斯,他们才走完,六千英里遥遥长征路,虽坎坷崎岖,但他们终望见了“长

 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那“正西风落下长安,飞鸣镐。”的战争年代,他们知道“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但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这是毛主席的誓言,亦是红军战士的誓言。

 长城万里,古代劳动人民用血肉筑成。中国今日,何尝不是?战场上,红军战士,不畏不惧,冲锋陷阵,抛头颅,洒热血,无怨无悔。“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正是,忠骨处处埋,战士悔怨无。

 新中国建立在红军战士的忠骨上,今天的我们幸福安稳,不应庆幸,不应感恩么?

 向红军战士们致敬!向中国共产党致敬!愿你们的亡灵永存。

 红军战士如颗颗红星,照耀中华大地。红军精神心中永存。

篇四: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第12章

找寻“趣点”,催化“兴趣”,开掘“趣源” ——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谈名著整本阅读的激趣导读

  【内容摘要】实践中,名著整本书导读遇到的最大两个问题:一是时间问题,二是兴趣问题。本文主要是就‚兴趣问题‛如何解决进行了具体阐述,通过对导读课堂的总结反思,得出结论是:①依据体式,紧扣特点,挖掘核心,为激趣导读找寻‚趣点‛;②立足课堂,用足核心,步步推进,为激趣导读催化‚兴趣‛;③抓住心理,多法激趣,多元调动,为激趣导读开掘‚趣源‛。

 【关键词】

 找寻趣点

 催化兴趣

 开掘趣源 整本书阅读是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和课题。统编教材已在全国推行,作为“三位一体”重要组成之一的“名著导读”的重要性和意义也愈发地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于是乎,如何有效甚至高效地开展“名著导读”这一迫切课题就这么硬生生地摆在了所有一线语文教师面前。实践中,笔者发现影响“名著导读”有效或高效开展或推进的最重要的两大阻力是“时间问题”和“兴趣问题”。“时间”是客观的因素,只能去“挤”去“抠”去“排”别无他法,而“兴趣”是可以激发和培育的,有了兴趣的驱动,学生的名著阅读就往往能“不在话下”。下面,笔者就试着以自己的一次《红星照耀中国》导读实践为例,来谈谈本人在名著“激趣导读”上的一些初浅做法:

 一、依据体式,紧扣特点,挖掘核心,为激趣导读找寻“趣点”

 统编教材“名著导读”板块每册采用的是“2+4”模式,6 册共计 36 部(其中必读12 部),其最大的导读要求是“聚焦读书方法”和“倡导广泛阅读”。客观上讲,面对这么“重”的“导读”任务,教师有点怕,面对这么“多”的“阅读”任务,学生有点怕。所以,如何抓住重点或核心内容进行导读或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的做法是依据“体式”,紧扣特点,挖掘核心,激趣导读。

 对于“体式”,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有两个词条:①名词,体裁格式②字体样式。显然,本文谈及的是“①名词,体裁格式”。据此,笔者将“依据体式”诠释为:语文教师在导读某部名著前,首先要依据该名著的体裁特点,深入地研读该名著,从中挖掘或抓取该名著最大的核心价值,并以此为依据来设计名著导读。

 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笔者通过导前的“整本书”通读、研读发现:这是一部由记者斯诺通过实地考察采访而写就的一本新闻通讯报告集,也是一部纪实作品,其最大特点就是“用事实说话”。对此,著名作家、北大教授曹文轩如是评价:“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经久不衰的阅读魅力?多少年过去了,它非但没有在书山书海中淹没,反而越发光彩地照耀着中国,我想它的魅力来源于一点——真实。”而在具体的研读中,笔者挖掘出这种“真实的魅力”就在于“纪实性与文学性的融合”,具体包含有:历史的严谨、新闻的真切、客观的报道、敏锐的洞察、人文的关怀、文学的生动等。

 2 通过这样的导前研读,我们就能依据《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名著的“纪实性作品”这一“体式”,抓取“真实的魅力”这一核心价值并作为“兴趣点”,来进行激趣导读课的设计。

 二、立足课堂,用足核心,步步推进,为激趣导读催化“兴趣”

 在通读中笔者还发现:《红星照耀中国》不仅是一本关于写红军、共产党和红色中国的很像史料的书籍,这还是一本将近 500 页的厚厚的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因其厚,很容易造成“读了后面而忘记了前面”的阅读尴尬,有些章节甚至读起来很枯燥,且学生对红军和长征这些历史比较陌生,故很多学生不大爱看这部书。所以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如何引导学生从纪实文学的角度而不是把其当成历史书的角度去阅读这部书就显得很重要。实践中,笔者的做法是:立足课堂,用足核心,步步推进,为激趣导读催化“兴趣”。具体如下:

 第一步,渲染背景,设谜激趣。在导课环节,笔者直接用“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那么其最大的特征是什么?今天,我们重读这部名著有何价值与意义”来简单导入后,就在背景音乐配合下为学生呈现了关于“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特殊的人”“一本特殊的书”“一种特殊的影响”的几段“背景资料”,然后基此抛出疑问“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特殊的人,一本特殊的书,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特殊的影响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的来做一趟解谜之旅”。这一步,笔者利用一连串的背景和疑问“设疑激趣”,以来调动学生进入本次导读课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简单回顾,红色激趣。紧接着,笔者利用“大家基本上都已经读完了这部作品,那么这部书里面都写了哪些主要的内容呢?可以联系目录来简单的说一说”这一问题,点名了五六名学生来作了一个对作品的“简单回顾”,并以此简单小结指出:这既是一部记者采访的新闻通讯报告集,也是一部记录红军、长征、共产党和红色中国的一部红色经典”(板书:红色经典),并顺势追问“那么,这部能产生刚才前面所说的如此巨大影响力的红色经典的真正魅力是什么呢”对于这一个问题,著名作家、北大教授曹文轩如是说,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段话——“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经久不衰的阅读魅力?多少年过去了,它非但没有在书山书海中淹没,反而越发光彩地照耀着中国,我想它的魅力来源于一点——真实”。这一步,笔者利用名家对红色经典的权威评价,进一步来驱动学生听课的兴趣。

 第三步,选段阅读,真实激趣。然后,笔者再追问“那么,这‘真实’的具体魅力究竟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进入“选段阅读,探寻‘真实’”这一环节,活动的形式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PK 发言”。在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发言之后,老师就这一环节作了小结归纳——“通过刚才的交流发言,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这部红色经典的真实的魅力就来自于——‘纪实性与文学性的融合’,而这种‘融合’中不仅具有‘历史的严谨和新闻的真切’,而且有‘客观的报道和敏锐的洞察’,更有‘人道的关怀和文学的生

 3 动”,这些成就其实也正构成了这部红色经典的文学价值(板书:文学价值)。而正是因为这些文学价值和成就,使得这部红色经典出版之后,受到了传媒纷纷好评:“红星是多年来最大的新闻”,是“本世纪由记者完成的最伟大的独一无二的功绩”。教师追加评价——“我想这份‘功绩’就是来自于它的——‘真实’的魅力”,而正是由于这份真实的魅力,才产生了它在‘那个特殊时代’的“真实”的特殊的影响力。(这一环节,教师介入两段政治背景资料:①“红区热”;②“斯诺迷”),由此读出这部红色经典的“政治意义”(板书:政治意义)。这一步,笔者通过选段阅读,挖掘真实魅力的内涵,来鼓动学习的兴趣。

 第四步,重读追问,意义激趣。此环节,笔者先后利用了几次追问:其一是,“那么,这种政治意义在当下有具有吗”“1937 年首次出版,80 多年后我们重读这部红色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又是什么呢”。其二是,在出示了课件中的毛泽东评价长征的一段话“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后并追问“对于这部书的记录,长征是避不开的重要历史事件,对于长征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呢”。其三,是在几位学生发言后,笔者进一步用课件呈现斯诺在名著中评价长征的一段话——“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后追问“长征中还有‘更多的东西‘是什么呢?” 此时,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和理解了„„笔者顺势再在课件中呈现斯诺评价长征的一句经典的话——“长征,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并基于这些的铺垫,教师就“长征”这一重点意义的话题作了激情小结——‘长征’已不仅仅只是长征二字而已,长征里有丰富的内涵,长征已经具有了‚象征‛的含义:一部长征史就是一代人的革命史,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长征以信念和理想作为精神支柱,已经成为中国人民永远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已经成为世界历史和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定的精神符号和生存标记,没有长征就没有红军,没有红军就没有红色中国,没有红色中国就没有后来的新中国,每当我们想起谈起长征,我们总是充满着激情与力量,充满着信念与理想,长征已经成为飘扬在人类文明记忆长河中的一条文化红飘带,同学们,这就是‚长征精神‛,需要我们传承,同学们,这就是这部红色经典的‚精神意义‛(板书:精神意义)。这一步,笔者就“重读意义”不断追问,并着重利用了“激情演说”来煽动学习的兴趣。

 第五步,导学追问,方法激趣。阅读贵在逐步深化与拓展,所以笔者顺势又追问:“那么,除了长征精神值得学习和传承之外”“阅读这部‘红色经典’,我们还可以学习

 4 什么呢”,学生沉默若有所思,笔者出示斯诺的照片提示学生“从作者斯诺的身上,我们可以学习什么呢”,几位学生有了自己的领悟并作了简单的发言,教师给予了肯定并小结指出——从斯诺身上,我们可以学习他的作为记者的职业的精神和对真理的探究的态度,1941 年斯诺报道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而被蒋介石驱逐出境,这种捍卫新闻工作的原则的职业精神,使他后来被誉为了‚新闻王国的普罗米修斯‛;从斯诺身上还可以学习他的人道的关怀和对中国人民的‘深情的厚谊’,正是这份情谊,使得他在结束采访回到保安即将‚别了红色中国‛之际,留给我们一个无比感人的离别场景(课件呈现名著中的相关文字)。师生合作朗读“离别场景”文字之后,笔者继续煽情——正是由于这份深情厚谊,使得斯诺在临终时留下——“我爱中国!”这样令人动容的“临终遗言”,他死后骨灰一半留在了当年撰写这部红色经典的燕京大学的未名湖畔。

 深情动容短暂停留后,笔者继续导学追问——“阅读这部‘红色经典’,我们还可以学习„„”并利用课件直接呈现了“认知过程的启示”“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成长史”(举例毛泽东阅读史),然后小结道:“是啊,经典的阅读永无止境,《红星照耀中国》的解谜之旅还需继续”,“那么,怎么继续呢?”“这部‘红色经典’,你还可以这样去阅读„„”——目录批注、人物海报、编写剧本、思维导图、讲述故事、读后感、拓展阅读等。老师,“期待你们的——《红星照耀中国》汇报展示课”。这一步,感动作者,导学追问,并给予方法引领,利用任务来滚动学生重读的兴趣。

 上述“五步法”,归结起来就是:用“设谜激趣”来调动,“红色激趣”来驱动,“真实激趣”来鼓动,“意义激趣”来煽动,“方法激趣”来滚动。这是笔者的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激趣导读课”催化兴趣的主要思路和课堂激趣导读的实践做法。

 三、抓住心理,多法激趣, 多元调动 ,为激趣导读 开掘 “趣 源 ”

 名著导读是一门艺术活。精心打造快乐导读课堂,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大的阅读收获具有重要意义。中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他们对自身感兴趣的事物往往具有强烈的兴趣感和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名著导读课堂应根据学生的该心理特点,充分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采用学生喜欢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在激趣感悟中领略每部的无限魅力。实践中笔者以为可如下这么去做:

 ①比如,以“情”激趣。即名著导读课中应融进激情或煽情的精彩导入语、期待的目光、深情的微笑、真诚的赞扬、肯定的手势、激励的话语等,以促进学生名著阅读的兴趣和主动阅读的愿望,甚至愿意在课外花更多的时间在进行名著阅读。

 ②比如,以“美”激趣。“美”的氛围,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又一个前提。即可以在名著导读课堂中,呈现一些跟名著有关的精彩的插图、画像或评语;可以在导读课堂中播放一些跟名著有关的视频或音频;还可以展示张贴学生在完成名著阅读任务过程中形成的“阅读成果”(比如优秀的读后感、思维导图、人物海报等),让学生们在欣赏中培养热爱名著热爱阅读的美好心理。

 ③比如,以“赛”激趣。实践中,笔者发现,名著导读中的适当竞赛能

 5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较好的效果。如可开展“批注评比”“读后感评比”“书目接龙”“故事比拼”“续写故事”“即兴演讲”“主题小报”“英雄画报”“人物海报”等比赛。④比如,以“网”激趣。现在的学生人人都拥有智能手机或电脑,这些科技产品是学生们所喜爱玩喜爱用的。名著导读中就可充分利用这些现代科技来助推学生的名著阅读。比如,笔者每导读一部名著,都会事先利用 QQ 建立以该名著书目为名称的阅读群(比如“红星照耀中国阅读群”,注:QQ 群比微信群好,易于保存资料),师生一起利用阅读群交流、分享该名著阅读中的进度、心得、发现等。笔者发现学生们的名著阅读积极性大大增强,究其原因大概是“网”里有同伴激励,“网”里有名著阅读共同体。

 《红星照耀中国》虽是一部较为枯燥的纪实作品,但激趣导读实践中发现整体上学生是在“乐”的状态下全程参与的。笔者还在《红星照耀中国》的全程导读实践中发现,名著激趣导读一般过程模式有四步:“激趣乐读”--“合作乐研”--“感悟乐享”--“畅写乐展”。比如,笔者在《红星照耀中国》的激趣导读课的最后追加了后续阅读任务——“这部‘红色经典’,你还可以这样去阅读„„”(前文有述),这就为该部名著的起始课“激趣导读课”的后续课型“《红星照耀中国》汇报展示课”作了一个较好的铺垫,引领了学生对该名著的后续深入阅读。

 总而言之,个人以为“导趣”应是“撬动”名著整本书阅读的有效乃至高效的强有力支点之一。通过“依据体...

篇五: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第12章

照耀中国每章内容概括共十二篇 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

  1——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主要讲述了作者斯诺带着世人皆问的诸如“中国共产党人是什么样的人?领导人是谁?共产党日常生活如何?红军兵力多少?红军为何能抗击长达九年之久的军事联合力量?苏维埃是怎样的?共产主义运动如何?民族统一战线是什么?”等等一系列未解之谜,怀着冒险的心情,打了几针预防针,只身带着一封给苏维埃政府主席的介绍信和一些笔记本、两架照相机、二十四卷胶片等新闻记者必备的装备就出发了,准备深入红区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共产党等秘密。

  红星照耀中国的每章主要内容

  2——去西安的慢车

  午夜从北京登上火车——到达郑州(换乘陇海路车)——到达西安府(经过两天两夜劳累的火车)。在西安府,先拜访了杨虎城将军(简单经历介绍),之后又访问了陕西省邵力子主席(简单经历介绍)。

  3——汉代青铜

  斯诺住在西安府的某旅馆里等待一位叫王牧师(王化人)的来访安排。王牧师把斯诺介绍給当时在西安做张学良工作的,中国共产党秘密警察的头子——邓发同志(简单经历介绍)。一行人在西安城外的汉朝古城遗址见面,并安排斯诺去陕北的路程。

  同时,本小节中比较详细介绍张学良的为人及其人生经历,也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城与共产党秘密达成一致抗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

 4——通过红色大门

  黎明离开西安府——渭河——宗蒲县——洛川(见到西北窑洞)——延安,越过倆军之间的无人地带进入苏区,跟随的只有一个带路的骡夫,负责把斯诺及其简单的行李送到红军的第一个前哨,斯诺终于闯进了红色大门。刘龙火先生接待并安排斯诺如何进入安塞。

  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

  1——遭白匪追逐

  主要讲述了斯诺在进入安塞途中被白匪追逐的经历(后由赤卫队卞队长口述得知),同时也介绍了国民党通过“民团(即白匪)”(犹如保甲制度)这一组织来对地方进行统治和镇压的政策。途中斯诺遇见的第一个红军姚战士带领他到达安塞并护送他到白家坪见到了周恩来同志。

  2——造反者

  本节不但讲述了周恩来如何接待斯诺,并安排他一个 92 天的采访红区旅程及项目(简介“红小鬼”),而且比较详细介绍了周恩来(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的人生经历与其独具一格的人格魅力。

  周恩来(1898 年 3 月 5 日-1976 年 1 月 8 日),字翔宇,曾用名伍豪、少山、冠生等,江苏淮安人,籍贯浙江绍兴,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政务院和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等直至逝世。

  红星照耀中国的每章主要内容

  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清朝大官,父亲教书先生,母亲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

  a~~南开中学~~南开大学~~1919 年领导学生运动遭遇逮捕,在天津被关押

 一年。

  b~~法国巴黎~~英国~~法国~~德国~~1924 年回中国。

  c~~26 岁任黄埔军校秘书(布留赫尔将军的亲信),后任政治部主任。

  d~~28 岁组织上海罢工起义后遭蒋介石“上海大屠杀”逃至武汉。

  e~~组织八一南昌起义后至汕头,又去组织广州公社,失败后转入地下活动。

  f~~1931 年进入江西福建苏区,任朱德红军的政委,后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g~~个子清瘦,中等身材,胡子又长又黑,外表稚气,大又深的眼睛富有热情。头脑冷静,深思熟虑,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态度温和文雅,谈吐缓慢安详。

  红星照耀中国的每章主要内容

  3——贺龙二三事

  主要讲述了斯诺去保安路上的见闻趣事和有关贺龙同志(被国民党称为“劣迹昭著的土匪头子”)人生经历及其独特的个人魅力。(由红军指挥员湖南人~~李长林讲述的趣闻轶事)

  贺龙(1896 年 3 月 22 日—1969 年 7 月 9 日),原名贺文常,字云卿,湖南桑植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红星照耀中国的每章主要内容

  父亲是清朝一个武官,哥老会的一个领袖。

  a~~年轻时因英勇而闻名湖南,八一南昌起义后加入共产党~~转至汕头~~逃到香港~~偷回上海~~化装回湖南。

  b~~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

 收编哥老会兄弟进红军~~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

  c~~1935 年率红二方面军从湖南苏区长征至西藏东部,与朱德会师。

  e~~外表强壮有力,喜欢马,性格急躁但谦虚,留心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对有钱人的仇视,对瑞士传教士波斯哈德的宽容。

  4——红军旅伴

  主要讲述了许多年轻的红军战士及其家庭因长期被剥削压迫,而不堪忍辱负重参加红军、热爱红军的故事。

  如十七岁的福建“老狗”、十六岁的江西“老表”、四川的农村少年、十九岁的湖南“铁老虎”、二十四岁的江西“大人”班长、浙江的、陕西的、甘肃的------这支来自五湖四海组成的真正的“全国性”的红军队伍,尽管他们都遭遇过不同的人生悲剧,但他们团结一致、遵守纪律,一路高歌一路情,走到哪里都被爱到哪里,就是这样的一群红军旅伴陪伴着“洋鬼子”斯诺进入保安城。

  第三篇:在保安

  1——苏维埃掌权人物

  主要讲述了时任“中华人民苏维埃共和国主席”的共产党领袖留给访问他的第一个外国新闻记者斯诺的初步印象。

  a~~有一副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面孔:面容瘦削,个子高,驼背,浓密的长黑头,炯炯有神的双眼,鼻梁高,颧骨突出。

  b~~有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非常健康,每天工作十三四小时,铁打的身体得益于青少年时代的劳动、锻炼。

  c~~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有农民的质朴纯真,又幽默憨笑、说话平易、真诚、老实,生活简朴,不在乎个人的外表形象。

  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爱辣的癖好,爱唱《红辣椒》;感情相当深邃

 (回忆死者落泪、脱衣给受伤兄弟、与战士同甘共苦——赤脚、步行);无自大狂妄,关键时刻自尊心强、态度当机立断。

  e~~对当前世界政治相当熟悉,对欧洲等外国社会政治情况及其当权者了如指掌,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身上没有宗教感情的东西。

  f~~第一次留给斯诺的总体印象是:主要是天生精明;还有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时深入研究,有演讲和写作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2——共产党的基本政策

  在保安,斯诺根据访问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年轻书记洛甫和主席而整理阐述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基本政策。

  a~~国共合作联盟时期的两大革命原则:一是承认有必要采取反帝政策——用革命行动收复政治上、领土上和经济上的全部主权;二是要求在国内实行反封建反军阀政策——对地主军阀实现民主革命,建设新式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

  b~~十年国民革命战争(南京的反共战争及其对日本的“不抵抗政策”)的导致的结果是农村的破产,国土资源遭受日本的侵略。所以说,对外不实行反帝政策,对内不实行土地革命,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无法实现。

  c~~为争取民族生存的斗争,共产党愿意与抗日军队和爱国团体联合,停止内战,建立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可以与南京共同建立民主的代议制政府,以便恢复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纲领。

  d~~苏维埃的政策主要任务(中国人民的根本问题)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日本、意大利、德国),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反对日本经济和军事征服的斗争。

  e~~对于友邦,中国愿意和平谈判互利的条约,其他国家可以保持广泛的合作,

 可以与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缔结反帝、反法西斯的联盟。

  f~~即使没有外国的援助,中国也依然可以单独进行坚决的抗日斗争。

  3——论抗日战争

  主要讲述了主席回答斯诺提出的一系列有关抗日战争的采访问题。(其中也简单介绍翻译员吴亮平同志)

  a~~三个条件保证打败日本:一是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要条件),二是全世界结成反日统一战线,三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受苦的被压迫的各国人民采取革命行动。

  b~~战争的长久依国内外形势发展而定,但日本最终还是会被打败的。战争在军事政治上发展的趋势包含外国的政策和中国军队的战略两个问题。

  c~~日本也会发生革命,苏联会和中国握手,会帮助内蒙古建立自治政府,会遵守国共合作的会议决定。

  d~~人民必须有组织自己和武装自己的权利。中心战略必须是运动战,着重依靠游击队战术。会优待被我们俘获的日本官兵。

  4——悬赏两百万元的首级

  主要讲述了斯诺参观红军大学的见闻感受和自己赴“面条宴”的感慨。

  a~~校长:二十八岁的指挥员林彪(简介林彪的人生经历,突出他“短促突击战”战术家才能)。

  b~~学校基本情况: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敌人传单背面为笔记本。每个学员每个月教育费用不到十五元银洋,学员的首级赏格总共超过两百万元银洋。四个分部,八百多个学员。这个安全的“高等学府”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学校的办学宗旨:一切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一切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c~~招生简章:四个分部招收“决心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和献身于民族革命事业的人,不分阶级、社会或政治背景”,“年龄十六岁到二十八岁,不分性别,报考者必须体格健康,不患传染病,不染一切恶习”等。每个学员都得“潜越”入境。

  d~~学校分设四个分部:第一分部是高级军政训练,为期四个月,学员大部分是营、团、师级指挥员或政委;第二、三分部是连、排、班级指挥员,有经验战士,或者其他优秀干部、毕业学生、工人等,为期六个月。第四分部主要是训练工兵、骑兵干部、炮兵干部。

  e~~课程设置,互不相同。有样品课程,政治课程,军事课程,有专门的教材(如江西苏区出版),也有讲话稿,档案,文件,统计材料等。同时有无线电、骑兵、农业、医务等学校,还有党校,群众文化教育中心。文娱生活丰富多彩,篮球、网球、乒乓球、俱乐部等样样俱全。

  5——红军剧社

  主要讲述了斯诺观看红军剧社巡回演出的见闻感受和红军剧社开展的宣传工作情况。

  a~~人民抗日剧社(儿童剧社、红军剧社)社长:危拱之女士(简介其人生经历)。

  b~~剧社创建成长:1931 年江西组织起来,60 多个剧团,每个军、每个县都有,到各村和前线巡回演出。剧本歌曲自己创作,也有艺术家作家写的(成仿吾、丁玲),演员当地招募。

  c~~剧社特点:露天剧场,道具简单,节目采用活的题材,演出生气勃勃、幽默风趣、观众特别喜欢(有的国军也来观看),节目丰富多彩:短剧、舞蹈、歌剧、哑剧、杂耍表扬、唱歌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戏剧形式,演员大多是十几岁的少年。

  d~~剧社作用:以宣传抗日和革命为主旨。消除人民疑虑,让百姓对红军纲领有所了解,大量传播革命思想,进行反宣传,争取人民信任,一起为民族独立而斗

 争。

  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1——童年

  主要讲述了主席童年时代的学习生活劳动的经历。

  a~~小学读书阶段:

  1893 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父亲毛顺生,母亲文七妹,家境贫寒中农富农,有 2 个弟弟。六岁时干农活,八到十三岁入小学堂读书,早晚干活,白天读书,晚上记账,十岁时曾逃学,十三岁会于父亲辩论,十三岁后离开学堂,白天干活,晚上记账,同时如饥似渴地读书(如《盛世危言》)。小时爱看有关造反的故事。

  父亲会做生意,但性格粗暴严厉;母亲心地善良,慷慨厚道,虔诚。

  b~~心灵之中萌发反抗意识阶段:

  讨厌劳动逃离家庭法科学生家读书半年老先生那读书,期间湖南的饥荒暴动事件影响他一生,同情彭铁匠的起义失败,对村里“吃大户”运动的态度,钦佩小学“激进派”教师的主张。此时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c~~十六岁到湘乡县新式学堂读书阶段:

  学习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假洋鬼子~~首次听说美国等等,学到了不少进步。

  2——在长沙的日子

  主要讲述主席在湖南长沙那段时间的求学和从军的经历。

  a~~求学阶段

  步行到长沙专为湘乡人办的中学去读书,待了半年。第一次看到民族革命的报纸《民立报》~~剪辫子事件~~听演讲后决心参加黎元洪的革命军。

  b~~投军半年阶段

 筹钱准备去汉口,城外借鞋,因战斗回城里观战~~“汉旗”~~都督府成立后被推翻~~参加正规军(每月 7 元,买报,《湘江日报》,首次看到“社会主义”)

  c~~看广告找学堂,自修阶段

  警察学堂~~肥皂学校~~法政学堂~~商业学堂~~高级商业学校(呆了一个月)~~省立第一中学(不太喜欢,六个月后退学)~~自修期间,往省立图书馆跑,早出晚归,学习了半年,学了地理、历史、伦理、法律、诗歌、小说等。

  d~~师范学习阶段

  从 1912 年到 1918 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了 5 年的数。五年总共花了 160 块钱,其中三分之一用于购买报纸书籍(1911~1927 未曾间断)期间政治思相形成,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趣事有:反对自然科学,讨厌静物写生课,图画考试乱考,“袁大胡子”,杨昌济老师的鼓励,唐教员给的《民报》的旅行鼓舞,和同学萧瑜在湖南徒步旅行五个县。1917 年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影响下,和几个朋友成立“新民学会”(其他地方也成立如“互助社”、“辅辅社”等对中国政治产生了影响的青年组织),专门谈论大事,也一体育锻炼。

  此时的思想比较复杂,有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但反帝反封建是明确无疑的了。

  3——革命的前奏

  主要讲述在 1918 年~~1920 年之间的人生经历及思想的转变过程。

  a~~1918 年师范毕业后,借钱去北...

篇六: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第12章

照耀中国第四章读后感 300 字精选 5篇

  《红星照耀》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作者——埃德加.斯诺,由于对红色的好奇,而去探寻、采访红色写下的一本著作,整理了红星照耀第四章读后感 300 字精选 5 篇,欢迎借鉴参考。

  红星照耀第四章读后感 300 字

  在人民争取自由、民主的道路上,曾经有很多国际友人对给予过各种形式的帮助,比如埃德加 61 斯诺。

  毛主席曾经说过,斯诺是人民的老朋友。作为一个美国记者,斯诺是第一个把共产党、红军介绍给全世界的人,让更多的人知道,在东方的大国有着这样一个政党,这样一只队伍。

  《红星照耀》的意义不只是向外界介绍了的革命情况,它还是一部详尽的历史资料。

  《红星照耀》这本书证明了一个记者的正直和职业道德,斯诺客观详实的报道了共产党的主张、纲领,让全世界知道,在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真正的未来在哪里。

  《红星照耀》可以让我们知道,共产党及其军队所经受过的苦难、牺牲,今天的幸福来自昨天的奋斗,多少人的流血才造就我们今天的辉煌。

  历史是沉痛的,幸而这种情况不会再次发生,党领导下

 的日益强大,但是,昨天的硝烟虽已散去,鲜血虽已干涸,这段历史却该永远保存在后代子孙的记忆。

  了解过去,才能更加感受到共产党的伟大,这种伟大,将会给带来新的辉煌!

  红星照耀第四章读后感 300 字二

  如果没有解放,在一个个充满枪声、炮声的日子里,百姓是多么痛苦啊!我想你们都在繁华的城市生活,我们今天的幸福,谁又想过这些都是怎么来的呢这些都是谁得来的呢

  这都是工农红军得来的。这几天我怀着好奇地心情读完了《红星照耀》这本书,这本书用讲故事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工农红军如何用智慧和斗志战胜蒋介石。勇猛战斗,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战胜敌人,在失败中不灰心,不气馁,在途中帮助过许多百姓,深受百姓的爱戴。

  这本书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官帽山上的 300 多名红军被敌军重重围困。红军团长许光达突然看见有一条长长的藤罗,马上带领 300 多名红军战士用藤罗顺利下官帽山。红军战士用智慧和勇敢突围了。

  红星照耀第四章读后感 300 字三

  工农军是为了我们美好自由去长征的,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铭记工农军。

  1936 年,革命与战争最凶猛、最危险的时期,斯诺孤身一人冒险穿越南京军队的,长途跋涉来到西贝苏维埃地区,

 寻找红色。故事都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更是让我对当时的人民、红军、毛泽东等等都有了崭新的可谓是颠覆性的认识。

  这本书中所描绘的红色,与我们教科书上所学到的是有许多出入的。相比之而言,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靠。本书,让我了解到了一个未知的革命,也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我看到的不仅是革命的成长史更是对当时的人民、当时的社会一种全新的描述。

  红星照耀第四章读后感 300 字四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这是历史老师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多少英雄志士为了的解放,鞠躬尽瘁、壮烈牺牲。留下撼天动地的英雄故事,如果想知道这些故事,那就请读这本流芳百世的著作——《红星照耀》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作者——埃德加.斯诺,由于对红色的好奇,而去探寻、采访红色写下的一本著作,可以说是概述了未解放的历史。其中也介绍了各具特色的红军战士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这些英雄的形象,感染了我。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毛泽东,他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是他带领我们的走向光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片段——毛泽东

  不厌其烦的为一个外国人,也就是作者,一一解开他心中的谜团。这让我感受到毛泽东是一个没有民族偏见、一丝不苟、乐于助人等精神品质,这让我对他更加敬佩、喜爱!

 红星照耀第四章读后感 300 字五

  前不久,我读了一本书《红星照耀》。读后让既让我惊奇,又感受颇深。埃德加·斯诺是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到达陕甘宁边区进行采访的第一位外国记者。他于 1936年 6 月至 10 月对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也是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共产党和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在经历 80 多年后的今天,阅读这本书,似乎又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我以前从未见过任何青少年有这样一种人格尊严„„随着我更深入苏区,我发现在这些红红脸蛋、欢乐愉快、精神饱满、忠诚不渝的“红小鬼”身上,洋溢着一种令人惊奇的青年运动的蓬勃精神"。"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正是由于这样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群众性斗争达十年之久..."。斯诺用朴实无华语言,真实地再现了当时苏区普通百姓的精神状态,他看到了这是正义的力量,也是希望的所在。

篇七: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第12章

星照耀中国》

 阅读交流分享会

 汇报人:

 用一句话向不熟悉这部作品的人介绍本书主要内容。

 立足全篇明内容

  读目录

 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

 目 录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第三篇

 在保安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篇

 长征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1.斯诺为什么要去红区采访? 新闻封锁 谜 探明事情真相 唯一值得报道

 2.斯诺到达西北后采访了哪些人?了解到了哪些事? 红军将领、红军战士、“红小鬼”、工人、农民、少先队员„„ 长征、红军队伍„„

 畅所欲言话感想 斯诺把他在红区的所见所闻都记录在了这部作品里,读了本书后,你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

 红军将领 红军战士 “红小鬼” 红军队伍 长征篇章 斯诺感受

 毛泽东

 他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中国人,双目炯炯有神,鼻梁很高,给人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他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在家乡韶山六所私塾读书,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1914年秋季,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他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苏区人民都拥护他。他熟读世界历史,熟知世界政治,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他是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示例

 人物:周恩来 主要经历:

 出身官僚家庭—就读南开中学、大学—领导学生运动—帮助创建共产党—任职黄埔军校—组织大罢工—组织“八一”起义—在南方艰苦斗争—长征。

 最让我感动的故事或细节:

 第52页第2自然段 作者评论:

  纯粹的知识分子、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示例

 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他毫不犹豫地背弃了大官僚家庭,投身火热的学生运动,身陷牢狱;他怀着坚定的革命决心,走到素无接触的工人阶级当中,成功组织了大罢工!他在南方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用步枪、机枪、铁锹对抗国民党的轰炸机、坦克装甲车!他身患重病,九死一生,却从不承认失败,始终不屈不挠!始终满怀信心!始终冷静谨慎!始终亲切温和!始终愉快乐观!

  他,既是共产党的主要领导,又是红军普通的一员!他的身上,闪烁着红军特有的精神!

 

 朱德

 (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1909年初到昆明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武装起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信仰坚定、工作认真、生活简朴、关心同志、身先士卒、富于领导能力、不搞特殊化„„ 红军将领

 不畏牺牲、勇敢、乐观、团结、刚毅、无坚不摧、听从指挥、富有创新精神„„ 红军战士

 顽强、活泼、坚毅、忠心耿耿、一丝不苟、有责任心、勤劳、聪明、充满希望„„ “红小鬼”

 勇敢无畏、团结、纪律严明、互帮互助、乐观、热爱学习、吃苦耐劳、深得民心„„ 红军队伍

 路途遥远、行程艰难、奇迹、伟大、惊心动魄、绝无仅有、无与伦比、荡气回肠„„ 长征篇章

 进入红区前 进入红区后

 红军是“饥饿的土匪” 共产党残暴、无知 打疫苗、冒险 农民懦弱、自私 共产党论断荒谬可笑 领导人聪明睿智 战士坚强乐观 红军是最优秀的军队 农民敢于斗争 中国革命终会胜利 不是回家,而是离家 红军靠劫掠维持生活

 疑虑、戒备 了解、赞叹 留恋、不舍 斯诺感受认知变化

 思考探究获新知 “红星”指什么?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成立,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共产党的象征。

 如何理解“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为什么能够照耀中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红军战士、 “ 红小鬼 ”

 人民群众

 信仰坚定

 勇敢坚强

 万众一心

 追求梦想

 „„ 红军队伍

 纪律严明

 作为新一代,你有什么梦想? 小小黄安, 人人好汉。

 铜锣一响, 四十八万。

 男将打仗, 女将送饭。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即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因为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人才在血与火的战场上舍生忘死、前赴后继,在刑场上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得‘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长征精神的内涵

 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

 长征精神内涵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当代中学生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脚踏实地为实现革命理想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而努力。

 我们要始终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更好地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定报国之志,扬起理想的风帆。

  生活中也要继续发扬革命先辈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将长征精神作为我们人生成长历程中永远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脚踏实地,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甘于奉献,奋发图强,开拓进取。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把我们的校园建设得更加和谐、更加进取、更有生机。

 同时我们在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发扬长征精神:一种乐观的,积极向上的,不畏惧困难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要学会在失败与挫折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

 当代青少年如何继承长征精神

 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80年前,红色的中国布满层层谜团。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这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铜墙铁壁般严密封锁的革命战略根据地。他探索红色中国,将所见所闻一点一滴的真实记录,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

  近日,我重读经典,内心依旧澎湃不已。整本书以斯诺的第一视角,生动丰富地描述了红色根据地大大小小的人物与事件,他通过搜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运用文字的力量将这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斯诺的语言很平实,他没有添加过多的修饰性的词汇或者一些美化的文笔,即使朴实无华,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特点。他记录了一些革命领导者的事迹,如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彭德怀、徐海东等,对主要的历史事件也进行了叙述,如苏区教育(比如红军大学)、人民抗日剧社、长征、西安事变等。正是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对国民党政府的暴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横亘在漫漫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有了更具象的把握,对立志救民于水火、避免我亡国之祸的革命先驱更加心生敬畏。

  斯诺对革命者的描写狠狠地驳斥了国民党,他们一直对外宣扬鼓吹共产党人为“狂热分子”、“无知土匪”、“强盗”。书中是这样描述毛泽东的:“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

 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对周恩来的着墨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除此之外,还有黄埔军校毕业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林彪;使地主乡绅闻风而逃的贺龙;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洛浦、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等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通过他的叙述,我仿佛看到无数仁人志士在战火纷飞的根据地,用火一般的热情与铁一般的意志,百折不挠,自信乐观地坚持着自己心中那最崇高的革命理想。他们是一群有气质、有风度、有抱负、有力量的领导者!

 

  一幕幕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却令人激动不已。毛泽东夜晚在灯前认真摆弄飞蛾、百姓们“似乎毫不例外地都在从容不迫地从事田间劳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嘶哑却嘹亮的呐喊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苏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队、一段令我们自豪与骄傲的历史。

  本书一经发表,就产生了了巨大的反响。它驳斥了国民党刻意扭曲的宣传,向世界人民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革命。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读完这本书后,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即使到了今天,它的影响力依然不曾消减。

  斯诺写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甚至照耀全世界。80年后,正如书中所言,革命事业已经照耀了全中国,而中国也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当我们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当我们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最完整的教育,当我们还在为各自的人生纠结忙碌着,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过着充满阳光与安定的美好生活。《红星照耀中国》提醒着我,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不要忘记无数革命先驱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

 汇报完毕

 感谢聆听

 汇报人:

 备用页 添加文字 添加文字 添加文字 体 制 上

 添加文字添加文字添加文字添加文字添加文字 添加文字添加文字添加文字添加文字添加文字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单击添加详细文字说明,或复制文本黏贴自此右键只保留文字单击添加详细文字说明,或复制文本黏贴自此右键只保留文字

 单击添加详细文字说明,或复制文本黏贴自此右键只保留文字单击添加详细文字说明,或复制文本黏贴自此右键只保留文字

 单击添加详细文字说明,或复制文本黏贴自此右键只保留文字单击添加详细文字说明,或复制文本黏贴自此右键只保留文字

 单击添加详细文字说明,或复制文本黏贴自此右键只保留文字单击添加详细文字说明,或复制文本黏贴自此右键只保留文字

 01 02 03 04 备用页

 备用页 文本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如关键词、部分简单介绍等。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 文本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如关键词、部分简单介绍等。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 文本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如关键词、部分简单介绍等。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 文本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如关键词、部分简单介绍等。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

篇八: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第12章

与作文Reading and writing1312018 年第 34 期搭建阶梯阅读名著,专题探究深入思考——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吴余玉 (浙江省江山市贺村第一中学,浙江

 江山

 324100)【摘要】统编语文教材名著导读中有阅读方法指导、相应的专题探究等内容,但学生名著阅读仍存在方法不当、质次等问题。外化输出、图文转换、比较阅读、质疑思辨、以写促读,一步步搭建名著专题探究的阶梯,努力让学生成为一个独立而成熟的阅读者。【关键词】名著;现状;专题探究;阶梯【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统编语文教材建构了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名著阅读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位”。每学期安排两次“名著导读”,每一次导读都有名著介绍、阅读方法指导、相应的专题探究等内容,以强调和彰显名著阅读的重要性,目的是改变当下阅读量少还有质次的问题。2018 年浙江中考说明将名著阅读明确归为阅读这一板块,明确了名著阅读的考试目标是:1. 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和价值取向;2. 对作品的主题、形象、语言等有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中考名著阅读探究题分数的增加,无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一、师生名著阅读探究现状在考试的指挥棒影响下,绝大多数师生必读名著会匆匆过一遍,最多属于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属于“浅阅读”,而自读名著基本处于“不阅读”或“伪阅读”状态。阅读兴趣缺失,阅读数量偏少,阅读内容随意,这样阅读名著,虽有印象,但基本是无用、无效的。很多老师没有对名著阅读进行有效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基本处于放任状态,阅读方法不当,阅读效率低下。部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在《关于语文教学的 24 条建议》中说道:“教育者的责任就是想办法让孩子们读一点经典,可以用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方式去读,获取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尊严,学会向善和担当,不要过早陷于时尚的、物欲的泥淖。在这个浮泛的时代,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必须有人去做。”如何引导学生更深入更透彻地阅读名著,进行专题探究呢?二、搭建阶梯专题探究名著第一步,外化输出。外化输出是指在阅读过程中,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把对文本的理解外显出来。以学生内化理解为基础,用各种策略促进学生外化输出,内化外化相结合能够促进理解的深入。对于纪实性作品《红星照耀中国》,教师可让学生给家人或同学讲“我爱戴的英雄”故事,为“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建立档案袋(方法指导:档案袋应包括人物姓名、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出身与家庭、童年的经历、受教育情况、参加革命的起因、参加革命的经历、取得的成就、作者的评价、其他)等活动,促进学生细读文本,并转化为自己的认识,促进阅读效果最优化。第二步,图文转换。图文转换是指以文叙图或由文绘图。学生阅读名著时,可以使用图文转换策略。《红星照耀中国》有大量珍贵的照片插图,学生可模仿斯诺笔法记述照片插图内容。根据文本内容,给某些章节画插图,画人物简笔画,这种方式能更直观地再现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更鲜明地呈现形象及具体情境。思维导图的绘制将学生对文字逻辑性的理解作了形象的展示,也将阅读的乐趣真正落实到了生活之中。小组合作选一个专题进行探究,以手抄报来呈现探究结果。这样循序渐进,促使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第三步,比较阅读。有了前两步的积累,就可进行第三步的比较阅读。寻找、打通、组合、比较、归纳、发现书中类似的一组人物的相同点以及细微的区别点,明确同一类型人物的形态,剖析产生同一类型人物的情感态度,形成学生对特殊社会形态下类型人物的情感态度。比较《红星照耀中国》中“各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在梳理中加入理解,即使搁置一段时间,学生也能迅速恢复记忆。建立阅读的关联,则有助于学生理解鉴赏能力的提高。“根据这些红军将领的人生经历,谈谈这些中国青年为什么投奔红军?”学生回答就不会无从下手。将《红星照耀中国》与王树增的《长征》进行比较阅读,思考两者的相似之处和关注角度、关注程度的异同。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使阅读实实在在地产生了思想影响。第四步,以写促读。如果学生只会说出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探究结果,这样的名著阅读可能会给人一种“不落地”的感觉。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阅读文本后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写”的方式具体落实下来。初读时,圈点勾画作批注,对某个词语、某个标点、某个细节等进行赏析,实质是对书中最精华的内容,用精要的语言表现出来;为“红军将领”立传,为人物设计一个朋友圈,为“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写头版消息报道,这些训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训练了写作能力。整本书阅读后,写一些心得感悟。写下心得的同时,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会更加精致。写研究性小论文或读书报告需要细读,深入思考作品的主题、形象、语言等。如“为什么说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才能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提供合理的阅读策略,搭建阶梯,让师生“走进名著,读好名著”是我们共同期待的。参考文献[1]温儒敏.关于语文教学的24条建议[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8(2).[2] 邱逸文 . 渐入阅读深处,惊起一滩鸥鹭 [J]. 语文教学通讯,2018(2).[3] 贾龙弟 . 在夹缝中艰难行进的中考名著试题命制 [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5).[4] 许晓颖 . 以“红色经典”开启名著阅读之门 [J]. 教学月刊,2016(4).

 (编辑:马梦杰)万方数据

推荐访问: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第12章 红星 读后感 照耀